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45)
2023(20264)
2022(17144)
2021(15946)
2020(13471)
2019(30911)
2018(30396)
2017(58333)
2016(31639)
2015(35487)
2014(35056)
2013(34872)
2012(31969)
2011(28684)
2010(28518)
2009(26357)
2008(26004)
2007(22836)
2006(20070)
2005(18047)
作者
(90996)
(75998)
(75226)
(71831)
(48135)
(36104)
(34211)
(29693)
(28836)
(26988)
(25915)
(25771)
(24043)
(24018)
(23435)
(23201)
(22710)
(22335)
(21702)
(21694)
(18746)
(18626)
(18354)
(17242)
(16931)
(16816)
(16749)
(16602)
(15116)
(14923)
学科
(131344)
经济(131168)
(107204)
管理(103827)
(93962)
企业(93962)
方法(59986)
数学(49818)
数学方法(49208)
(39805)
(38657)
业经(35652)
中国(34619)
(28682)
(26989)
财务(26909)
财务管理(26864)
农业(26318)
(26096)
企业财务(25518)
(23994)
贸易(23980)
(23373)
(22884)
地方(22744)
技术(22571)
理论(22346)
环境(21827)
(21227)
(20989)
机构
学院(452896)
大学(452866)
(187551)
经济(183883)
管理(180106)
理学(155732)
理学院(154035)
研究(151613)
管理学(151472)
管理学院(150639)
中国(116949)
(96701)
科学(92648)
(87698)
(75960)
(75726)
财经(70075)
研究所(68832)
中心(68184)
业大(67767)
(66187)
(63916)
北京(60886)
农业(59555)
经济学(57027)
(56730)
师范(56155)
(55280)
(52421)
财经大学(52094)
基金
项目(307087)
科学(243478)
基金(225844)
研究(223461)
(197181)
国家(195571)
科学基金(168978)
社会(142723)
社会科(135366)
社会科学(135329)
基金项目(119307)
(118132)
自然(110346)
自然科(107819)
自然科学(107794)
自然科学基金(105903)
教育(102048)
(99650)
资助(93108)
编号(89353)
成果(71724)
重点(68985)
(68410)
(65073)
(64883)
课题(61230)
创新(60274)
国家社会(59417)
科研(58922)
教育部(58789)
期刊
(205808)
经济(205808)
研究(133469)
中国(85667)
学报(70717)
(70133)
管理(69476)
(69414)
科学(66722)
大学(54640)
学学(51724)
农业(47845)
教育(44600)
技术(39907)
(38982)
金融(38982)
财经(34979)
业经(33965)
经济研究(32857)
(30095)
(26953)
问题(26829)
技术经济(23270)
(21209)
科技(21166)
(21103)
现代(20821)
理论(20235)
世界(20231)
资源(20177)
共检索到665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孙璐  胡广晓  计军平  
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部门之一。文章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利用LMDI分解法,对199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制造业增加值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冶炼业等高能耗行业主导了该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雄锋  舒涛  徐大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德成  娄娟  
文章在Takcns定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成分数据预测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进行预测,得出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型产业、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个方面结构的未来变化情况。总体来说,资源型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比重虽然会不断走低,但仍然偏高;中技术产业的比重将会不断走高,其在我国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高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趋势较好,但其占制造业的比重太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日星  蒋文莉  
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综合效应模型,分析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工资对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东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而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中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西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这对于中国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工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伟民  
本文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类型及趋势,并对导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供给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对我国90年代的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速度、结构转换与结构均衡、要素投入流向的合理性、我国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城市应发展与特定制造业集群体系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福君  
国内外学者对三大产业间升级以及工业结构升级指标体系已经做过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装备制造业这个特殊产业,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是一片空白。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的产业,其内部结构升级与三大产业间升级以及工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设计了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清春  孔令群  安泽扬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建立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模型,将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分解为产出规模、部门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四个方面因素。以能源强度为标准把制造业划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两类。结果发现:①从逐年效应来看,产出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较强的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两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产出规模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贡献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以1996年为基期,至2011年,除能源消耗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三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②相较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数目虽少,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但非能源密集型行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盈之  徐康宁  胡永舜  
本文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碳排放脱钩指数,对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但强脱钩年份较少;在强脱钩向弱脱钩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效应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据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娟  王班班  
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费与增加值真实值的比值作为能源强度的指标,针对中国制造业1994~2009年间能源强度的变动,运用LMDI分解法对其主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技术效应是这段时期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度达到80%以上。并且,对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来说,技术效应是造成行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因。同时,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采用分行业价格指数对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制造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更大,并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力  王凤  
本文采用五种常用的因素分解法研究了1995~2006年的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指出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1995~2000年间降幅为46.011%,其中效率因素是主要原因;2000~2006年间降幅为36.41%,结构的变动引起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所有的下降都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本文分析了该时间段内制造业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强度,指出煤炭强度的下降是制造业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同时,本文还得出迪氏分解法AVD1法是用于制造业能源强度分析的最优方法的结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吴茜  
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文章以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能源、投资、产值等碳排放演变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性、阶段性以及贡献值累积性分析,发现产出规模、能耗规模、投资规模对碳排放具较强的促进作用、碳强度效应较强的抑制作用以及碳效率效应比较微弱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引导制造业投资流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调并举、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实现双降的碳减排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