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9)
2023(16443)
2022(13542)
2021(12435)
2020(10484)
2019(23445)
2018(22826)
2017(43384)
2016(23622)
2015(25833)
2014(25438)
2013(25452)
2012(23532)
2011(21244)
2010(21266)
2009(20259)
2008(20395)
2007(18215)
2006(16228)
2005(14985)
作者
(70011)
(58843)
(58526)
(55296)
(37272)
(27894)
(26188)
(22734)
(22271)
(20730)
(20445)
(19627)
(19010)
(18926)
(18545)
(17902)
(17490)
(17119)
(17025)
(16825)
(14704)
(14613)
(14107)
(13466)
(13135)
(13083)
(13064)
(12728)
(11718)
(11596)
学科
(106824)
经济(106671)
(91124)
管理(82685)
(80812)
企业(80812)
方法(44330)
数学(35619)
数学方法(35342)
(33890)
(32159)
业经(31449)
中国(28418)
(24929)
(23033)
财务(23014)
财务管理(22983)
农业(22534)
企业财务(21862)
(20336)
贸易(20326)
地方(19944)
(19796)
技术(18975)
(18919)
(18528)
(17671)
(17621)
(16773)
(16480)
机构
学院(349666)
大学(348891)
(153199)
经济(150583)
管理(134226)
研究(122642)
理学(115883)
理学院(114530)
管理学(112927)
管理学院(112269)
中国(95926)
科学(74077)
(73810)
(71886)
(64795)
(62589)
财经(57141)
研究所(56849)
中心(54291)
业大(52753)
(52577)
(52140)
农业(51191)
经济学(48149)
北京(46218)
(44138)
经济学院(43476)
财经大学(42381)
(42243)
师范(41714)
基金
项目(233067)
科学(186177)
基金(174388)
研究(165543)
(154377)
国家(153115)
科学基金(131249)
社会(110820)
社会科(105265)
社会科学(105242)
基金项目(92370)
(88825)
自然(84902)
自然科(82988)
自然科学(82957)
自然科学基金(81574)
(75577)
教育(73896)
资助(70077)
编号(62381)
重点(53270)
(52737)
(51067)
(50552)
成果(49975)
国家社会(47655)
创新(47210)
(47134)
(46089)
教育部(44969)
期刊
(171720)
经济(171720)
研究(104463)
中国(66564)
(59871)
(57981)
学报(57353)
科学(54852)
管理(53452)
大学(43398)
学学(41664)
农业(40611)
(32995)
金融(32995)
财经(29637)
经济研究(28219)
业经(28015)
技术(27478)
教育(26409)
(25600)
(23941)
问题(23043)
(19481)
技术经济(18811)
世界(18531)
国际(17415)
(17408)
现代(16750)
科技(16233)
商业(16045)
共检索到522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秀山  徐瑛  
本文针对空间经济学所关注的区位锁定效应,提出了产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的度量方法;应用制造业数据计算发现,1996—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都同时表现出聚集和扩散两类特征,其中聚集占绝对优势。另外,在改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了1996—2005年区域产业结构冲突指标,以及各行业对该指标贡献率,发现扩散过程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冲突的贡献远大于聚集过程,接受扩散且被聚集的地区产业结构冲突性最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丽娜  卫平  
当前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哄而上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因此亟需规划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可以为产业布局决策提供现实依据。高端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本文利用修正后的E-G指数实证研究了其在2003~2009年的空间结构变动。结果显示:高端制造业集聚空间结构呈现出聚集和扩散两者并存的特性。东部沿海地区是高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成为产业扩散的主要承接地。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要体现出"适度集聚"和"因地制宜"的特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贾瑞媛  曾良恩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与Tobit模型,测算分析2012年-2017年间各省份文化制造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发现研究期间文化制造业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差异较为显著,东高西低,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研究期间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文化制造业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Tobit计量回归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存在积极影响,而城镇化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基于WIOD中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化和全球化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整体趋于上升,但在20052009年间发生了暂时性的逆转;区域化趋势减弱,全球化趋势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国所属的东亚地区的国外附加值占比不断下降,欧盟和北美地区变化幅度不大,世界其他地区占比大幅增加。中国制造业分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贸易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贸易战略,努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基于WIOD中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化和全球化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整体趋于上升,但在2005~2009年间发生了暂时性的逆转;区域化趋势减弱,全球化趋势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国所属的东亚地区的国外附加值占比不断下降,欧盟和北美地区变化幅度不大,世界其他地区占比大幅增加。中国制造业分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贸易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贸易战略,努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云中  何建武  
根据各省(区、市)制造业分行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数据,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计算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和区域产业专业化指数,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变化的历史轨迹发现,区域产业同构程度不断下降,区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相当,可见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仍然高于美国。为降低不合理的区域产业同构和促进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应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日星  蒋文莉  
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综合效应模型,分析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工资对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东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而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中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西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这对于中国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工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盈之  赵豫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6—2005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TFP的平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TFP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且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人力资本、工业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比重是拉动TFP增长的显著因素,而企业平均规模和聚集效应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安波  
本文利用樊福卓(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分别从地域维度和行业维度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8个制造行业在1988~2006年间的区域专业化系数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特征和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上说,我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区域层面上说,各省份间制造业的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即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行业分工水平和专业化进程在我国各地区中增速加快,沿海省份则增速放缓。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灿飞  朱晟君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曦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检验方面着手,探究了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利用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使流通成本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发挥积极作用,既要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又要催生出新的工业变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琦  
本文计算了中国区域制造业分工指数及其变化率,并将其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比较。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分工与地理距离有关,地理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同构性较强;就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沿海经济圈内部分工来看,环渤海互补性更大,而长三角同构性更强;就制造业大类而言,中国产业分工程度(1997)高于美国产业分工程度(1985),这与人们的想像完全相反;从1997~2001年,中国各大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速度与分工指数的变化率呈正向变化,市场经济对中国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凸显。但同时,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更加突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