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86)
2023(20287)
2022(17039)
2021(15983)
2020(13652)
2019(30944)
2018(30685)
2017(58992)
2016(31908)
2015(35961)
2014(35655)
2013(35466)
2012(32860)
2011(29519)
2010(29747)
2009(28129)
2008(28146)
2007(25359)
2006(22149)
2005(20400)
作者
(91664)
(76694)
(76327)
(72927)
(49093)
(36574)
(34807)
(29689)
(28954)
(27611)
(26074)
(25756)
(24597)
(24369)
(24050)
(23636)
(22849)
(22742)
(22190)
(21976)
(19092)
(18839)
(18680)
(17486)
(17202)
(17176)
(17130)
(17004)
(15482)
(15274)
学科
(137276)
经济(137109)
(111812)
管理(106055)
(97121)
企业(97121)
方法(60215)
数学(49996)
数学方法(49392)
(42132)
(41094)
中国(37012)
业经(36926)
(31175)
(27944)
财务(27868)
财务管理(27813)
农业(27573)
(26633)
贸易(26618)
企业财务(26409)
(25950)
地方(25305)
(23965)
技术(23457)
(22693)
(22668)
银行(22659)
(22514)
理论(21975)
机构
学院(462581)
大学(459143)
(198729)
经济(194817)
管理(181790)
研究(155920)
理学(155579)
理学院(153945)
管理学(151556)
管理学院(150665)
中国(122138)
(96749)
(94912)
科学(91505)
(78611)
(76653)
财经(74378)
中心(71799)
(70683)
研究所(70641)
(67501)
业大(65196)
北京(61000)
经济学(60705)
农业(59982)
(56893)
师范(56336)
(56051)
(55518)
财经大学(54910)
基金
项目(300012)
科学(238551)
研究(220461)
基金(220386)
(190890)
国家(189275)
科学基金(163852)
社会(142098)
社会科(134865)
社会科学(134834)
(116372)
基金项目(115306)
自然(105296)
自然科(102875)
自然科学(102846)
自然科学基金(101111)
教育(101100)
(97375)
资助(90883)
编号(88339)
成果(72198)
(67588)
重点(67216)
(64978)
(64007)
课题(61129)
创新(59385)
国家社会(59177)
教育部(58330)
(57602)
期刊
(223660)
经济(223660)
研究(137932)
中国(91199)
(77337)
管理(72132)
(71218)
学报(67073)
科学(64956)
大学(51969)
学学(49189)
农业(48261)
(46522)
金融(46522)
教育(44025)
技术(41848)
财经(37732)
业经(36820)
经济研究(35875)
(32535)
问题(29171)
(28032)
(25143)
技术经济(24691)
统计(22491)
世界(22380)
国际(22073)
现代(21698)
(21484)
商业(21002)
共检索到700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娅  梁明  徐斯  齐冠钧  
制造业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以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整体可控,越南和印度是中国制造业外迁的主要承接地,但两国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其纺织服装业大体形成了“中国生产中间品及设备—越南加工生产—消费品出口发达国家”的分工模式;而印度产品生产以本国产业链供应链为主,对中国依赖性较小。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针对不同外迁目的地制定引导政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根植性;以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构筑“以我为主”的区域制造网络;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延缓制造业外迁步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产业链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当前在要素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产业链外迁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外迁的环节和外迁主要目的地相对集中、外迁的主动与被动动机并存等特征。中国产业链外迁近年来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模式,即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互补的“中国—东南亚模式”、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竞争的“中国—印度模式”。为应对以上两种模式,提升中国对外迁产业供应链的可控力是关键。在战略战术上,形成相互可控的供应链是各国产业链合作的博弈均衡;在实现手段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和拓展国际供应链网络的作用;在政策支撑上,要在开放中提升对中国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支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海燕  但斌  刘顺国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关联供应链构建进行经济分析,深入剖析了影响关联供应链经济性的关键性因素及实施中面临的困境、障碍,进一步从企业构建战略及政府参与角色两个维度提出了制造业实施关联供应链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伟  李颖洁  
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风电产业的上游产业,已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在分析国内外风电装备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从分工协作、交易成本及产业集聚等角度剖析了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坚持风电国产化、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聚程度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闫中晓   陈爱贞  
基于产业链关联视角,文章理论分析了出口强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出口强度增大会抑制产业升级,内生性检验结果稳健;机制分析验证了,总体上,出口强度增大会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减少产业链国内关联,但主要通过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带来产业升级抑制效应。基于中国出口竞争优势多集中于高资源依赖度行业的现实,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高资源依赖度行业出口强度增大会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减少产业链国内关联而抑制产业升级;低资源依赖度行业没有显著性影响。为此探索突破路径,发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能有效对冲出口强度增大对高资源依赖度行业升级的抑制效应。可见,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拓国际市场和获取全球资源的同时,亟须着力于发展国内产业链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该研究能为向“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转变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张晨曦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推行逆全球化,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演化,蕴含新的风险。西方发达国家谋划以“同盟式”“集体式”“组团式”方式组建联合体系,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产生的巨大负面冲击,国内频繁多点暴发的新冠疫情,均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可能面临诸多形式的“外移内缩”重大风险。要重点提升“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自控能力,支持地方走出保产业链供应链与防控疫情相结合新路子,实施中国与国外要素资源双向有效流动新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佳翔  谭清美  郭军华  
文章构建了基于延期策略前后的制造业供应链成本模型,分析了这两种成本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应用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达到一定的关键参量时实施延期策略后供应链的成本比延期策略实施前的成本要大大降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洪昌  丁睿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新的科学内涵,即内循环是内在优势、共同富裕是根本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绿色低碳是重要保障以及和平发展是现实要求。面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弱链”“堵链”“缺链”“低链”“卡链”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和构建更开放的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完整性、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茜茜   高翔   黄建忠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广泛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侧视角,探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采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策略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显著;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从影响机制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深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影响中的来源风险、断裂风险和行业扩散效应。本文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向阳   程慷  
我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业链正面临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且在波动中上升,但在突发冲击下安全水平会下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水平总体较低的关键原因是产业链稳定性不足。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安全程度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大幅度降低,造成不安全情况的原因具有异质性。对此,我国应补齐技术短板,增强产业链自主性;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强产业链可持续性;加强差异化建设,增强产业链完整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伟  
基于2015—2020年省份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驱动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和政府补贴均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门限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具有单一门限效应,而政府补贴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在全样本、东中部地区具有双重门限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单一门限效应。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促进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产业链深度对接;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升政府干预效能;推动制造业产业集聚成“群”,凝聚产业链发展合力等,以期为新时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供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谈超  孙本芝  王冀宁  
以低碳经济为背景,针对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供应链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策略与低碳供应链管理策略并存的问题,在一个三阶段Hotelling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两种策略的演化稳定问题。研究表明,在政府碳税政策和低碳驱动型消费者的制约下,双方都采取低碳供应链管理策略时的收益最大。据此,提出制造业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低碳化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发  李冬冬  周驰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其动力主要源于数字新技术作用下的产业链组织分工边界拓展、交易成本降低、价值分配转移、需求变化倒逼四个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成为产业链上的"标准化"流通媒介,制造业产业链会发生解构与重构并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上"消费商"与工业互联网两种新型主导力量的出现促使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涌现,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制造模式的新兴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作用,应加强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数据集成与共享,发挥核心企业转型引领作用,注重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等。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顾占波  李松庆  
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供应链模式,两业联动关系的发展遵从"合作关系—协调关系—战略整合关系"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树立共赢理念、建立信用机制、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创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发展策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殷红  郭可为  张静文  
新冠疫情将冲击全球制造业,并加速产业链变迁进程。近年来,受全球生产成本结构变化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变迁。此次变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美等低成本地区迁移,二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向欧美回流。中国制造业已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直接影响,未来将参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