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0)
- 2023(15819)
- 2022(13157)
- 2021(11994)
- 2020(10212)
- 2019(23023)
- 2018(22401)
- 2017(42497)
- 2016(22924)
- 2015(25054)
- 2014(24562)
- 2013(24638)
- 2012(22573)
- 2011(20519)
- 2010(20474)
- 2009(19537)
- 2008(19573)
- 2007(17369)
- 2006(15567)
- 2005(14440)
- 学科
- 济(101134)
- 经济(100980)
- 业(90392)
- 管理(81434)
- 企(80651)
- 企业(80651)
- 方法(42356)
- 数学(33453)
- 财(33324)
- 数学方法(33144)
- 农(31307)
- 业经(30805)
- 中国(28058)
- 制(24108)
- 务(22755)
- 财务(22718)
- 财务管理(22690)
- 农业(21861)
- 企业财务(21553)
- 贸(19914)
- 贸易(19900)
- 易(19385)
- 技术(18695)
- 体(17808)
- 划(17308)
- 策(17051)
- 学(16937)
- 和(16806)
- 理论(16105)
- 银(16030)
- 机构
- 大学(333989)
- 学院(332869)
- 济(148030)
- 经济(145493)
- 管理(130120)
- 研究(116278)
- 理学(112024)
- 理学院(110813)
- 管理学(109310)
- 管理学院(108687)
- 中国(91830)
- 京(71092)
- 财(70415)
- 科学(67884)
- 农(60744)
- 所(58726)
- 财经(55303)
- 研究所(52884)
- 中心(51415)
- 经(50505)
- 江(50056)
- 业大(49462)
- 农业(47737)
- 经济学(46010)
- 北京(44926)
- 院(41560)
- 经济学院(41467)
- 财经大学(41050)
- 范(39380)
- 师范(38911)
- 基金
- 项目(219141)
- 科学(174905)
- 基金(164508)
- 研究(156482)
- 家(144985)
- 国家(143780)
- 科学基金(123745)
- 社会(105040)
- 社会科(99805)
- 社会科学(99782)
- 基金项目(87022)
- 省(82520)
- 自然(79923)
- 自然科(78151)
- 自然科学(78124)
- 自然科学基金(76812)
- 划(70060)
- 教育(69940)
- 资助(66140)
- 编号(59009)
- 部(49847)
- 重点(49445)
- 创(48357)
- 成果(47477)
- 发(46475)
- 业(45314)
- 国家社会(45207)
- 创新(44524)
- 制(44385)
- 教育部(42976)
- 期刊
- 济(167019)
- 经济(167019)
- 研究(102326)
- 中国(67857)
- 财(57610)
- 农(56413)
- 管理(53598)
- 学报(52764)
- 科学(50506)
- 大学(40681)
- 学学(38632)
- 农业(38098)
- 融(32065)
- 金融(32065)
- 财经(28502)
- 经济研究(27375)
- 技术(27157)
- 教育(26870)
- 业经(26808)
- 经(24661)
- 业(23281)
- 问题(22045)
- 贸(19455)
- 技术经济(18188)
- 世界(18135)
- 国际(17263)
- 现代(16281)
- 版(16108)
- 科技(15113)
- 商业(15004)
共检索到508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范剑勇 李方文
基于理论与实证经验上的分野,本文将制造业产业集聚分为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与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并依次进行相应的数据描述和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尽管在2004年左右已经出现了产业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扩散的转折,沿海地区整体的集聚优势仍较明显。同时,地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分布较为平均,城市体系的扁平化特征显著,但在县级层面上的产业集聚趋势非常明显。在经验研究上,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实证文献发现货币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等有显著的影响;而表征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效果的技术外部性却因区域层次和行业层次等因素的选择差异而没有取得共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阳立高
本文在集聚经济和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多样化集聚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盲目跟进中央的相似产业政策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低质量多样化集聚,进而未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在东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多样化集聚则产生了极为有限,甚至不利的影响。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而交通运输、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多样化集聚环境中更易于发挥结构升级效应。不同的是,金融业专业化集聚、批发零售业多样化集聚仅有短期影响,而无长期效应;而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则仅有本地效应,无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跃
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服务业FDI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溢出和技术溢出通过服务业跨国公司跟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垂直关联而实现,但这种溢出效应也受到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当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实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显著正向效应的结论。未来研究有望在FDI理论的框架下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服务业FDI理论体系,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程惠芳 陈春根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包括源动力、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本文从产业地方化、城市化、中心—外围三个维度对以往文献有关产业集聚的源动力、外部动力、集聚机制进行了梳理。基于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视角,在对以往文献进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外部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中文 黄研
首先采用Ellison-Glaeser空间集聚指数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然后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FDI和出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该产业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弱,而国有企业份额对其空间集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空间集聚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曦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检验方面着手,探究了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利用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使流通成本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发挥积极作用,既要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又要催生出新的工业变革。
关键词:
流通成本变动 制造业空间集聚 创新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妮娅 陈潜
基于经纬度坐标数据与DO指数方法,文章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互补视角综合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在静态分析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四位数)的集聚态势与空间特征;在动态分析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与布局模式。研究发现:(1)56%的制造业行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集聚,且超过80%的行业集聚发生在50km的短距离上;(2)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分区政策并没有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聚造成较大影响;(3)小型企业是大多数行业集聚的主体,约半数行业的企业分布模式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集聚;(4)在动态行为演进上,约64%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保持稳定,少数行业的新进企业趋向于在原有企业周围集聚,部分行业集聚区发生转移;同时发现,共聚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处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的集聚状态。
关键词:
行业集聚 集聚模式 空间统计 动态演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文涛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江激宇 张士云
本文通过宏观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制造业各行业加速集聚于少数新兴工业化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已经代替了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集聚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新才 王科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利用产业集中指数和产业集中率指标,对1994~200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区。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集中指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中
根据国内外大量事实研究成果和产业集聚理论,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了21个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及对所集聚区域要素流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表明:21个制造业行业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中、西部间差距甚远。伴随着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聚,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不断由制造业弱集聚区域流向强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加速了区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抵消了技术效率下降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兴梅 贾伟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化 空间效应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马洪生 赵放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综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内涵,并从经验性、统计性两个角度描述了两业协同集聚特征,从形成机制、形成条件、形成路径三个维度分析归纳了两业协同集聚机理,从指标和模型两个方面梳理了协同集聚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最后阐释了两业协同集聚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业 协同集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指标体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吴传清 邓明亮 陈文艳
集聚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是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省际差异、行业差异明显;环境效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环境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较低;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效率呈显著N型关系,制造业集聚的不同演化阶段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不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保意识、政府规制、城镇化、对外开放水平等是影响环境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环境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快推动制造业集聚升级、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资准入环境门槛等。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环境效率 N型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