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8)
- 2023(11333)
- 2022(9196)
- 2021(8410)
- 2020(7114)
- 2019(16002)
- 2018(15619)
- 2017(29905)
- 2016(15942)
- 2015(17927)
- 2014(17717)
- 2013(17810)
- 2012(16320)
- 2011(14705)
- 2010(14731)
- 2009(14385)
- 2008(14560)
- 2007(13091)
- 2006(11665)
- 2005(11058)
- 学科
- 业(79048)
- 济(76417)
- 经济(76287)
- 企(72419)
- 企业(72419)
- 管理(67578)
- 方法(32186)
- 财(28193)
- 业经(26988)
- 农(25098)
- 数学(24456)
- 数学方法(24337)
- 中国(21256)
- 制(20534)
- 务(20217)
- 财务(20199)
- 财务管理(20177)
- 企业财务(19132)
- 农业(17734)
- 技术(16415)
- 体(15471)
- 贸(15040)
- 贸易(15028)
- 划(14847)
- 策(14769)
- 易(14730)
- 和(13826)
- 体制(13616)
- 银(12250)
- 银行(12245)
- 机构
- 学院(239716)
- 大学(237240)
- 济(114612)
- 经济(112871)
- 管理(97684)
- 理学(83523)
- 理学院(82778)
- 管理学(82054)
- 管理学院(81590)
- 研究(79273)
- 中国(66313)
- 财(55802)
- 京(49444)
- 财经(43688)
- 科学(41424)
- 经(39853)
- 所(38432)
- 农(36276)
- 经济学(36110)
- 江(35910)
- 中心(35355)
- 研究所(34037)
- 经济学院(32531)
- 财经大学(32309)
- 北京(31498)
- 业大(29867)
- 商学(28850)
- 商学院(28589)
- 农业(28219)
- 院(28173)
- 基金
- 项目(150498)
- 科学(122606)
- 基金(114555)
- 研究(114327)
- 家(97431)
- 国家(96606)
- 科学基金(85484)
- 社会(78767)
- 社会科(74931)
- 社会科学(74917)
- 基金项目(59680)
- 省(55952)
- 自然(51982)
- 自然科(50837)
- 自然科学(50824)
- 教育(50647)
- 自然科学基金(50035)
- 资助(46340)
- 划(46050)
- 编号(43401)
- 部(35720)
- 成果(35194)
- 制(35113)
- 业(34680)
- 创(34624)
- 国家社会(34222)
- 重点(33268)
- 发(32346)
- 教育部(31648)
- 创新(31536)
- 期刊
- 济(131773)
- 经济(131773)
- 研究(76878)
- 中国(48250)
- 财(47152)
- 管理(42289)
- 农(35452)
- 科学(31045)
- 学报(28235)
- 融(25165)
- 金融(25165)
- 农业(24406)
- 大学(23491)
- 财经(23122)
- 学学(22387)
- 业经(21581)
- 经济研究(21492)
- 技术(21012)
- 经(20016)
- 教育(17522)
- 问题(17251)
- 贸(15568)
- 业(15493)
- 世界(15191)
- 技术经济(14545)
- 国际(13754)
- 现代(12406)
- 财会(12392)
- 会计(11515)
- 商业(10965)
共检索到371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鲍晓华 张莉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贸易数据,以离岸外移指标和垂直专业化指标度量了我国1987-2006年间制造业的整体外包水平,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就其行业特征和国别特征进行了指标分解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外包水平在过去20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行业部门对我国外包总水平提高的贡献率是有差异的;资本密集型(包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包水平增长要快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此外,我国对各贸易伙伴国的外包份额也有差异,外包活动更多集中于我国主要的进口贸易伙伴国。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提升外包水平和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乌赶 许凤茹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集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起步期、发展高峰期以及回落企稳期。增强产业韧性,提高产学结合度和专利价值度,以及释放要素活力以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熵权法 有效性检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綦良群 王金石 崔月莹 高文鞠
依据GERT模型,从价值流动视角揭示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视域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其它产业间价值增值量的变化规律及价值流动网络结构。依据产业间价值流动的价值增值乘数和价值平均转移次数等参数,构建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水平指标并加以测度。结果表明,2002—2018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整体高于产出服务化水平,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整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装备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自2012年以后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石鑫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测度 时空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志华 陈圻
对制造业的行业进行了分类,选择技术密集化水平、生态化水平、高附加值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和重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作为衡量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利用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2000~2010年,江苏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为后续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与制造业产出的快速增长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最后,给出了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制造业 升级 决策 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志华 陈圻
在梳理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考察。选择了物质资本存量等指标的估算办法,利用单位根与协整检验方法对各回归变量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基于索洛残差法估算了2000~2010年江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了各要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高,而且在各要素中,劳动对制造业产出的贡献率最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最高。文章还给出了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制造业 转型 升级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厚双 盛新宇
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既存在着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别。样本期内的共性可总结为3点:中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服务化类型结构明显相似,同时国内服务化水平显著高于进口服务化水平。差异性也体现为3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日本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要显著高于中国,但两国服务化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第二,日本服务化水平领先的行业相对较为稳定,进口服务化相对国内服务化的程度也要略高于中国;第三,中国服务化发展虽然在总体上落后于日本,但在部分类型的服务化领域,少数行业的服务化水平已实现超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共同集聚 福建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文章利用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物流外包率进行计算,以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增长效应及外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负,带来的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及中性的技术退步;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受物流外包的负向影响小于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物流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同时技术进步减少了大规模行业的物流外包,其主要是通过改变内外部成本结构,扩大了大型企业的边界。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外包 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明韬 卫平
依据1997~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对外外包水平,并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算了外包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对外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提升部分得益于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我国的对外外包具有"节约劳动"的特点,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国内中间品生产,使最终产品生产链条中的劳动需求下降。
关键词:
对外外包 制造业 投入产出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干春晖 贺书锋 汪丽
文章使用1992年至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出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的国际服务和实物外包水平,通过面板数据方法检验了国际外包对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国际服务和实物外包与能源利用效率呈"U"型关系,国际外包达到一定水平后将会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正面的作用,并且对不同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从长期看,国际外包对提高制造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这意味着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外包活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幸 钟坚 王欢芳
基于耦合度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量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其产业融合,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直接效应为负,但总效应为正,进而反馈调节其相邻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鉴于此,应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信息技术新优势,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丽华 张诗文 贾林琅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绿色发展与环境善治等理念盛行的国际背景下,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尚短,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与绩效评价等方面,对跨国企业环境责任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见。基于中国制造业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质量差、面临的环境纠纷多这一现实背景,依据和讯网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构建了制造业跨国企业环境责任评价的5个指标维度,选取了85家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整体企业环境责任水平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环境责任履行水平在缓慢增长、且国有企业履责情况比非国有企业要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环保投入、减排和国际标准认证方面需要大力提升。为此,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减排力度;企业层面应该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观,提升跨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在战略层面积极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许调蓉 韩峰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运用指标体系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依据2011—2018年中国城市数据,测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数,综合采用泰尔指数、协方差模型,揭示其变化规律、区域差异、偏离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尚处于中度融合阶段,依然具有较大融合发展空间;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由东向西、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依次递减,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二者融合度与城市规模呈现正向偏离趋势,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提升。鉴于此,需完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城市规模高质量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效提升。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 融合度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