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09)
2023(14217)
2022(11880)
2021(10943)
2020(9418)
2019(21718)
2018(21375)
2017(40972)
2016(22327)
2015(25341)
2014(25416)
2013(25565)
2012(23858)
2011(21655)
2010(21749)
2009(20916)
2008(21270)
2007(19378)
2006(17025)
2005(15846)
作者
(65173)
(54827)
(54642)
(52145)
(35015)
(26081)
(24875)
(21277)
(20626)
(19602)
(18750)
(18386)
(17837)
(17444)
(17317)
(16784)
(16323)
(16313)
(15903)
(15758)
(13767)
(13525)
(13242)
(12410)
(12328)
(12252)
(12229)
(12141)
(10980)
(10962)
学科
(103971)
经济(103825)
(90161)
管理(80544)
(79622)
企业(79622)
方法(45425)
数学(36668)
数学方法(36414)
(33909)
(32560)
业经(30219)
中国(27195)
(24735)
(23265)
财务(23235)
财务管理(23195)
农业(22506)
企业财务(21972)
(20211)
贸易(20201)
(19682)
技术(18574)
(17992)
地方(17928)
(17739)
(17009)
(16635)
(16197)
(16197)
机构
学院(335172)
大学(334105)
(150274)
经济(147558)
管理(130812)
研究(114764)
理学(111733)
理学院(110552)
管理学(109153)
管理学院(108508)
中国(91565)
(71746)
(70542)
科学(65844)
(58590)
(57463)
财经(56328)
研究所(52444)
中心(52033)
(51245)
(51080)
经济学(46927)
业大(46565)
农业(45144)
北京(44969)
经济学院(42400)
财经大学(41459)
(40578)
(40076)
(39920)
基金
项目(212450)
科学(168891)
研究(157455)
基金(157123)
(135718)
国家(134562)
科学基金(115865)
社会(103227)
社会科(97897)
社会科学(97872)
基金项目(82856)
(80819)
自然(72751)
教育(71116)
自然科(71035)
自然科学(71012)
自然科学基金(69840)
(67836)
资助(64097)
编号(62361)
成果(51144)
(49145)
重点(47749)
(46521)
(46152)
(43872)
国家社会(43633)
(43443)
创新(42852)
课题(42681)
期刊
(172421)
经济(172421)
研究(103292)
中国(66235)
(59865)
(54376)
管理(51819)
学报(47584)
科学(46801)
大学(36848)
农业(36717)
学学(34915)
(33602)
金融(33602)
财经(29221)
技术(28983)
教育(28482)
业经(27798)
经济研究(27318)
(25205)
问题(22975)
(22232)
(20090)
技术经济(19206)
世界(18859)
国际(17800)
现代(16044)
财会(16016)
(15432)
商业(15258)
共检索到513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雯  蒋媛媛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极为关注。在此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制造业有一个客观评价,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看到其不足。为此,本文尝试从出口结构、比较优势、附加值和科技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地区的实力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审视中国在东亚地区事务中的地位与应发挥的作用,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层次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放  成丹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唐乐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融入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入程度较高。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制造业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同类型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升级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升级效应显著,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却不显著。在继续发挥传统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需尽快寻找具有高端要素竞争优势的产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新的途径。对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吸收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向全面扩散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廉水  周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运用新的理念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本文界定了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了各类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伟  李廉水  
基于新型制造业概念构建制造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经济创造、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进行评价及综合排名。通过聚类分析和雷达图分析,对区域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模式进行归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富胜  
产业演进规律表明 :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存在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移动的趋势 ,工业内部结构相继经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分别为主的阶段性演进。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在工业结构的阶段性演进过程中 ,易出现“离制造业”和“产业空心化”现象 ,降低国家的竞争力。由于各产业相对工资收入差别、制造业预期利润率偏低、教育市场化以及包括媒体等社会舆论和地方政府无意识边缘化等因素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向来看 ,中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离制造业”现象 ,一定程度上的“离制造业”现象导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达不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臧志彭  崔维军  
文章构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和指数化转换方法得到2003~2006年连续四年78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指数,在综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变异系数等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市区、东中西部和不同行业制造业上市公司综合实力间的差异显著性、差异程度及变化趋势等重要特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佟家栋  刘竹青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间的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并检验了该地区制造业部门双边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发现: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双边贸易整体上并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只有个别行业表现出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而由相对要素禀赋条件和人均GDP所决定的传统比较优势因素对该地区制造业贸易模式的决定和影响仍是非常重要;此外,我们还发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双边贸易的主要产品,必需品又是其中的主导消费部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荣艳  齐俊妍  
本文整合了国外学者相关经验研究,运用两个步骤分析方法较为完整地验证了当前生产方式下东亚地区与相关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处于不完全生产者服务贸易模式,此模式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是调节东亚地区与发达国家贸易模式的"引擎",主导了东亚生产者服务出口和最终资本品贸易的规模,而且东亚生产者服务出口和中间品贸易之间、东亚中间品贸易和最终资本品贸易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该模式也表现出显著的多层次双向贸易模式即生产者服务双向贸易、中间投入品双向贸易和最终资本品的双向贸易,而东亚在各层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仍以较低的劳动成本为主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高拴平  
本文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西部地区近10多年来制造业结构的变动程度大,并与其产出增长较为协调;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有所推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缓慢提高,但西部地区制造业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若干支柱产业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结构的相似性降低,各制造业行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西部地区制造业出口结构有所改善,省市之间差异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毕云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而且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在本土开展国际竞争,还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开展跨国经营,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享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益,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育华  王初  赵强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CIMS的应用领域随之不断扩展。非制造业应用CIMS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分析CIM哲理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CIMS应用领域扩展的内在原因,指出了在非制造业应用CIMS的原动力。文章最后结合非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分析了非制造业CIMS的特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人见胜人  武振业  
日本制造业的效率分析(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人见胜人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武振业一、前言生产/制造(Manufacturing),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诞生以来(约400万年前)的历史所产生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制造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通过制造才能生产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陈圻  胡荣  
本文运用结构效率测量模型及其改进方法,对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在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上的结构不合理使制造业结构效率的损失达到22.19个百分点,即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消除结构的不合理,可以使制造业总产值增加22.19%。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文章利用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物流外包率进行计算,以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增长效应及外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负,带来的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及中性的技术退步;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受物流外包的负向影响小于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物流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同时技术进步减少了大规模行业的物流外包,其主要是通过改变内外部成本结构,扩大了大型企业的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