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21)
2023(14959)
2022(12413)
2021(11370)
2020(9841)
2019(22477)
2018(22094)
2017(42104)
2016(22910)
2015(25977)
2014(25850)
2013(26021)
2012(24170)
2011(21926)
2010(21986)
2009(21197)
2008(21643)
2007(19458)
2006(17004)
2005(15873)
作者
(67352)
(56496)
(56469)
(53853)
(36056)
(26972)
(25527)
(21960)
(21313)
(20059)
(19483)
(18999)
(18386)
(17972)
(17825)
(17380)
(16828)
(16765)
(16452)
(16269)
(14213)
(14008)
(13731)
(12887)
(12732)
(12669)
(12652)
(12458)
(11319)
(11262)
学科
(103724)
经济(103575)
(90710)
管理(81534)
(80490)
企业(80490)
方法(45942)
数学(36997)
数学方法(36733)
(34323)
(32250)
业经(30416)
中国(27731)
(24936)
(23568)
财务(23538)
财务管理(23497)
企业财务(22262)
农业(22164)
(20200)
贸易(20189)
(19667)
技术(18805)
(18371)
(17924)
(17872)
(17191)
(16733)
地方(16690)
(16552)
机构
学院(342207)
大学(341329)
(150991)
经济(148200)
管理(132960)
研究(117588)
理学(113703)
理学院(112436)
管理学(110924)
管理学院(110260)
中国(93910)
(72710)
(72188)
科学(69185)
(60141)
(59276)
财经(57026)
研究所(54081)
中心(53357)
(52581)
(51739)
业大(48271)
经济学(47038)
农业(46596)
北京(45832)
经济学院(42503)
财经大学(41978)
(41882)
(41432)
师范(41053)
基金
项目(219329)
科学(174817)
基金(162862)
研究(160476)
(141530)
国家(140360)
科学基金(120974)
社会(105007)
社会科(99628)
社会科学(99604)
基金项目(86116)
(83626)
自然(77180)
自然科(75394)
自然科学(75372)
自然科学基金(74114)
教育(72295)
(70391)
资助(66014)
编号(63059)
成果(51390)
(50272)
重点(49770)
(47952)
(47292)
(44577)
国家社会(44455)
(44401)
创新(44234)
课题(43315)
期刊
(171957)
经济(171957)
研究(104579)
中国(67457)
(60530)
(55172)
管理(52489)
学报(50051)
科学(49375)
大学(38514)
农业(37247)
学学(36574)
(33396)
金融(33396)
财经(29485)
技术(29185)
教育(28447)
业经(27802)
经济研究(27450)
(25415)
问题(22860)
(22757)
(19843)
技术经济(19319)
世界(18332)
国际(17234)
现代(16407)
财会(16250)
(15950)
商业(15523)
共检索到521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张旭  程莉  
在近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工资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策制定者们担心涨工资可能会导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使大量的FDI转向其他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本文运用1980-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工资增长会正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当前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有利于而不是降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显著,长期则保持在均衡的水平。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我们认为,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国内消费需求,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并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汉青  袁文  马明清  袁武  
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传统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多以行政区划为空间统计单位,难以体现产业的空间连续性。数据开放平台上企业数据集的出现,使得基于微观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收集了2008-201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采用基于距离的指数体系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珠三角制造业集聚特征及2008-2014年基于增量的制造业聚集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①珠三角区域制造业沿西北—东南向集中分布于深圳、佛山、广州、东莞、中山5市,周边各市制造业密度相对较低;②集聚程度与行业属性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最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分散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微弱集聚水平,而资源密集型行业无明显集聚或呈分散特征;③2008-2014年新增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城市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深圳市新增制造业企业逐年减少,东莞、中山等市新增制造业企业上升趋势明显,其余各市维持平稳或缓慢增长。新增制造业企业重心存在从深圳逐渐向东莞、中山等市转移的现象。新增制造业企业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有所上升,集聚指数亦表现出相同趋势,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发生结构和空间演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宇金  孙威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战略的先行领域,因此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与分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利用全国3次经济普查数据,基于企业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DO指数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集聚特征在区域、行业、企业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高到82.8%,集聚多发生在0~50 km的范围。随着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强度逐渐减弱,下降幅度达到25.9%。(2)在区域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在行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且集聚范围更短;在企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3)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从北京、天津向河北扩散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制造业,表明在2015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适宜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李  臧日宏  闫逢柱  
产业集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聚度及其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平均产业集聚度上升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变化却各有差异;从整体来说产业地理集聚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各行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原材料密集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具有正面作用;但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上升却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及其对技术进步作用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业强  魏后凯  
At first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measurements on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Based on these,we studied in-dep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adopting 28 two\|digit manufacturing data of China's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between 1980 and 2003.Then we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demonstrates clea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are a growing trend.But the tren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nufacturing exists larger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entral poliey,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ll be an important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and resolved urgently.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俞路  
制造业是产业集聚表现最为显著的产业。本文利用Maurel和Sedilot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中国2007年四位数编码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公用事业产业。产业集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沿海省份,而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浩然  
基于广东省2006-2013年2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在随机标靶框架下利用T统计量、EG指数和W统计量分别考察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的集聚度仍然较高,74.2%的两位数制造业在1%的水平上显著集聚。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广东制造业整体由集聚转向扩散,扩散以关联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为主,扩散的主要方向是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到外缘和周边地市。此外,随着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空间分离已成为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智君  张雅晴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与5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中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方向移动,集聚范围不断扩展,集聚水平呈下降态势,但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始终高于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始终呈"沿海型"集聚分布;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水平呈著提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明显下降。最后,提出应从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引导、积极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饶品样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