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41)
- 2023(17524)
- 2022(14835)
- 2021(13782)
- 2020(11620)
- 2019(26667)
- 2018(26283)
- 2017(50307)
- 2016(27274)
- 2015(30703)
- 2014(30532)
- 2013(30412)
- 2012(27897)
- 2011(25157)
- 2010(25065)
- 2009(23573)
- 2008(23425)
- 2007(20696)
- 2006(18363)
- 2005(16732)
- 学科
- 济(116348)
- 经济(116181)
- 业(99849)
- 管理(93580)
- 企(88153)
- 企业(88153)
- 方法(52107)
- 数学(42332)
- 数学方法(41934)
- 财(36427)
- 农(35037)
- 业经(33318)
- 中国(32398)
- 制(26155)
- 务(24827)
- 财务(24758)
- 财务管理(24726)
- 农业(24204)
- 企业财务(23467)
- 贸(21669)
- 贸易(21657)
- 学(21129)
- 易(21103)
- 技术(21071)
- 和(20542)
- 理论(19810)
- 地方(19808)
- 划(19112)
- 体(19075)
- 策(18200)
- 机构
- 大学(396466)
- 学院(396030)
- 济(167938)
- 经济(164709)
- 管理(159513)
- 理学(137627)
- 理学院(136185)
- 管理学(134169)
- 管理学院(133438)
- 研究(132689)
- 中国(103027)
- 京(84749)
- 财(79581)
- 科学(78770)
- 所(66060)
- 财经(63258)
- 农(63044)
- 研究所(59764)
- 中心(58922)
- 江(57805)
- 经(57702)
- 业大(56375)
- 北京(53919)
- 经济学(51318)
- 农业(49239)
- 范(49090)
- 师范(48690)
- 院(47979)
- 财经大学(47024)
- 经济学院(46343)
- 基金
- 项目(264163)
- 科学(210148)
- 研究(195346)
- 基金(195146)
- 家(168958)
- 国家(167552)
- 科学基金(145369)
- 社会(126232)
- 社会科(119720)
- 社会科学(119690)
- 基金项目(102922)
- 省(100413)
- 自然(93216)
- 自然科(91060)
- 自然科学(91041)
- 自然科学基金(89448)
- 教育(88250)
- 划(84072)
- 资助(80108)
- 编号(78077)
- 成果(63387)
- 部(59657)
- 重点(58540)
- 创(56334)
- 发(55591)
- 课题(53235)
- 国家社会(52767)
- 创新(52048)
- 教育部(51655)
- 制(51624)
- 期刊
- 济(187472)
- 经济(187472)
- 研究(121524)
- 中国(75830)
- 财(63350)
- 管理(62650)
- 农(58787)
- 学报(58302)
- 科学(56396)
- 大学(45327)
- 学学(42767)
- 农业(40774)
- 教育(38958)
- 融(35751)
- 金融(35751)
- 技术(33888)
- 财经(31956)
- 业经(30675)
- 经济研究(29925)
- 经(27441)
- 问题(24436)
- 业(23309)
- 技术经济(20874)
- 贸(19636)
- 现代(18986)
- 世界(18972)
- 理论(18521)
- 科技(18309)
- 版(17539)
- 商业(17164)
共检索到590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雨豪 张露露 杨超 程宝栋
制造业是吸纳中国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纵深发展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布局发生变化,必然对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特征及其就业效应,并运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引起就业变动的不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呈现少量转出、大量流入的转移特征,纸制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部门对外转移的同时,化学品制造业和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部门不断涌入,中国制造业呈现不断高级化的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就业效应而言,对家具制造业和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业的冲击较为明显。从不同影响路径来看,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国内中间产品、国外中间产品生产外移和国内最终产品生产外移引致。从不同技能水平的就业人员来看,低技能劳动者是受制造业布局调整影响的重点群体。最后,本文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从稳定就业的角度为应对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剑 胡浩
运用变异系数考察了1995~2012年间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特点,重点分析了包括环境规制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对我国农药制造业布局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市场关联、集聚效应、内部规模经济对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布局集聚性的增强具有正面影响。而某一区域的环境规制加强会抑制农药制造业在该区域集聚,也就是说,农药生产企业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更倾向于向环境规制水平较低、环境成本较低的省区迁移集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农药制造业 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针对外资在中国工业经济中的区位选择问题,通过将产业联系和空间效应结合起来,区分了影响FDI在不同行业空间布局的不同模式,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7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在中国制造业的多数行业中表现为水平型和复合型,而本地产业市场是外资最为看重的空间布局因素。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区位选择 空间效应 制造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国良 王继源
本文通过构建中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制造业的三个技术类别、两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影响渠道定量测算了制造业外迁对中国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出口以高技术产品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受美制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2)制造业外迁通过直接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三个渠道产生影响,短期内直接效应是主要影响渠道,而长期内溢出效应是造成部门间差异的主要因素;(3)短期内低技术制造业外迁对国内GDP的影响程度最大,长期内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将超过低技术制造业,而且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迁更加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减轻产业外迁的冲击,本文建议应对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采取差异化政策,特别要注重强化中高技术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性与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产业外迁 制造业外迁 产业链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令池
制造业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有:"胡焕庸线"两侧制造业布局形成明显的产业梯度,东南半壁呈"马太效应"的空间极化模式;经济地理格局开始由Krugman的"从分散到集聚"范式向Helpman的"从集聚到分散"范式转换,但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衰退趋势明显;地区间产业专业化水平逐渐提升,不同产业在空间上开始分离,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建构一个有效的协调和制衡机制、寻求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是推进制造业布局合理化的合理逻辑。实现制造业布局合理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突破"胡焕庸线",实现地区产业均衡发展;形成产业的空间移动,显现比较优势;促成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东部率先创新引领、中部崛起发挥优势、西部开发强化举措、东北振兴深化改革,是制造业布局空间重塑的策略重点。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亮
首先对物控管理进行了理论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制造业布局中物控管理的发展现状,并列出了物控管理的三大因素所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在企业内部物控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要点,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剖析问题,将物控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整合分析,提出了特定因素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具体表现在物料控制、生产控制和仓库管理方面提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为制造型企业解决物控管理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制造业布局中物控管理的发展建议和预测。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控管理 生产控制 仓库管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屈小博 高凌云 贾朋
以企业层面就业创造、损失和再配置为核心的就业动态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和宏观就业变化的一个微观基础。本文使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再配置率为27.2%,新成立企业就业创造率为5.1%,消亡企业的就业损失率为2.3%,就业创造比就业损失有更快的市场反应,显示了就业动态的良性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再配置率为23.6%,就业动态70%以上属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克服薄面板数据截面相依性的问题,本文强调了就业动态的影响机制,出口对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主要影响行业之间的就业动态;企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先进 梁璐
本文从时间进程、区位分布、行业差异三个方面对我国3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总体特征加以分析,并重点剖析了这些企业海外研发活动的战略布局特点及成因。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研发活动主要以技术开发为主;技术探索型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经济体;进入模式以新建为主、并购为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邬珊华 杨忠振 董夏丹
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的选址优化问题,构建截流选址和交通量分配相结合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用于确定产业在运输网络中的选址方案,下层模型是用户均衡交通量分配模型,用于计算在给定的产业选址方案下的运输网络中的交通流特征。为求解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和Frank-Wolfe算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求解算法,并以中国钢铁产业为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决策者实施制造业的选址决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齐阳 王英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内其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论:按照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将空间布局内的五大区域进行划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并提出提升各个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空间布局 装备制造业 产业竞争力 评价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庆然
本文根据1978~2011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制造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均具有同向变动关系,但制造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大;制造业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防范第三产业比重过大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产业空心化"。
关键词:
制造业 经济增长 动态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维祥 汪彩君 唐根年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非常明显,但并非所有制造业空间集聚都会带来正效益。本文利用1997—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数据,运用AMSZ准则对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典型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及其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不断提高,制造业内不同行业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与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之间不是简单互为因果的均衡关系,只有部分地区、个别行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有些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地区集聚程度与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反而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过度集聚、效率下降现象。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鲁玉秀
数字经济发展颠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驱动制造业布局变革。利用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的影响和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集聚布局起到了扩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布局的中介机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强化数字经济的扩散效应,起到了调节作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存在非线性效应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东中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高房价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扩散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为数字经济时代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 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鲁玉秀
数字经济发展颠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驱动制造业布局变革。利用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的影响和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集聚布局起到了扩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布局的中介机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强化数字经济的扩散效应,起到了调节作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存在非线性效应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东中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高房价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扩散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为数字经济时代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 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 苏昌贵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既是巨大挑战,又蕴含着重要机遇。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战略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许多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举措。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理解,运用特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对长沙制造业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三大产业梯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产业集群,对构建长沙先进制造业基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