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28)
2023(15370)
2022(12753)
2021(11522)
2020(9974)
2019(22825)
2018(22497)
2017(42997)
2016(23548)
2015(26666)
2014(26692)
2013(26843)
2012(24979)
2011(22666)
2010(22701)
2009(21426)
2008(21703)
2007(19734)
2006(17322)
2005(16025)
作者
(69323)
(58136)
(57999)
(55239)
(36927)
(27598)
(26385)
(22658)
(21863)
(20742)
(19986)
(19493)
(18770)
(18381)
(18324)
(17830)
(17482)
(17352)
(16832)
(16665)
(14495)
(14398)
(14073)
(13118)
(13082)
(12997)
(12992)
(12948)
(11697)
(11647)
学科
(105964)
经济(105818)
(91972)
管理(85227)
(81476)
企业(81476)
方法(47572)
数学(38658)
数学方法(38372)
(34614)
(32627)
业经(30735)
中国(27818)
(25001)
(23898)
财务(23868)
财务管理(23827)
企业财务(22594)
农业(22355)
(20567)
贸易(20557)
(20051)
(19183)
技术(18980)
环境(18623)
(18450)
(18341)
(17981)
(16909)
(16693)
机构
学院(351137)
大学(349928)
(154879)
经济(152067)
管理(137067)
研究(119168)
理学(117368)
理学院(116145)
管理学(114607)
管理学院(113943)
中国(94384)
(73676)
(73570)
科学(69940)
(62705)
(60859)
财经(57906)
研究所(54686)
中心(54100)
(53686)
(52549)
业大(51358)
农业(49463)
经济学(48123)
北京(46620)
经济学院(43492)
财经大学(42654)
(42128)
(41447)
(41327)
基金
项目(225700)
科学(179317)
基金(166997)
研究(165160)
(145092)
国家(143873)
科学基金(123903)
社会(107872)
社会科(102383)
社会科学(102353)
基金项目(88179)
(86949)
自然(78853)
自然科(77038)
自然科学(77014)
自然科学基金(75770)
教育(74672)
(72883)
资助(67856)
编号(64978)
成果(52761)
(51582)
重点(50914)
(49482)
(48761)
(45794)
(45754)
创新(45686)
国家社会(45592)
课题(44525)
期刊
(174895)
经济(174895)
研究(105204)
中国(69513)
(61432)
(58465)
管理(53703)
学报(52715)
科学(50583)
大学(40438)
农业(39592)
学学(38392)
(33739)
金融(33739)
技术(30203)
教育(29890)
财经(29886)
业经(28399)
经济研究(27883)
(25781)
(23830)
问题(23203)
(20180)
技术经济(19924)
世界(18494)
国际(17384)
财会(16681)
(16640)
现代(16462)
统计(15957)
共检索到531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清春  孔令群  安泽扬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建立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模型,将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分解为产出规模、部门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四个方面因素。以能源强度为标准把制造业划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两类。结果发现:①从逐年效应来看,产出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较强的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两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产出规模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贡献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以1996年为基期,至2011年,除能源消耗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三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②相较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数目虽少,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但非能源密集型行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盈之  徐康宁  胡永舜  
本文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碳排放脱钩指数,对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但强脱钩年份较少;在强脱钩向弱脱钩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效应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据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雄锋  舒涛  徐大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霞  张丽君  秦耀辰  张晶飞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旭  
文章依据我国2005~2009年的数据,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中30个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用Krus kal-Wallis检验出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并用系统聚类法将这些行业按照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分为三类,然后用因素分解法评价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基于2005-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出这三类行业之间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降低这三类行业的碳排放的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娟  王班班  
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费与增加值真实值的比值作为能源强度的指标,针对中国制造业1994~2009年间能源强度的变动,运用LMDI分解法对其主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技术效应是这段时期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度达到80%以上。并且,对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来说,技术效应是造成行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因。同时,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采用分行业价格指数对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制造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更大,并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孙璐  胡广晓  计军平  
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部门之一。文章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利用LMDI分解法,对199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制造业增加值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冶炼业等高能耗行业主导了该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山松  谭清美  
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不可忽略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结构的区别。本文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并随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有50%以上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政策导向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分解节能降耗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苏宏伟  王晨旭  
日本制造业产品以其制作精良和显著的节能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文利用1990~2009年日本制造业13个大类部门(包含52个细分产业)的实际经济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Morishima替代弹性计算以及能源强度分解,分析了要素替代、贸易和技术水平对日本制造业部门能源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相比技术变动、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要素替代在制造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过程中显示出更为关键的作用,非信息技术资本对能源投入的替代导致日本制造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第二,考虑到技术变动在能源利用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属于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非能源节约型;第三,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璐  王子龙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关聚  
运用随机前沿技术测度了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了能源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2003-2010年制造业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后停滞的阶梯形变化特征,行业间能源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分层聚类分析将制造业大体归纳为6类能源效率水平,重工业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效率高,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能源消费少且能源效率低。能源结构显著影响能源效率,增加煤炭消费量对能源效率有显著负影响,增加电力、石油的消费对能源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从制造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和价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霄  屈小娥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钟  刘振宇  
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1999年到2009年的数据,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层面、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个产业,比较FDI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FDI对两类产业碳减排均有积极效应。作者比较了FDI影响的差异及原因,并据此探讨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