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59)
- 2023(17177)
- 2022(14183)
- 2021(12908)
- 2020(10967)
- 2019(25020)
- 2018(24567)
- 2017(46926)
- 2016(25641)
- 2015(28911)
- 2014(29018)
- 2013(28858)
- 2012(26507)
- 2011(23927)
- 2010(24115)
- 2009(23010)
- 2008(23202)
- 2007(21017)
- 2006(18565)
- 2005(17247)
- 学科
- 济(116732)
- 经济(116576)
- 业(94564)
- 管理(87808)
- 企(82970)
- 企业(82970)
- 方法(49430)
- 数学(40114)
- 数学方法(39824)
- 财(36012)
- 农(34788)
- 中国(33697)
- 业经(32923)
- 制(26482)
- 务(24153)
- 财务(24115)
- 财务管理(24073)
- 农业(23844)
- 企业财务(22818)
- 贸(21605)
- 贸易(21593)
- 地方(21538)
- 易(20976)
- 技术(19809)
- 和(19245)
- 体(19213)
- 学(19026)
- 划(18411)
- 银(18306)
- 银行(18274)
- 机构
- 学院(378601)
- 大学(377543)
- 济(166196)
- 经济(162944)
- 管理(146265)
- 研究(129409)
- 理学(125068)
- 理学院(123684)
- 管理学(121945)
- 管理学院(121220)
- 中国(101887)
- 京(80290)
- 财(79213)
- 科学(75722)
- 所(65168)
- 农(63513)
- 财经(62396)
- 中心(58646)
- 研究所(58501)
- 江(57925)
- 经(56664)
- 业大(52896)
- 经济学(52260)
- 北京(50689)
- 农业(49780)
- 经济学院(47252)
- 范(46738)
- 院(46485)
- 师范(46318)
- 财经大学(46071)
- 基金
- 项目(244136)
- 科学(194772)
- 基金(181040)
- 研究(178852)
- 家(156791)
- 国家(155495)
- 科学基金(134698)
- 社会(118191)
- 社会科(112166)
- 社会科学(112138)
- 基金项目(95898)
- 省(93370)
- 自然(85256)
- 自然科(83335)
- 自然科学(83311)
- 自然科学基金(81881)
- 教育(80762)
- 划(78483)
- 资助(72976)
- 编号(70337)
- 成果(56955)
- 部(55408)
- 重点(54829)
- 发(52793)
- 创(52631)
- 国家社会(50167)
- 创新(48673)
- 制(48626)
- 课题(48573)
- 教育部(47885)
- 期刊
- 济(189368)
- 经济(189368)
- 研究(117061)
- 中国(74777)
- 财(64902)
- 农(59458)
- 管理(57539)
- 学报(54610)
- 科学(53504)
- 大学(42211)
- 农业(40090)
- 学学(39953)
- 融(37279)
- 金融(37279)
- 教育(32640)
- 技术(32339)
- 财经(32114)
- 业经(30566)
- 经济研究(30488)
- 经(27747)
- 问题(26538)
- 业(24024)
- 贸(21272)
- 技术经济(20847)
- 世界(19666)
- 现代(18841)
- 国际(18412)
- 版(17464)
- 商业(17368)
- 统计(17153)
共检索到575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兴梅 贾伟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化 空间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尹希果 刘培森
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面板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省际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并探讨二者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城市化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具有倒N型关系,城市化对制造业集聚的拥挤效用比促进作用会更早地出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N型关系;银行业集中度、对外开放度与信息化对制造业集聚均具有显著作用;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韬 张俊丽
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和制造业集聚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能够显著抑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对邻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集聚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制造业集聚对上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较强,环境规制对上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强,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规制门槛值较大。基于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环境规制强度,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间要素配置效率;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流域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江激宇 张士云
本文通过宏观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制造业各行业加速集聚于少数新兴工业化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已经代替了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集聚 实证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少叶
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Hansen的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结果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在经济水平的约束条件下,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呈现出“倒V”型变化趋势;分地区来看,东部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整体上呈现出负面影响作用;而中部地区的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整体上不显著;西部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在逐步增强。研究提出要推进流通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分步骤促进流通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优先推进西部流通资源的空间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巍 郭砚 王球琳
文章选取并分析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阈值内外转换特征,阈值范围内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促进制造业升级,反之则存在一定抑制作用。流通产业集聚对我国不同区域省份制造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就控制变量而言,固定资产净值、劳动力投入、内部研发总投入均对制造业升级存在正向效应,其中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中文 黄研
首先采用Ellison-Glaeser空间集聚指数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然后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FDI和出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该产业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弱,而国有企业份额对其空间集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空间集聚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李昂 张清正
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热门议题,一系列与区域贸易和政府决策相关的关系成为流通理论关注的热点。现有理论或实证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流通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利用1996—2014年数据,通过模拟法分析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基于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我国省域间流通成本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与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然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与工业集聚水平为倒U型关系。这充分说明,贸易环境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儒煜 包明齐
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的经典论题。现有的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流通环节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以1996-2014年数据,分析了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通过计量检验,认为我国省域间的流通成本差距正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和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和工业集聚水平具有倒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并减少对经济事务干预,调整产业结构,营建适合私营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积极营造流通产业发...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亮
本文提出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的推拉理论机制。基于三种空间关联模式,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外溢效应,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均产生深远的长期影响。(2)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产生"倒U型"直接效应和"U型"空间外溢效应,空间外溢效应的最强作用距离为400公里。(3)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空间外溢效应的有效边界为1000公里,在有效边界范围内,空间外溢效应并没有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斯敖 柴春来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