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3)
2023(16564)
2022(14030)
2021(13160)
2020(11156)
2019(25576)
2018(25205)
2017(48372)
2016(26224)
2015(29496)
2014(29306)
2013(29220)
2012(26809)
2011(24177)
2010(24031)
2009(22685)
2008(22603)
2007(19919)
2006(17658)
2005(16140)
作者
(75214)
(62535)
(62145)
(59196)
(39963)
(29625)
(28219)
(24487)
(23746)
(22442)
(21362)
(21265)
(20099)
(19839)
(19410)
(18977)
(18679)
(18203)
(17924)
(17811)
(15586)
(15386)
(14953)
(14213)
(13977)
(13967)
(13861)
(13791)
(12441)
(12303)
学科
(111364)
经济(111199)
(97404)
管理(91357)
(86860)
企业(86860)
方法(49569)
数学(39924)
数学方法(39519)
(35278)
(33437)
业经(32583)
中国(29847)
(25641)
(24372)
财务(24303)
财务管理(24270)
企业财务(23024)
农业(22939)
(20810)
贸易(20798)
技术(20631)
(20271)
(20199)
(20047)
理论(19335)
(18761)
地方(18746)
(18652)
(17844)
机构
大学(380413)
学院(379948)
(160257)
经济(157156)
管理(153700)
理学(132404)
理学院(131021)
管理学(129081)
管理学院(128379)
研究(127166)
中国(99375)
(81636)
(76011)
科学(75431)
(63264)
财经(60227)
(60221)
研究所(57149)
中心(56532)
(55530)
(54866)
业大(53897)
北京(52063)
经济学(48374)
农业(47074)
(46979)
师范(46603)
(46003)
财经大学(44656)
(44170)
基金
项目(252278)
科学(200533)
研究(187192)
基金(185966)
(160730)
国家(159392)
科学基金(138353)
社会(120291)
社会科(114066)
社会科学(114038)
基金项目(98151)
(95901)
自然(88834)
自然科(86774)
自然科学(86754)
自然科学基金(85239)
教育(84285)
(80349)
资助(76479)
编号(75070)
成果(61155)
(56907)
重点(55748)
(54004)
(53171)
课题(51051)
国家社会(49995)
创新(49872)
(49558)
教育部(49209)
期刊
(180670)
经济(180670)
研究(116808)
中国(72415)
(60936)
管理(60767)
(56318)
学报(55298)
科学(53627)
大学(42972)
学学(40518)
农业(39076)
教育(37095)
(34389)
金融(34389)
技术(32763)
财经(30352)
业经(29626)
经济研究(28523)
(26011)
问题(23425)
(22365)
技术经济(20173)
(18833)
现代(18426)
世界(18309)
理论(17976)
科技(17679)
图书(16821)
(16797)
共检索到568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  
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判断各工业行业在省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发现:①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我国26个制造业工业行业总体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12个分散分布型工业行业中有9个分散的程度有所收敛,9个集中分布型行业中有5个集中的程度得到加强,另有5个行业的省区分布由分散型转为集中型;②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对行业生产的地域集中有较大的影响;③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偏好及行业投资重点的差异会导致相应投资行业的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艳婷  王韶菲  许婉婷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赵曌  石敏俊  杨晶  
探究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成因和机理是深入理解我国区域差异成因的基础。NEG理论认为由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所决定的贸易成本是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利用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分省区两位码分类制造业部门的市场邻近与供给邻近,在区分部门特性和区域属性影响的基础上,验证了贸易成本及其他要素对制造业部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生产成本水平下,贸易成本是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君华  彭玉兰  
利用2002年度中国省区/行业数据,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比较优势、新经济地理、知识外溢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中国制造业布局影响因素模型。回归结果支持了上述各种力量在制造业分布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特别强调了新经济地理和知识溢出在集聚经济过程中的因果累积循环性质。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城市化、工业基础的增强、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削弱将非常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知识溢出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历捷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制造业集聚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分布,抑制了整体消费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总结了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消费扩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制造业空间分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结论认为: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抑制经济增长率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扩散能够从提高弱势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和乐观预期、促进弱势区域社会财富积累、降低强势区域竞争压力和生活成本及促进供给侧升级四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大。制造业空间扩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实现路径重点在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和技术的突破、加快中西部产业配套建设、加快构建中西部城市群及做强中西部对外贸易流通能力四个方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本文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动方向来看,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特点,但是2003年后,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北上西进"特征;(2)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3)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本文也对我国制造业上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做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磊  夏纪军  
本文通过异质性企业的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固定成本与行业生产率分布的作用机制,较高的固定成本可以使相对低效的厂商退出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间生产率差异度减少,提升总体生产率水平。本文以间接成本作为固定成本的代理变量,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固定成本的提高会降低企业间生产率差异度,提高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而且这一关系在引入沉没成本、产品差异化、贸易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以及固定成本其他代理变量后仍然稳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逄红梅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方法 (DEA)对2011年我国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不一致性,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其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多处于"双低型"的第三象限内;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般的中部地区则多处于"双高型"的第一象限内;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不大,多集中于第三象限内。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景新  王云峰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选取制造业19个行业,以省份作为区域单元,采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两个指标,构建了1980-2011年25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和三种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化趋势表现为分散-集中-分散三个阶段;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势出现分化,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除化纤制造呈现出分散-集中走势外,其他产业分散和集中趋势不明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娜  陈春春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收敛分析法研究了他们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山西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间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都不存在收敛性;劳动力较多的流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传统制造业和东部地区,这会阻碍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研究目标:从时空演进视角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2003~2015年中国城市数据,基于Pareto指数测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刻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相邻地区产业规模分布空间转移效应,深入考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在年度和省域层面产业空间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健性。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空间分异,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受相邻省域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创新: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空间特点,试图从时空角度理解近年来中国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动态演变规律。研究价值:有助于指导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正楚  王姣  吴敬静  刘大能  
通过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全国主要产能地区的产能分布和产量分布,以及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在全国的产值比重图,来刻画当今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产业分布和产业布局状况。研究发现,中国汽车制造业产能主要分布在江苏、重庆、湖北、山东、河北、广东、吉林、上海、湖南、浙江,北京、四川等省市,中国汽车工业发达地区集聚明显,主要集聚在吉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广东等地,并逐渐形成了以这些汽车工业发达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业不同行业区域集聚差异明显,整车制造业产业集聚性较高的地区是吉林、广东、湖北、重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广东;受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文章以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规模来衡量产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时,依据就是看某地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法则。如果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不是比较优势产业,那就形成了产业选择的风险。文章衡量了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各地区应主导发展的制造业。同时,我们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风险大小时还发现,风险指数较低的地区基本上是分布在要么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地区,要么具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借鉴Lall(2000)及OECD(2008)的方法,利用1995~2006年三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并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从贸易统计上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已经由低技术制造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2)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汽车、化工和机械等中技术制成品出口为主不同,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以纺织、皮革和鞋类为主,而高技术制成品则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为主。(3)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与发展中经济体更为相似,特别是向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不断趋同;与发达经济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志国  詹江  
文章基于Hsieh和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模型,并利用不同来源数据,构建了独特的行业层面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1998—2016年间潜在的增长率可达到38%~73%,按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改善程度最为明显,扭曲的限制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潜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规模分布来看,25百分位规模的企业在2003年扭曲恶化之后逐步消除,因此潜在增长率在2003年以后逐步下降,并且这段时期较大规模企业的潜在增长率明显比较小规模企业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