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54)
2023(16602)
2022(14081)
2021(13136)
2020(11117)
2019(25524)
2018(25222)
2017(48373)
2016(26240)
2015(29594)
2014(29489)
2013(29360)
2012(26851)
2011(24191)
2010(24108)
2009(22745)
2008(22611)
2007(19946)
2006(17731)
2005(16234)
作者
(74947)
(62351)
(61942)
(58987)
(39825)
(29610)
(28101)
(24371)
(23648)
(22338)
(21339)
(21173)
(20030)
(19737)
(19326)
(18953)
(18612)
(18141)
(17802)
(17782)
(15467)
(15311)
(14892)
(14170)
(13919)
(13859)
(13854)
(13781)
(12399)
(12261)
学科
(111820)
经济(111654)
(97881)
管理(91360)
(86940)
企业(86940)
方法(50042)
数学(40379)
数学方法(40001)
(35306)
(33809)
业经(32647)
中国(31093)
(25504)
(24383)
财务(24315)
财务管理(24283)
农业(23321)
企业财务(23039)
(20908)
贸易(20896)
技术(20640)
(20384)
(20112)
(19670)
理论(19316)
地方(18735)
(18692)
(18637)
(17851)
机构
大学(380887)
学院(380815)
(161538)
经济(158433)
管理(154455)
理学(133038)
理学院(131672)
管理学(129860)
管理学院(129160)
研究(126661)
中国(98850)
(81578)
(76597)
科学(74604)
(62807)
财经(60751)
(59814)
研究所(56690)
中心(56340)
(55555)
(55361)
业大(53802)
北京(51975)
经济学(48933)
(46846)
农业(46739)
师范(46472)
(45696)
财经大学(45051)
(44193)
基金
项目(252288)
科学(200576)
研究(187957)
基金(185913)
(160378)
国家(159026)
科学基金(138129)
社会(121144)
社会科(114867)
社会科学(114838)
基金项目(98235)
(96044)
自然(88166)
自然科(86114)
自然科学(86095)
教育(84818)
自然科学基金(84593)
(80269)
资助(76350)
编号(75620)
成果(61590)
(56967)
重点(55615)
(54055)
(53130)
课题(51435)
国家社会(50384)
创新(49861)
(49823)
教育部(49467)
期刊
(181527)
经济(181527)
研究(117033)
中国(73023)
(61261)
管理(61009)
(56047)
学报(54631)
科学(53223)
大学(42677)
学学(40211)
农业(38932)
教育(38019)
(34533)
金融(34533)
技术(33035)
财经(30640)
业经(29753)
经济研究(28692)
(26277)
问题(23607)
(22202)
技术经济(20297)
(18933)
世界(18447)
现代(18439)
理论(17948)
科技(17612)
图书(16637)
(16612)
共检索到569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屈小博  高凌云  贾朋  
以企业层面就业创造、损失和再配置为核心的就业动态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和宏观就业变化的一个微观基础。本文使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再配置率为27.2%,新成立企业就业创造率为5.1%,消亡企业的就业损失率为2.3%,就业创造比就业损失有更快的市场反应,显示了就业动态的良性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再配置率为23.6%,就业动态70%以上属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克服薄面板数据截面相依性的问题,本文强调了就业动态的影响机制,出口对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主要影响行业之间的就业动态;企业...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雨豪  张露露  杨超  程宝栋  
制造业是吸纳中国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纵深发展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布局发生变化,必然对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特征及其就业效应,并运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引起就业变动的不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呈现少量转出、大量流入的转移特征,纸制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部门对外转移的同时,化学品制造业和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部门不断涌入,中国制造业呈现不断高级化的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就业效应而言,对家具制造业和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业的冲击较为明显。从不同影响路径来看,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国内中间产品、国外中间产品生产外移和国内最终产品生产外移引致。从不同技能水平的就业人员来看,低技能劳动者是受制造业布局调整影响的重点群体。最后,本文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从稳定就业的角度为应对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曾国彪  刘书祥  
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就业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正相关。从行业内部看,中低技术行业中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需求,而高中技术行业,行业垄断程度高,技术变化增长明显,但是技术效率低下,不利于改善这些行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葛阳琴  陈悦  
在当前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基于高度细分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企业就业的二元边际视角评估了2000—201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动态,并实证检验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制造业就业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制造业净就业无显著影响,但对其背后的就业动态影响显著;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动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企业进入和促进企业退出,且该影响随着地区、企业所有制、贸易模式的变化而呈现差异。机制检验表明,进口竞争通过抑制企业生产率阻碍企业进入、增加企业退出。此外,考虑上下游产业关联后,进口竞争对就业动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研究结论表明,除了就业总量增长外,微观企业层面的就业动态对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孝成  于津平  
本文通过建立影响中国就业的理论模型,运用有界协整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2001年第3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就业人数与人均实际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1)从总体上看,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力度最大,而实际汇率变动及技术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力度偏低;(2)人均实际资本存量、人民币实际汇率、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的影响力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为稳定就业,应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和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田洪川  石美遐  
制造业既是中国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部门,又是长期以来促进就业总量增加的重要部门,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现况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就业数量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包含时序和行业在内的面板数据,建立起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影响模型。模型验证,产业升级的前两个层次,即产业产出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对劳动力就业带来促进作用,而产业升级的第三个层次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衡量的产业价值链升级对就业影响并不显著,但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后的技术效率能够促进就业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伟呈  范爱军  
文章基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了1980~2011年度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其他国内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制造业技术进步率上升或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均能显著拉动制造业就业增长;从长期来看,实际利率下降或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制造业就业增加;但从短期来看,制造业实际工资率上升对制造业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妮娅  陈潜  
基于经纬度坐标数据与DO指数方法,文章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互补视角综合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在静态分析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四位数)的集聚态势与空间特征;在动态分析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与布局模式。研究发现:(1)56%的制造业行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集聚,且超过80%的行业集聚发生在50km的短距离上;(2)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分区政策并没有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聚造成较大影响;(3)小型企业是大多数行业集聚的主体,约半数行业的企业分布模式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集聚;(4)在动态行为演进上,约64%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保持稳定,少数行业的新进企业趋向于在原有企业周围集聚,部分行业集聚区发生转移;同时发现,共聚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处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的集聚状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弘  乔雪  徐嫄  
过去三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就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本文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的微观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的规模、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1998年到2007年间,中国的制造业同时经历了大规模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平均就业净增长为正,且在2002年以后达到3%—7%的净增长。(2)就业创造和消失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消费品行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行业,而传统制造业的就业消失最多。(3)私营企业就业创造率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就业消失率最高;企业越年轻,其就业创造率(消失率)就越高(低),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宗义  刘亦文  
本文设计四种不同的汇率升值情景,利用一个中国经济的动态CGE模型—MCHUGE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过程中,各行业进出口量的增长具有缩小效应,且人民币汇率升值依然会使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有所上升;在相同的进口替代弹性下,出口商品数量的减少与国内商品转换弹性正相关;当人民币汇率升值,食品、纺织、化工、金属、机械行业的国内商品价格增幅随进口替代弹性的增大而降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东杰  邵琼燕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之间的尖锐矛盾。根据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借助就业乘数理论分析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及其变化,并与部分国家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新型工业化模式选择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依赖技术创新,改造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承接更多的国际产业转移,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皓  李玉红  
本文采用2000年和2005年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考察该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演化动态特征,分析微观层面上企业动态演化所引起的宏观就业变动。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企业更替较快,企业演化表现出"高进入率、高退出率"的动态特征;(2)进入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超过退出企业的就业丧失效应,保证了就业岗位的净增长;(3)新进入企业是近期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从长远来看,一个行业的企业数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不可忽视存活企业的稳定成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志龙  
通过梳理FDI影响东道国就业技能结构的理论机制,将原始数据归口到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的15个相应行业,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FDI拉动了我国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无明显影响,恶化了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FDI水平效应抑制了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作用不明显,是恶化就业技能结构的渠道;FDI前、后向关联效应拉动了制造业总体就业,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随着行业FDI进入程度的提高,FDI前、后向关联对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均逐渐提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光明  刘春生  
2005年后,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文章研究发现: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伟娜  金晓雨  
本文根据2001-2008年28个制造业的工业产出、资源投入和二氧化硫排放数据,在对环境技术函数和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影响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大多数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影响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因素中,科技投资加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易改善环境技术效率;外商投资可能带来产业"污染天堂";环境规制没有达到提高环境技术效率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