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4)
2023(12341)
2022(10037)
2021(9199)
2020(7844)
2019(17674)
2018(17283)
2017(32837)
2016(17545)
2015(19717)
2014(19459)
2013(19456)
2012(17860)
2011(16219)
2010(16195)
2009(15668)
2008(15789)
2007(14182)
2006(12643)
2005(11976)
作者
(49736)
(41845)
(41731)
(39375)
(26544)
(19566)
(18745)
(16062)
(15831)
(14797)
(14502)
(13891)
(13732)
(13287)
(13237)
(12550)
(12403)
(12038)
(11945)
(11812)
(10508)
(10148)
(10010)
(9518)
(9341)
(9300)
(9249)
(9085)
(8263)
(8234)
学科
(82491)
经济(82356)
(81620)
(74482)
企业(74482)
管理(70800)
方法(35724)
(28994)
业经(27894)
数学(27615)
数学方法(27430)
(26389)
中国(22615)
(20973)
(20620)
财务(20599)
财务管理(20575)
企业财务(19510)
农业(18593)
技术(17118)
(15920)
(15919)
贸易(15909)
(15612)
(15584)
(15345)
(15126)
体制(13855)
理论(13064)
(12918)
机构
学院(262791)
大学(261064)
(122553)
经济(120646)
管理(105934)
理学(90736)
理学院(89867)
管理学(88879)
管理学院(88359)
研究(87863)
中国(72594)
(58879)
(54777)
科学(48125)
财经(46240)
(43218)
(42250)
(42149)
中心(39432)
(39286)
经济学(38591)
研究所(38534)
业大(34790)
北京(34727)
经济学院(34719)
财经大学(34180)
农业(33077)
(31281)
商学(30793)
商学院(30518)
基金
项目(167848)
科学(135688)
基金(127086)
研究(124985)
(109580)
国家(108663)
科学基金(95147)
社会(85256)
社会科(81089)
社会科学(81074)
基金项目(66424)
(62369)
自然(58922)
自然科(57638)
自然科学(57623)
自然科学基金(56723)
教育(55305)
(51941)
资助(51742)
编号(47713)
(39219)
成果(38648)
(37913)
(37447)
(37410)
重点(37235)
国家社会(37124)
(35751)
创新(34661)
教育部(34408)
期刊
(139256)
经济(139256)
研究(81743)
中国(52158)
(49178)
管理(45184)
(40585)
科学(35775)
学报(34943)
大学(28233)
农业(28078)
学学(26522)
(26206)
金融(26206)
财经(24330)
技术(23121)
经济研究(22850)
业经(22783)
(21104)
教育(18767)
问题(18254)
(17785)
(16252)
世界(16061)
技术经济(15829)
国际(14221)
现代(13372)
财会(12800)
统计(12341)
会计(11975)
共检索到405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光玲  吴学花  
文章通过构造包含集聚水平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1990~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中国8个二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生产的贡献度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但是不同的行业集聚对生产的贡献程度差距较大;并且,集聚对生产的促进效应并不只体现在高技术部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效应甚至更为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文章选取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关联的门槛模型分析方法,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的存在,随着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同时,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时,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与集聚水平过高所导致的负外部性有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果庆  罗宏翔  
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制造业集聚进行了大量统计研究,但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显著性尚未得到检验,集聚强度也未得到分级。本文以1995年的800个样本和2004年的860个样本分别对我国28个制造业集聚进行方差假设检验,结果发现,仅有4个东部省(直辖市)的制造业和4个制造业行业集聚显著。进一步发现,高端制造业集聚强度在增强,而低端制造业集聚强度在下降,制造业集聚强度从东部至西部呈递减趋势。同时,中西部制造业集聚强度在下降。两极分化的制造业集聚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因此,努力调节制造业区域分布,有效促进中西部制造业集聚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召元  胡翠  来有为  
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产业集聚,特别是产业配套能力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使制造业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与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差不多,这说明产业配套能力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不过,随着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的速度放缓,产业配套能力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将呈现下降的趋势。今后一方面需要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导企业按照上下游关系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配套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研发,提高创新能力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果庆  罗宏翔  
根据集聚分布的自身特点,本文提出了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的普适性产业集聚指数,并对我国28制造业1994年的860个样本和2004年800个样本进行测量和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集聚强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时具有集聚和扩散双重现象。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对减排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在显著增加,化学产品加工业对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有所增加。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琴  赵丙奇  郑旭  
本文从知识外溢效应、竞争效应及产业协同效应3个方面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进行研究。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4个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实证分析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浩然  
基于广东省2006-2013年2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在随机标靶框架下利用T统计量、EG指数和W统计量分别考察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的集聚度仍然较高,74.2%的两位数制造业在1%的水平上显著集聚。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广东制造业整体由集聚转向扩散,扩散以关联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为主,扩散的主要方向是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到外缘和周边地市。此外,随着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空间分离已成为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佳佳  
结合碳排放和就业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就业贡献度,并对中国30个省份进行分类,比较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制造业碳排放就业贡献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有助于地区制造业向"低排放,高就业"的良性状态转型,但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低排放,高就业"且良性发展地区,要素市场的发育及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显著促进了该良性目标发展;在"高排放,低就业"且不断恶化地区,只有"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标有助于地区制造业向良性状态转型。因此,市场化的推进必须与地区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才能顺利实现地区制造业向"低排放,高就业"的良性发展状态转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先锋  胡翠群  
利用1999-2011年我国制造业15个行业数据,将垂直专业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置于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垂直专业化与产业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要大于对TFP增长的影响程度;产业空间集聚明显促进了TFP增长,表明产业空间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由于我国处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和集聚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等相对低端产业,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集聚的交互作用对TFP增长有相对的削弱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家云  张玉  吴石磊  
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海归技术溢出、产业集聚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集聚影响及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对中国产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地理集聚具有积极影响,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促进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该效应在不同集聚度行业和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差异显著,其在高技术行业和高集聚度行业中的效应最为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马静  赵果庆  
本文根据集聚分布的自身特点,提出了普遍适用且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集聚强度指标,并对我国地区的28个制造业1994年的860组和2004年800组样本进行了计算和检验。笔者发现地区制造业和FDI集聚强度在提高,2004年制造业集聚度与FDI集聚度的相关性已具有显著性,制造业对FDI需求弹性在增大,制造业对FDI的依赖性在增强。进而,进一步发现,地区制造集聚强度的显著性极不平衡,集聚类型也有较大差异,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大部地区,还是原发型低端集聚,而东部则是FDI依赖型高端集聚。两极分化的地区制造业集聚,扩大了地区发展差距,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努力调节FDI地区分布,有效促进中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