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2)
- 2023(14982)
- 2022(12433)
- 2021(11431)
- 2020(9876)
- 2019(22543)
- 2018(22204)
- 2017(42344)
- 2016(22898)
- 2015(26112)
- 2014(26242)
- 2013(26229)
- 2012(24389)
- 2011(22061)
- 2010(22143)
- 2009(21150)
- 2008(21516)
- 2007(19684)
- 2006(17231)
- 2005(16003)
- 学科
- 济(104908)
- 经济(104760)
- 业(93307)
- 管理(84163)
- 企(82850)
- 企业(82850)
- 方法(47233)
- 数学(38191)
- 数学方法(37916)
- 财(34410)
- 农(32339)
- 业经(30712)
- 中国(28172)
- 制(24973)
- 务(23639)
- 财务(23600)
- 财务管理(23558)
- 企业财务(22326)
- 农业(22272)
- 技术(22071)
- 贸(20543)
- 贸易(20533)
- 易(20033)
- 和(18285)
- 体(17940)
- 划(17327)
- 策(16958)
- 理论(16895)
- 学(16794)
- 银(16567)
- 机构
- 学院(345252)
- 大学(343569)
- 济(153948)
- 经济(151105)
- 管理(136268)
- 研究(116442)
- 理学(116435)
- 理学院(115256)
- 管理学(113781)
- 管理学院(113104)
- 中国(92698)
- 财(73018)
- 京(72583)
- 科学(66932)
- 所(59070)
- 农(58166)
- 财经(57438)
- 中心(53175)
- 江(53078)
- 研究所(52903)
- 经(52139)
- 业大(48117)
- 经济学(47842)
- 北京(46266)
- 农业(45639)
- 经济学院(43248)
- 财经大学(42301)
- 院(41174)
- 州(41018)
- 范(41005)
- 基金
- 项目(219594)
- 科学(174884)
- 研究(162900)
- 基金(162281)
- 家(140165)
- 国家(138982)
- 科学基金(120158)
- 社会(106686)
- 社会科(101285)
- 社会科学(101260)
- 基金项目(85077)
- 省(84209)
- 自然(75512)
- 教育(74115)
- 自然科(73788)
- 自然科学(73766)
- 自然科学基金(72556)
- 划(70328)
- 资助(66328)
- 编号(64592)
- 成果(52459)
- 部(50680)
- 重点(49264)
- 创(48485)
- 发(47235)
- 制(45248)
- 国家社会(45237)
- 创新(44714)
- 业(44500)
- 课题(44250)
- 期刊
- 济(174179)
- 经济(174179)
- 研究(104974)
- 中国(69704)
- 财(60896)
- 管理(54501)
- 农(54497)
- 学报(48796)
- 科学(48112)
- 大学(37865)
- 农业(36952)
- 学学(35783)
- 融(33476)
- 金融(33476)
- 技术(33072)
- 教育(31360)
- 财经(29773)
- 业经(28111)
- 经济研究(27879)
- 经(25690)
- 问题(23011)
- 业(22480)
- 技术经济(20841)
- 贸(20228)
- 世界(18634)
- 国际(17528)
- 财会(16344)
- 现代(16341)
- 统计(16317)
- 版(15757)
共检索到527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 胡雍
技能偏向技术进步已成为理解各国普遍存在的技能劳动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的关键性因素。采取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我国制造业并非全部都存在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能偏向也没有表现出线性增长趋势,而是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对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演变机制的研究发现,技能劳动供给增长增强了技能偏向技术进步,但国际贸易对其促进作用仅仅在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中存在。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技能偏向 劳动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汝影 余东华
资本深化速度与技术进步偏向是影响产能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拓展CES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资本深化速度、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机理,并采用1998-2016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中国制造业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呈现替代关系,技术进步总体偏向资本,要素结构偏向资本;已有条件下,适宜的资本深化速度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而对产能利用率产生正向间接影响;但研究期间内,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速度过快,对产能利用率产生的负向直接影响显著大于正向间接影响,因此资本深化速度对产能利用率的整体影响为负向;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要素结构偏向资本相适宜,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而提高产能利用率;资本深化速度和技术进步偏向对产能利用率的综合影响为正,因此对于过快的资本深化速度,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程度缓解或扭转产能利用率的降低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太龙 陆敏辉 朱曼
文章基于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法研究我国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及其能源强度效应。比较分析整个制造业的情况,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能源偏向对能源强度起决定性作用;同一部门内,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不一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不一致;不同部门间,同一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存在差别,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别。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景荣 张文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东华 崔岩
技术进步通常耦合于资本与劳动的累积过程,并对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产生差异化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不仅取决于内生因素,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规制就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测度了中国28个省份的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实证分析了双重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不同,正式环境规制会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则会弱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政府应制定适宜的科技、产业和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企业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并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 李雨佳
将中国制造业分为四类,分别研究各类行业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供求和技术进步偏向状况,总结得出技术偏向性与劳动力要素的双向关系,发现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要素价格、要素市场、要素替代弹性等是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就中国制造业来看,技术进步因素内生化于要素生产过程的程度仍较低,需根据行业特性、资源禀赋条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有差别地得出协调办法。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偏向性 劳动力要素 制造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振兵
现有研究对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关注甚少。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创新要素结构、科研人员工资扭曲等因素对创新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创新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制造业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资本,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政府资助行为削弱了创新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科研人员工资扭曲、企业自有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了资本偏向。优化创新方向、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在CES生产函数下讨论了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时,就业增长由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共同决定。在此基础上,利用1987—2014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显示,中国制造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值介于0.40.6之间,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地促进就业;资本投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抑制就业;引入FDI和国际贸易后,资本投入抑制制造业就业增长更为明显,而FDI和国际贸易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促进就业。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投入抑制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下,构建了测算要素市场扭曲系数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要素市场扭曲系数变动进行了分解,笔者认为主要由技术进步偏向差异和资本深化变动决定。笔者利用1978年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0且小于1,并且大多数行业的相对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是上升的。1990年后大多数行业要素市场扭曲系数呈下降趋势;1979年2013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致使资本深化变动是行业要素市场扭曲变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下,构建了测算要素市场扭曲系数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要素市场扭曲系数变动进行了分解,笔者认为主要由技术进步偏向差异和资本深化变动决定。笔者利用1978年~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0且小于1,并且大多数行业的相对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是上升的。1990年后大多数行业要素市场扭曲系数呈下降趋势;1979年~2013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致使资本深化变动是行业要素市场扭曲变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国蕊
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技术进步方向的测算方法,并据此度量了1993-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地区间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偏向性程度。测算表明:在考察期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上升。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出发,可以得到结论:在国家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总体是偏向使用资本和节约劳动的;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资本偏向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的偏向性水平反而比较低。据此,文章从要素供给角度,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生产效率 替代弹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斌斌 吴丹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制造业能否创新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的进步偏向,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并且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知识溢出与员工激励显著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不同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因资本使用率低而阻碍了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时,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其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尤其是当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时能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当前各地区应当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偏向型技术,才是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王雪利 王嵩
技术进步及其偏向性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利用绿色GDP、物质资本存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加总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数据估算了2004—2015年间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要素存在互补性的基础上,虽然劳动力成本在逐渐提高,但资本要素的快速积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空间上,绿色GDP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受到经济权重影响,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对当地的绿色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上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人力资本都与绿色GD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应促进技术的有偏发展,逐步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新安 李慧
制造业碳减排事关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我国2009—2018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碳排放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GMM动态面板模型对FDI引入、技术进步偏向与碳排放间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FDI通过技术溢出、技术进步偏向等影响制造业的碳排放;FDI引入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整体影响为负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相较制造业整体,其FDI引入和技术进步偏向的交互项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表明FDI通过要素积累效应使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二者的交互项系数并不显著;与常规认识不同的另一发现是,在样本期间,研发投入对制造业整体、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均表现出与碳排放正相关,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增加反而促进碳排放量更多。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应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