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48)
- 2023(20966)
- 2022(17713)
- 2021(16550)
- 2020(13799)
- 2019(31404)
- 2018(30997)
- 2017(59035)
- 2016(32267)
- 2015(35983)
- 2014(35717)
- 2013(35444)
- 2012(32986)
- 2011(29964)
- 2010(30218)
- 2009(28164)
- 2008(28167)
- 2007(25276)
- 2006(22639)
- 2005(20937)
- 学科
- 济(136322)
- 经济(136144)
- 业(108014)
- 管理(104828)
- 企(94537)
- 企业(94537)
- 方法(55109)
- 数学(44339)
- 数学方法(43874)
- 中国(40558)
- 财(40112)
- 农(39092)
- 业经(37300)
- 制(31107)
- 地方(29353)
- 农业(26630)
- 务(26578)
- 学(26571)
- 财务(26500)
- 财务管理(26452)
- 贸(25280)
- 贸易(25256)
- 企业财务(25136)
- 技术(25040)
- 易(24547)
- 银(24054)
- 银行(24001)
- 理论(23781)
- 和(23423)
- 行(23095)
- 机构
- 大学(460367)
- 学院(459832)
- 济(191399)
- 经济(187421)
- 管理(179318)
- 研究(160867)
- 理学(152774)
- 理学院(151036)
- 管理学(148779)
- 管理学院(147906)
- 中国(125409)
- 京(100250)
- 科学(95926)
- 财(92196)
- 所(81561)
- 农(75687)
- 研究所(73347)
- 中心(71854)
- 财经(71619)
- 江(70541)
- 业大(65417)
- 经(65111)
- 北京(64372)
- 范(59973)
- 师范(59413)
- 农业(58898)
- 院(58124)
- 经济学(57734)
- 州(56420)
- 财经大学(52936)
- 基金
- 项目(299648)
- 科学(236938)
- 研究(222121)
- 基金(217842)
- 家(189293)
- 国家(187625)
- 科学基金(161393)
- 社会(141713)
- 社会科(134326)
- 社会科学(134294)
- 省(116102)
- 基金项目(114350)
- 自然(102864)
- 教育(101080)
- 自然科(100466)
- 自然科学(100441)
- 自然科学基金(98697)
- 划(97278)
- 编号(89443)
- 资助(89308)
- 成果(74081)
- 重点(66965)
- 部(66721)
- 发(66234)
- 创(64871)
- 课题(62406)
- 创新(60059)
- 国家社会(58701)
- 教育部(57484)
- 制(57073)
- 期刊
- 济(222252)
- 经济(222252)
- 研究(145171)
- 中国(99398)
- 财(73858)
- 管理(72734)
- 农(70794)
- 学报(69933)
- 科学(66340)
- 大学(53774)
- 教育(53667)
- 学学(50362)
- 农业(48494)
- 融(47210)
- 金融(47210)
- 技术(40674)
- 业经(36488)
- 财经(36461)
- 经济研究(35190)
- 经(31393)
- 问题(28505)
- 业(27731)
- 技术经济(23840)
- 贸(23110)
- 图书(22371)
- 科技(22159)
- 世界(21801)
- 现代(21685)
- 理论(21170)
- 版(20964)
共检索到715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群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内外部的"双向压迫":国内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褪去与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持续弱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国际方面,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已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中国制造2025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规划之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不仅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具体行动提供了坐标系,也描绘了路线图。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整体框架下,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通过对接需求的专业布局推进高职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通过确立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实现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通过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推动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以及通过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促进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克莎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启波 谭清美 尹君
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为探究"互联网+"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发展,从"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创新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创新元"的概念,深入研究"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的演化发展。"互联网+"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创新模式,变革制造业的组织模式,驱动制造业关键技术跨越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国卿 郭晓东
首先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创新转型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的实施对企业理论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效应",而且其发挥效应的大小还与行业污染强度存在密切联系。同时,理论创新成果数量、企业自身污染属性和技术转化难度成为环境规制推动企业将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创新能力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升级影响效应的计量分析模型,并采用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必然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2)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制造业自身的污染属性以及其所处的创新转型阶段密切相关。(3)目前环境规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合力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孙理军 陈劲 王恒彦
当前,中国低技术制造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其发展策略要由追赶型向竞争性和协调型调整,企业要采取平衡全球化和本地化发展战略、从事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信息化进程、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战略等对策。
关键词:
低技术制造业 企业 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科技和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大国博弈。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世界工业制造版图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正确判断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中的位置对于战略制定极为重要,中国高端制造业已经由对西方的紧密追随(跟跑)、并行竞争(并跑),开始迈向超越领先(领跑)的阶段。中国在技术进步层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领域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同时要系统推进整个国家的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和国家治理机制创新。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高度制造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永亮 张华
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作用。进一步的机理检验显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通过两条渠道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一是减少原本就稀缺的银行贷款资金资源,增加企业借款难度;二是在促进企业实业投资的同时也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结论为明晰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深入理解实体经济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泛金融市场发展的联系,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蕊
首先分析了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内涵及其驱动机制,从而引出了两者进行联动发展的问题,接着就目前两者联动发展的市场状况及生产制造企业在两者联动发展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明确了要实现联动发展的路径关键在于物流产业的创新和提高,最后从物流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物流客户开发、物流服务外包风险管理以及物流服务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物流企业实现联动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生产制造业 物流产业 联动发展 机制创新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仁桥 陈忠卫 钱丽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区域间创新水平存在差距,且可分解为5大高技术行业。传统研究关注区域间效率差异,并未考虑区域间技术异质性和区域内行业并联等特征,整体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有赖于区域技术差距缩小和各行业效率同步提升。基于此,探讨异质性技术视角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机制。考虑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异质性,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构建并联网络DEA模型,测算分析2007年至2015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对无效率值进行生产技术差距无效和管理无效分解以及行业无效率分解。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海波 姚蕾
通过梳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利用2003年~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UNCTAD数据库,分别从服务贸易总体和分部门层面,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能够显著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生产性服务进口每增加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0.354%;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诸如金融保险、科技专利、通讯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进口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诸如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口;此外,行业规模扩张、资本深化以及研发支出结构改善均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焱 原毅军
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的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全球GDP的快速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部分产品(如发电设备、造船、汽车)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路径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使得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差距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资源密集型倾向的企业多,对生产性服务依赖的企业少,使得中国装备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的任务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