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85)
- 2023(17033)
- 2022(14102)
- 2021(13041)
- 2020(11123)
- 2019(25367)
- 2018(24939)
- 2017(47701)
- 2016(25482)
- 2015(28565)
- 2014(28155)
- 2013(28083)
- 2012(25507)
- 2011(22804)
- 2010(22610)
- 2009(21249)
- 2008(20930)
- 2007(18422)
- 2006(16065)
- 2005(14768)
- 学科
- 济(116215)
- 经济(116059)
- 业(99581)
- 管理(90081)
- 企(88039)
- 企业(88039)
- 方法(54492)
- 数学(45295)
- 数学方法(44760)
- 财(36859)
- 农(34700)
- 业经(32922)
- 中国(29938)
- 制(25266)
- 务(25166)
- 财务(25118)
- 财务管理(25079)
- 农业(24517)
- 企业财务(23801)
- 贸(20802)
- 贸易(20789)
- 技术(20693)
- 易(20337)
- 划(18857)
- 和(18781)
- 体(18731)
- 策(18494)
- 学(18151)
- 理论(17776)
- 地方(17629)
- 机构
- 学院(368800)
- 大学(366195)
- 济(165786)
- 经济(163053)
- 管理(149317)
- 理学(128998)
- 理学院(127746)
- 管理学(125853)
- 管理学院(125149)
- 研究(120848)
- 中国(97274)
- 财(78303)
- 京(76266)
- 科学(69371)
- 财经(62347)
- 所(59250)
- 农(58774)
- 经(56915)
- 中心(55556)
- 江(53676)
- 研究所(53407)
- 经济学(52228)
- 业大(51488)
- 北京(47700)
- 经济学院(47208)
- 财经大学(46402)
- 农业(45943)
- 院(43714)
- 范(41881)
- 州(41536)
- 基金
- 项目(246156)
- 科学(198348)
- 基金(185563)
- 研究(179085)
- 家(161173)
- 国家(159889)
- 科学基金(140113)
- 社会(119566)
- 社会科(113705)
- 社会科学(113681)
- 基金项目(97136)
- 省(92761)
- 自然(90067)
- 自然科(88116)
- 自然科学(88094)
- 自然科学基金(86607)
- 教育(81497)
- 划(78091)
- 资助(76468)
- 编号(69224)
- 部(56540)
- 重点(55134)
- 成果(54191)
- 创(53571)
- 发(51850)
- 国家社会(51506)
- 制(49681)
- 创新(49569)
- 教育部(49228)
- 人文(47903)
- 期刊
- 济(179202)
- 经济(179202)
- 研究(108959)
- 中国(69023)
- 财(64410)
- 管理(60678)
- 农(53997)
- 科学(51816)
- 学报(50823)
- 大学(40608)
- 学学(38886)
- 农业(37269)
- 技术(34384)
- 融(34366)
- 金融(34366)
- 财经(31773)
- 经济研究(29435)
- 业经(28830)
- 教育(28645)
- 经(27450)
- 问题(23493)
- 业(22577)
- 技术经济(21150)
- 统计(19979)
- 贸(19712)
- 世界(19131)
- 策(18325)
- 财会(17551)
- 现代(17330)
- 国际(17015)
共检索到54725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妍 郑冠群
本文修正了动态Olley-Pakes分解方法在分解多期加总生产率变化时存在的偏误,并将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和退出企业衰退效应纳入分解框架,提出了解释加总生产率增长的一个新视角。利用改进方案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动力进行归因分析发现: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是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对1999~2006年间制造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超过10%;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对分解窗口长度敏感,且表现出产权性质、产品特征以及地域异质性。
关键词:
加总生产率分解 超级成长效应 中国制造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巍 秦双全
本文利用Petrin&Levinsohn(2011)(简称PL方法)提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07年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7%,其主要来源于存活企业的技术效率增长率和资源配置效应,而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对总量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大。对各省制造业的分析发现,各省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他地区增长率快于东部地区,这为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而且,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分别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最后,生产率水平发生急剧变化的企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不高,但对其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胡翠 符大海 许召元
本文基于产业总生产率变化分解的研究思路,以1999—2007年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为分析对象,分别考察了资源在持续出口、开始出口、停止出口和持续不出口四种出口状态企业间的重新配置以及各出口状态企业生产率的自身增长对制造业总生产率的贡献。研究表明,除开始出口企业外,资源在其他三种出口状态企业间的重新配置都降低了制造业总生产率,即存在资源误置现象。就自增长而言,各种出口状态企业生产率自身变化都对制造业总生产率做出了贡献,但生产率自身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关键词:
生产率 资源重置 自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本文使用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在1985~2003年的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得到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如果不考虑Verdoorn效应,估算结果有可能产生误差。生产要素从低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转移到高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有利于生产率的增长,反之相反。第二,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显著的“结构红利假说”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并没有向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动。第三,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更偏向于“yeast-process”而不是“mushro...
关键词:
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蛟龙 代智慧
文章基于1998—2016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CF方法和LP方法,先后测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探讨较新的ACF方法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上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27%,资本密集型行业增速最高。结合我国制造业三类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在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引导下,亟需提高技术革新程度,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昌平
测算 1999、2003和 2007年 3个时点中国 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 Griliches和 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 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 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 60%以上。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昌平
测算1999、2003和2007年3个时点中国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Griliches和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60%以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牛泽东 张倩肖 王文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并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配置效率变化四个方面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经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TFP都有所增长,其增速皆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TFP增长对全国装备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仅为0.117。对TFP增长的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TFP增长的主要源泉,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恶化则严重阻碍了中国装备制造业TFP水平的提高。分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文章选取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关联的门槛模型分析方法,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的存在,随着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同时,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时,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与集聚水平过高所导致的负外部性有关。
关键词:
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贸易开放 门槛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利学 叶素云 傅晓霞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动态与生产率的特征事实分析,我们使用动态Olley-Pakes方法和1998~2007年大中型企业微观数据,对1998~2007年制造业生产率变化的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TFP增长90%来自企业成长,而企业进入与退出对制造业TF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左右。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克服了现有研究中对企业进入退出状态定义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测度的偏差,准确地捕捉了不同因素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证实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的差异来源于分解方法本身。这意味有必要重新审视企业成长和企业进入与退出的作用,特别是应当根据这些效应的行业、所有制和区域特征制定差别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爽 李春艳
无论是从时间序列上还是从行业上来看,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进步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它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轻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高于重工业,而重工业或优势产业的发展却过分地依赖资源,没有形成技术优势。我国应有效地调和经济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革,清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障碍。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 制造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恒 石凌雁 李钰
运用索洛残差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2002-201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2017年有所改善,技术改进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配置效率在研究期间普遍下降,具有拖累效应;从细分行业来看,由于行业异质性的存在,不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程度各异,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于规模效率拖累效应较小,其TFP普遍有所增加;从不同地区来看,制造业及细分行业TFP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表现为西部、中部地区改善明显,东北地区变化较小,东部地区TFP有所降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什么影响?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各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进而分析产业集聚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提高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非促进技术进步的发生。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文东伟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本文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程度、方向及其演进趋势,并估计了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增长率。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资本配置不足、劳动配置过度,且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程度在下降,但国家所有权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制造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缩小了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之间的缺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潜力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