- 年份
- 2024(6819)
- 2023(9550)
- 2022(7660)
- 2021(7091)
- 2020(5841)
- 2019(13249)
- 2018(12872)
- 2017(24902)
- 2016(13011)
- 2015(14933)
- 2014(14588)
- 2013(14729)
- 2012(13600)
- 2011(12462)
- 2010(12213)
- 2009(11668)
- 2008(11532)
- 2007(10179)
- 2006(9049)
- 2005(8454)
- 学科
- 济(62399)
- 经济(62313)
- 管理(44454)
- 业(41784)
- 企(34945)
- 企业(34945)
- 方法(23680)
- 数学(20782)
- 数学方法(20679)
- 中国(19385)
- 制(16604)
- 农(16068)
- 财(15777)
- 业经(15652)
- 贸(13375)
- 贸易(13368)
- 易(13140)
- 产业(12101)
- 体(11848)
- 银(10998)
- 银行(10993)
- 行(10619)
- 地方(10478)
- 体制(10163)
- 融(10087)
- 金融(10085)
- 环境(9789)
- 农业(9697)
- 技术(9521)
- 务(8786)
- 机构
- 大学(193034)
- 学院(192106)
- 济(95199)
- 经济(93843)
- 管理(74977)
- 研究(69760)
- 理学(64208)
- 理学院(63557)
- 管理学(62984)
- 管理学院(62594)
- 中国(55091)
- 财(43335)
- 京(40773)
- 科学(36261)
- 财经(34044)
- 所(33445)
- 经济学(31374)
- 经(31055)
- 中心(30544)
- 研究所(29998)
- 经济学院(28173)
- 江(27224)
- 北京(26239)
- 农(26181)
- 财经大学(25389)
- 院(24993)
- 业大(23292)
- 范(22528)
- 师范(22377)
- 商学(21013)
- 基金
- 项目(126055)
- 科学(102508)
- 基金(95811)
- 研究(95463)
- 家(82357)
- 国家(81779)
- 科学基金(71214)
- 社会(66411)
- 社会科(63379)
- 社会科学(63369)
- 基金项目(49457)
- 省(45866)
- 自然(42377)
- 教育(42234)
- 自然科(41415)
- 自然科学(41405)
- 自然科学基金(40742)
- 资助(38933)
- 划(38828)
- 编号(35782)
- 部(30298)
- 制(30083)
- 国家社会(29433)
- 成果(29182)
- 发(28528)
- 重点(28460)
- 创(27139)
- 中国(26894)
- 教育部(26804)
- 人文(25820)
共检索到295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邵安菊
深陷发展困境的中国制造企业,只有尽快实现创新转型,才能跳出产能过剩的漩涡;只有尽快升级主业,深耕下游产业链,颠覆创新传统商业模式,才能摆脱低端产能过剩的"泥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春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产业价值链理论,是一种企业寻求确定和改善其竞争优势的分析方法。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定位和转型、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企业经营全球化成为主旋律,产业和市场范围及领域进一步扩大的态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产业的定位、调整和转型。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处于全球产业增值链末端的我国企业,越来越呈现出市场份额日益增长而利润不断下降的"大而不强"的态势。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看,这种产业布局和形态是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长此以往会进一步削弱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必...
关键词:
产业价值链 战略转型 国际化经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乌赶 许凤茹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集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起步期、发展高峰期以及回落企稳期。增强产业韧性,提高产学结合度和专利价值度,以及释放要素活力以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熵权法 有效性检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蒋兰陵
要素层面的产业链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减小。本文在要素层面升级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要素层面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表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利用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调查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得出的结论肯定了要素层面的升级方向与结果,同时揭示了受FDI控制影响产生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配套产业链 要素密集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发 李冬冬 周驰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其动力主要源于数字新技术作用下的产业链组织分工边界拓展、交易成本降低、价值分配转移、需求变化倒逼四个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成为产业链上的"标准化"流通媒介,制造业产业链会发生解构与重构并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上"消费商"与工业互联网两种新型主导力量的出现促使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涌现,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制造模式的新兴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作用,应加强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数据集成与共享,发挥核心企业转型引领作用,注重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春梅 奚贞子 谭词
本文基于2002-201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以及2000-2012年日本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从产业链角度对电气机械制造业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电气机械制造业关联产业广泛,产业内关联增强,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供给推动作用。但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进步迟滞,行业附加值率下降,对需求变化的供给适应能力不足,产值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适应能力有待调整和优化。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抓手,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出的技术结构;以关联产业需求为指向,挖掘内需,调整产出的市场结构;提高产业服务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协调产业链整体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凌丹 刘悦 刘慧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下开始新一轮调整,并在秩序理念、秩序内容、秩序适用范围、秩序质量以及秩序主导权上呈现出新的演化趋势。而国际经济秩序演化下伴随而来的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变化也将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产生明显冲击,并从产业链联系、地位以及空间布局三方面影响我国产业链重构。我国应顺应国际经济秩序演化新趋势,从打通产业链联系、提升产业链地位、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以及营造良好重构环境四方面着手,助推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重构,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国际经济秩序 逆全球化 产业链重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殷红 郭可为 张静文
新冠疫情将冲击全球制造业,并加速产业链变迁进程。近年来,受全球生产成本结构变化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变迁。此次变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美等低成本地区迁移,二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向欧美回流。中国制造业已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直接影响,未来将参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关键词:
纺织服装行业 制造业 全球产业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佳骏 李晓华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逆全球化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与持续,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在保持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性的同时,保障中国产业链韧性、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成为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开发、技术寻求、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空间布局五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给产业链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剖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挤出、关联三种效应对产业链现代化形成的挑战,从而提出以深化实施兼并收购、内外联动、技术合作和数字化战略,实现依托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链 价值链 现代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伟 李颖洁
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风电产业的上游产业,已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在分析国内外风电装备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从分工协作、交易成本及产业集聚等角度剖析了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坚持风电国产化、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聚程度等。
关键词:
风电装备制造业 产业链 发展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优树 董玲 张藜山
疫情的全球蔓延严重冲击了全球产业链:短期来看,疫情使全球产业链面临来自供给和需求两侧的冲击;中长期来看,疫情会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一定的挑战,疫情后中国的皮革和制鞋业、纺织和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风险较大,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回流东亚和欧洲发达国家的风险较大,化学品和药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制造业、纸张和印刷业以及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面对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中国应该努力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工作,主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产业链 重构 制造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 李航宇 张婷
文章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4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组合赋权—TOPSIS方法构建了产业链韧性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4条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法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差异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驱动因素和薄弱环节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制品产业链的韧性比较大,而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以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较小。(2)按照产业链韧性的时序变化可以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划分为波动向好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3种类型,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在稳定中向好发展。(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东部、西部的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均有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缓解地区差距,文章提出了固链、强链以及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宇 陈宇曦 王征远
数智化时代,以价值共创为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其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转变为涵盖整个价值链的面向需求的场景化服务。正视这种转变引起的产业链重构,分析在产品与服务的集成方式的转变下产业链各环节循环依赖式的互动逻辑,构建产业链循环依赖与价值共创间的作用关系,弥补现有研究对产业链整合理论认识的局限。基于对中国40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加以实证分析,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与对话。研究发现,知识型循环依赖、结构型循环依赖、关系型循环依赖这3种循环依赖与价值共创的作用关系均呈现倒U型。知识型循环依赖的两个维度——知识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依赖在结构型循环依赖与价值共创间、关系型循环依赖与价值共创间均发挥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探讨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围绕价值链重构设计产业链进而形成创新链的依据以及风险规避策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产业链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当前在要素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产业链外迁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外迁的环节和外迁主要目的地相对集中、外迁的主动与被动动机并存等特征。中国产业链外迁近年来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模式,即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互补的“中国—东南亚模式”、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竞争的“中国—印度模式”。为应对以上两种模式,提升中国对外迁产业供应链的可控力是关键。在战略战术上,形成相互可控的供应链是各国产业链合作的博弈均衡;在实现手段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和拓展国际供应链网络的作用;在政策支撑上,要在开放中提升对中国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支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向阳 程慷
我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业链正面临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且在波动中上升,但在突发冲击下安全水平会下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水平总体较低的关键原因是产业链稳定性不足。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安全程度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大幅度降低,造成不安全情况的原因具有异质性。对此,我国应补齐技术短板,增强产业链自主性;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强产业链可持续性;加强差异化建设,增强产业链完整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