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53)
2023(20544)
2022(17484)
2021(16304)
2020(13900)
2019(31924)
2018(31448)
2017(60263)
2016(33039)
2015(37266)
2014(37026)
2013(36695)
2012(33404)
2011(30308)
2010(30362)
2009(28643)
2008(28550)
2007(25489)
2006(22666)
2005(20541)
作者
(98226)
(81670)
(81315)
(77264)
(52042)
(39097)
(36696)
(31923)
(31181)
(29452)
(27937)
(27625)
(26282)
(26165)
(25435)
(24893)
(24309)
(24220)
(23477)
(23384)
(20436)
(20271)
(19916)
(18695)
(18278)
(18178)
(18148)
(18018)
(16416)
(16072)
学科
(137370)
经济(137180)
(109170)
管理(105794)
(95203)
企业(95203)
方法(62580)
数学(51956)
数学方法(51185)
(40412)
(39826)
中国(37392)
业经(36339)
(29593)
(28457)
农业(26938)
(26677)
财务(26582)
财务管理(26540)
(25932)
贸易(25916)
(25195)
企业财务(25165)
理论(24932)
地方(24077)
技术(23172)
(22914)
(21299)
银行(21221)
(21200)
机构
大学(483054)
学院(481976)
(195014)
经济(191024)
管理(186288)
研究(162790)
理学(160668)
理学院(158844)
管理学(155828)
管理学院(154966)
中国(124161)
(103893)
科学(101804)
(92049)
(85774)
(83396)
研究所(75738)
业大(74350)
财经(73117)
中心(72036)
(71816)
农业(67558)
(66481)
北京(65770)
(61850)
师范(61189)
经济学(59196)
(58203)
(57314)
财经大学(54043)
基金
项目(320229)
科学(251377)
基金(233372)
研究(229303)
(205397)
国家(203672)
科学基金(174076)
社会(145875)
社会科(138259)
社会科学(138221)
(124099)
基金项目(122523)
自然(114339)
自然科(111725)
自然科学(111693)
自然科学基金(109722)
教育(105431)
(104909)
资助(97292)
编号(91531)
成果(74740)
重点(72141)
(70617)
(67273)
(67262)
课题(63754)
创新(62468)
科研(61195)
国家社会(60359)
教育部(60277)
期刊
(217795)
经济(217795)
研究(143650)
中国(93879)
学报(81898)
(79044)
科学(73513)
(73405)
管理(71895)
大学(61891)
学学(58532)
农业(53800)
教育(50784)
(41743)
金融(41743)
技术(41177)
财经(37457)
业经(35723)
经济研究(34930)
(32220)
(30193)
问题(28533)
技术经济(24544)
(24137)
(22994)
科技(22937)
统计(22526)
图书(22050)
现代(21947)
世界(21440)
共检索到716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希果  刘培森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框架,采用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城镇规模、知识密集度、交通运输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信息化水平会降低制造业集聚程度;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城镇规模与制造业集聚呈"U"形关系,城镇化带来的拥挤效用快于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形关系,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将长期处于集聚效应递增阶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玮  张万里  
基于中国29个省份17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制造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利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法求出制造业的效率,运用非线性平滑面板转换模型,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引入负外部性的制造业效率并非与集聚程度呈正向关系,这里将制造业分为过度集聚型、集聚推进型和集聚递减型,集聚递减型和过度集聚型负外部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2)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已处在过度集聚阶段,而中、西部也出现了过度集聚现象;(3)东部沿海地区效率与铁路密集度成负向关系,而与能源消耗成正向关系,交通拥挤影响着经济发展,且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高能耗为基础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玮  张万里  
基于中国29个省份17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制造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利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法求出制造业的效率,运用非线性平滑面板转换模型,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引入负外部性的制造业效率并非与集聚程度呈正向关系,这里将制造业分为过度集聚型、集聚推进型和集聚递减型,集聚递减型和过度集聚型负外部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2)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已处在过度集聚阶段,而中、西部也出现了过度集聚现象;(3)东部沿海地区效率与铁路密集度成负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文静  
选取1999—2013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将1999—2013年分为3个时间段,从动态层面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为正相关影响,且影响程度在降低。此外,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制造业合理发展与集聚。同时,应该加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呙小明  康继军  
为研究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式,笔者运用25个制造业行业2000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能源库兹涅兹曲线的思路,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来表征对外开放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对外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非线性,能源强度随外贸依存度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随外资依存度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目前我国制造业稳中有降的外贸依存度和稳中有升的外资依存度都对能源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利用2004年至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数据,根据EG指数公式测算了中国城市服务业及其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同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集聚水平,也弱于制造业,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消费和社会性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服务业集聚程度越低。另外,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服务业总体和多数门类行业集中度的变动与制造业同方向,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来促使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占明珍  夏庆  
本文采用MS—VECM模型来探讨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的非线性关系,实证表明,两者间在不同区制下存在非对称的动态均衡关系,利润率从低速增长转换到高速增长阶段相对困难,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低速增长阶段相对容易。因此,本文建议应充分考虑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多维度来协调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提高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绩效与竞争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  
本文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出发,界定了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制造业,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统计遴选技术构造了现代制造业体系,测度了2003~2011年现代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现代制造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度呈现扩散的整体趋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密集度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外资利用度对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够稳健;制度特征弱化了集聚,但是不够稳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宗刚  陈鸣  韩建飞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LMDI分解法,对1997—2010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5个子行业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起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将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能耗效率、行业规模等3种效应,将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完全消耗系数、行业规模等4种效应。结论表明,行业规模是导致直接、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完全消耗系数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能忽视,累积贡献率达到52.42%。而能源结构调整的抑制效应不明显,累积贡献率只达到间接碳排放的-26.61%,只依靠能耗效率提高不能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所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建立新的节能机制,通过进口、产业升级等多个手段减少中间环节能耗,减少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琦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Gini-coeffici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1991,Krugman calculated the Gini-coeffic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U.S.A,while Amiti calculated that in the E.U in 1998.We calculate tha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Moreover,we also proved the hypothesis that FDI helps to rais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 by means of calcul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DI and industrial regional Gini-coeffticient.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王业斌  王旦  贺正楚  
使用2000-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数据,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铁路,一级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低等级公路建设越多越不利于制造业集聚,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化程度越高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促进作用越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兴志  李沙沙  
改善资源错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具体探讨产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资源错配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水平只有高于临界值才能起到降低资源错配的作用;而且,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性;此外,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对改善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具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