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16)
2023(17584)
2022(14615)
2021(13598)
2020(11774)
2019(26982)
2018(26724)
2017(50926)
2016(27391)
2015(31139)
2014(30953)
2013(30823)
2012(28240)
2011(25407)
2010(25293)
2009(23863)
2008(23827)
2007(21373)
2006(18525)
2005(16877)
作者
(79573)
(66663)
(66503)
(63218)
(42263)
(31828)
(30258)
(26043)
(25210)
(23734)
(22749)
(22491)
(21161)
(20978)
(20761)
(20596)
(19973)
(19849)
(19238)
(19087)
(16443)
(16374)
(16216)
(15168)
(15015)
(14864)
(14862)
(14667)
(13380)
(13264)
学科
(118953)
经济(118793)
(99955)
管理(93356)
(87766)
企业(87766)
方法(55644)
数学(46388)
数学方法(45874)
(37592)
(35887)
业经(32822)
中国(30796)
(26648)
(25788)
财务(25733)
财务管理(25685)
农业(24479)
企业财务(24367)
(22721)
贸易(22710)
(22158)
技术(20845)
(20610)
(20140)
理论(19156)
(19124)
(18926)
地方(18885)
(18264)
机构
学院(401424)
大学(399680)
(172349)
经济(169171)
管理(158561)
理学(136628)
理学院(135197)
管理学(133118)
研究(132974)
管理学院(132355)
中国(104641)
(83905)
(81027)
科学(79553)
(69313)
(67002)
财经(64341)
中心(61462)
研究所(60522)
(60136)
业大(59211)
(58509)
农业(54632)
经济学(53037)
北京(52503)
(48079)
经济学院(47900)
(47646)
财经大学(47636)
师范(47571)
基金
项目(265540)
科学(211295)
基金(196596)
研究(192374)
(171249)
国家(169831)
科学基金(147068)
社会(124652)
社会科(118302)
社会科学(118269)
基金项目(103918)
(102350)
自然(95647)
自然科(93484)
自然科学(93457)
自然科学基金(91879)
教育(88208)
(86156)
资助(80354)
编号(76105)
成果(60954)
(60036)
重点(59784)
(57237)
(56499)
创新(53059)
国家社会(52469)
课题(51970)
教育部(51691)
(51504)
期刊
(189595)
经济(189595)
研究(115855)
中国(76249)
(66932)
(63703)
管理(61843)
学报(60462)
科学(57993)
大学(46623)
学学(44319)
农业(43350)
(36554)
金融(36554)
技术(36273)
教育(34773)
财经(32622)
业经(31075)
经济研究(30310)
(28083)
(25650)
问题(25042)
技术经济(21865)
(21264)
世界(19661)
统计(19535)
(19056)
财会(18754)
现代(18381)
国际(18262)
共检索到594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娟  王班班  
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费与增加值真实值的比值作为能源强度的指标,针对中国制造业1994~2009年间能源强度的变动,运用LMDI分解法对其主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技术效应是这段时期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度达到80%以上。并且,对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来说,技术效应是造成行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因。同时,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采用分行业价格指数对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制造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更大,并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力  王凤  
本文采用五种常用的因素分解法研究了1995~2006年的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指出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1995~2000年间降幅为46.011%,其中效率因素是主要原因;2000~2006年间降幅为36.41%,结构的变动引起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所有的下降都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本文分析了该时间段内制造业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强度,指出煤炭强度的下降是制造业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同时,本文还得出迪氏分解法AVD1法是用于制造业能源强度分析的最优方法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雄锋  舒涛  徐大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龚本刚  张孝琪  郭丹丹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降低制造业污染排放强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我国29个制造行业污染程度进行分层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重度污染行业、中度污染行业和低度污染行业三大类;然后运用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对我国2005-2014年三类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分解,揭示技术效率与结构效率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给出不同污染类型制造业减排策略。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均能引起不同污染类型的制造业污染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产业结构对不同污染类型的制造业影响表现各异且相对于技术效应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孙璐  胡广晓  计军平  
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部门之一。文章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利用LMDI分解法,对199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制造业增加值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冶炼业等高能耗行业主导了该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清春  孔令群  安泽扬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建立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模型,将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分解为产出规模、部门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四个方面因素。以能源强度为标准把制造业划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两类。结果发现:①从逐年效应来看,产出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较强的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两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产出规模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贡献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以1996年为基期,至2011年,除能源消耗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三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②相较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数目虽少,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但非能源密集型行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关聚  
运用随机前沿技术测度了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了能源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2003-2010年制造业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后停滞的阶梯形变化特征,行业间能源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分层聚类分析将制造业大体归纳为6类能源效率水平,重工业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效率高,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能源消费少且能源效率低。能源结构显著影响能源效率,增加煤炭消费量对能源效率有显著负影响,增加电力、石油的消费对能源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从制造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和价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霄  屈小娥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我国1994-2007年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山松  谭清美  
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不可忽略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结构的区别。本文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并随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有50%以上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政策导向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分解节能降耗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苏宏伟  王晨旭  
日本制造业产品以其制作精良和显著的节能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文利用1990~2009年日本制造业13个大类部门(包含52个细分产业)的实际经济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Morishima替代弹性计算以及能源强度分解,分析了要素替代、贸易和技术水平对日本制造业部门能源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相比技术变动、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要素替代在制造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过程中显示出更为关键的作用,非信息技术资本对能源投入的替代导致日本制造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第二,考虑到技术变动在能源利用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属于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非能源节约型;第三,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