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3)
- 2023(15994)
- 2022(13143)
- 2021(11907)
- 2020(10028)
- 2019(22522)
- 2018(22087)
- 2017(41898)
- 2016(22418)
- 2015(25179)
- 2014(24851)
- 2013(24801)
- 2012(23319)
- 2011(21325)
- 2010(21614)
- 2009(20695)
- 2008(20644)
- 2007(18734)
- 2006(17028)
- 2005(15947)
- 学科
- 济(120167)
- 经济(120013)
- 业(88936)
- 管理(82889)
- 企(79144)
- 企业(79144)
- 方法(44440)
- 数学(35392)
- 数学方法(35135)
- 财(33748)
- 业经(32574)
- 农(31811)
- 中国(29021)
- 制(24674)
- 地方(23750)
- 农业(22474)
- 务(22334)
- 财务(22313)
- 财务管理(22285)
- 企业财务(21152)
- 学(20835)
- 环境(19736)
- 贸(19623)
- 贸易(19611)
- 体(19064)
- 易(19030)
- 和(18942)
- 技术(18786)
- 划(18725)
- 策(17643)
- 机构
- 学院(343495)
- 大学(342582)
- 济(160014)
- 经济(157304)
- 管理(131771)
- 研究(121413)
- 理学(112604)
- 理学院(111356)
- 管理学(109921)
- 管理学院(109267)
- 中国(96162)
- 财(75814)
- 京(72096)
- 科学(69249)
- 所(61274)
- 财经(59687)
- 研究所(55033)
- 农(54540)
- 经(54175)
- 中心(53344)
- 江(52515)
- 经济学(51115)
- 经济学院(45880)
- 北京(45712)
- 业大(45174)
- 财经大学(43988)
- 院(43450)
- 农业(42443)
- 范(41632)
- 师范(41278)
- 基金
- 项目(219191)
- 科学(176513)
- 基金(165316)
- 研究(160278)
- 家(143638)
- 国家(142496)
- 科学基金(123510)
- 社会(108845)
- 社会科(103413)
- 社会科学(103386)
- 基金项目(86965)
- 省(82011)
- 自然(77542)
- 自然科(75754)
- 自然科学(75731)
- 自然科学基金(74466)
- 教育(70883)
- 划(68860)
- 资助(66771)
- 编号(60597)
- 部(50385)
- 重点(49778)
- 成果(49379)
- 发(47852)
- 创(47665)
- 国家社会(47074)
- 制(45034)
- 创新(44022)
- 教育部(43716)
- 业(42779)
- 期刊
- 济(188710)
- 经济(188710)
- 研究(110085)
- 中国(66904)
- 财(61331)
- 管理(54955)
- 农(51258)
- 科学(49502)
- 学报(48064)
- 大学(37792)
- 学学(36146)
- 农业(34812)
- 融(34004)
- 金融(34004)
- 财经(31788)
- 经济研究(30843)
- 技术(28669)
- 业经(28424)
- 经(27557)
- 教育(24885)
- 问题(24626)
- 贸(20832)
- 业(20663)
- 技术经济(20346)
- 世界(20149)
- 国际(18780)
- 现代(17195)
- 统计(16133)
- 商业(15600)
- 资源(15548)
共检索到532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文文 王文平 束慧 秦颖博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引致转移的原因。区域的制造业转移可分为四种模式,经济产出与污染物转移的空间流向并不完全耦合,产业转入并不是导致污染加剧的必然原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文文 王文平 束慧 秦颖博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引致转移的原因。区域的制造业转移可分为四种模式,经济产出与污染物转移的空间流向并不完全耦合,产业转入并不是导致污染加剧的必然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雪梅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
关键词:
全球制造业 转移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雪梅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球制造业 转移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艳莹 叶良柱
与制造商传统业务模式相比,服务化模式在生态效益潜力方面显然具有组织上的优势,有利于激励制造商改变传统创造价值的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制造业的服务化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 内涵与背景 环境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晶 李慧玲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2009—2021年283个城市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检验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空间集聚二者关系中发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空间分布格局;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且发明专利技术转移的中介效应明显超过非发明专利技术转移。为全面释放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正向推动效应,应聚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走深向实;着眼数字驱动,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晶 李慧玲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2009—2021年283个城市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检验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空间集聚二者关系中发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空间分布格局;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且发明专利技术转移的中介效应明显超过非发明专利技术转移。为全面释放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正向推动效应,应聚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走深向实;着眼数字驱动,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燕 贺灿飞
1998年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空间不足、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等问题逐渐凸显,对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制造业空间转移成为珠三角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采用企业数据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珠三角内部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产业及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998-2009年珠三角制造业整体呈现先分散后集聚的"U"型发展趋势,但集聚水平普遍偏低,且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珠三角制造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地区间结构差异缓慢提升。基于产业—区域交互模型对产业转移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制造业呈现出向交通成本低、工资水平低、环境管制宽松、土地成本较低地区转移的趋势;地区制造业同构推动珠三角制造业空间转移;珠三角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集聚规模经济,产业向运输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前后向联系紧密的产业向市场潜力大的城市转移的趋势;当考虑产业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时,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转移方向不明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飞
经济全球化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垂直FDI效应和链变迁效应。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中,我国应积极构建本土制造业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促进链条升级,短期中,应加快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积极提升制造业利用FDI的行业结构层次,加强环境规制,加快构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与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分工 链条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昀霞 王英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标测算制造业集聚水平。同时从技术因素角度在IPAT模型中引入产业集聚变量,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及21个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制造业整体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细分行业集聚则出现了倒"N"型、正"N"型、倒"U"型和正"U"型四种曲线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明 霍亚馨 谷君
基于中国31个二位数制造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层聚类分析将二位数制造业分为重度污染制造业、中度污染制造业和轻度污染制造业,继而对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空间集聚程度以及产业转移的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区域性差异;中度污染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高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重度、中度污染程度制造业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轻度污染制造业发展势头正足。
关键词:
污染程度 制造业 空间集聚 产业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英 董轲萌
从生产的投入端和产出端视角,将产业集聚和环境规制扩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作用于污染排放的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然后以江苏装备制造业为例,考虑多种污染物,从污染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两个方面考察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增加了污染排放量,但减小了污染排放强度;产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结果,加快产业集聚,积极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是引发良性集聚的关键;区域污染防治的根本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共同发展、共同治理的科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
集聚 污染 空间溢出 STIRPAT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文文 王文平 束慧 秦颖博
文章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在1997—2007间转移引致的经济和环境效应及其空间特征,从消费、出口和投资三方面探究经济和污染转移的驱动因素,解析引致转移效应的产业原因。结果表明:八大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分为绿色转入型、灰色转入型、绿色转出型和灰色转出型;各地区转移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消费的驱动作用最大;经济转移的空间流向与污染不一致,前者向沿海地区集中,后者向西、向北流动,产业转入不是加剧污染的必然原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距的逐渐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发展,通过制造业合理转移实现各地区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已成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基于2006-2015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异质性,运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法以及构建合适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不同技术特点或水平的制造业转移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低技术、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向中西部省域扩张,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则稳定集聚在东部沿海省份;(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抑制了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低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发生"成本换市场"的衰退型转移;(3)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得中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向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发生"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转移,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对高技术水平制造业转移影响不明显,其主要在东部沿海省份内部发生"稳定性转移";(4)对外直接投资对中、东部自身内部制造业的空间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和结构,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提高基础建设水平,对形成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原嫄 李国平 孙铁山 吴爱芝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2主要转移路径表现为自东向西、自沿海向内陆的特征,特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均由制造业原本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已经进入产业优势的分散化阶段,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仍处在自西向东、由次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发展阶段;3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路径是研究时段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主导着制造业整体的区域转移过程。因此,总体而言,当前的制造业正在由现有发展高地逐步转向发展水平次优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实质上是制造业优势在空间上渐次分散化和均等化的过程,并且涉及近距离的扩散式转移和跨越式转移等多个空间层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