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08)
- 2023(16496)
- 2022(13490)
- 2021(12425)
- 2020(10035)
- 2019(22572)
- 2018(22049)
- 2017(41184)
- 2016(22150)
- 2015(25058)
- 2014(24970)
- 2013(24843)
- 2012(23314)
- 2011(21231)
- 2010(21488)
- 2009(20395)
- 2008(20553)
- 2007(18475)
- 2006(16809)
- 2005(15981)
- 学科
- 济(105373)
- 经济(105225)
- 业(88239)
- 管理(79652)
- 企(77958)
- 企业(77958)
- 方法(37589)
- 中国(33763)
- 财(33435)
- 农(33050)
- 业经(32615)
- 数学(28907)
- 数学方法(28708)
- 制(25369)
- 地方(23501)
- 农业(23022)
- 务(21638)
- 财务(21605)
- 财务管理(21568)
- 企业财务(20467)
- 贸(20081)
- 贸易(20059)
- 技术(19614)
- 易(19528)
- 银(18440)
- 体(18430)
- 银行(18426)
- 和(18142)
- 行(17909)
- 融(17783)
- 机构
- 学院(326463)
- 大学(322579)
- 济(148030)
- 经济(145378)
- 管理(125366)
- 研究(116457)
- 理学(105727)
- 理学院(104582)
- 管理学(103430)
- 管理学院(102784)
- 中国(94224)
- 财(72173)
- 京(69622)
- 科学(63781)
- 所(58111)
- 财经(55236)
- 中心(52263)
- 研究所(51497)
- 江(51023)
- 农(50946)
- 经(50184)
- 经济学(45672)
- 北京(45094)
- 院(41862)
- 范(41395)
- 业大(41283)
- 师范(41065)
- 经济学院(40923)
- 财经大学(40671)
- 州(40211)
- 基金
- 项目(203100)
- 科学(163011)
- 研究(155862)
- 基金(148981)
- 家(127540)
- 国家(126345)
- 科学基金(109688)
- 社会(103429)
- 社会科(98092)
- 社会科学(98071)
- 省(78208)
- 基金项目(77237)
- 教育(70282)
- 自然(65993)
- 划(64962)
- 自然科(64441)
- 自然科学(64426)
- 自然科学基金(63355)
- 编号(62054)
- 资助(60062)
- 成果(51396)
- 发(48650)
- 部(46492)
- 重点(45994)
- 创(45162)
- 课题(44075)
- 国家社会(43707)
- 制(43700)
- 创新(41460)
- 业(40953)
- 期刊
- 济(179049)
- 经济(179049)
- 研究(109015)
- 中国(74642)
- 财(59216)
- 管理(53915)
- 农(50087)
- 科学(44246)
- 学报(42331)
- 融(37576)
- 金融(37576)
- 教育(35906)
- 大学(34354)
- 农业(34157)
- 学学(32111)
- 业经(29894)
- 技术(29747)
- 财经(29036)
- 经济研究(28575)
- 经(25220)
- 问题(23099)
- 贸(20541)
- 业(19986)
- 世界(19223)
- 国际(18653)
- 技术经济(18088)
- 现代(16293)
- 商业(15131)
- 经济管理(15038)
- 经济问题(14606)
共检索到530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制造业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时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面对内外部的挑战,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制造业成长中低端陷阱的突破,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过程,我国需要选择制造强国建设的科学可行路径:一是坚持国际分工原则升级产业链;二是构建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有效开展创新;四是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五是以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玉玲
制造业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源头,是一个国家创造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钢筋铁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大而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强等问题。突破发展困境,就要认清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等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加大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则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玉玲
制造业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源头,是一个国家创造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钢筋铁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大而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强等问题。突破发展困境,就要认清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等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加大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则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汤伟娜 汤莉 胡珈铭
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大增加了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然而,目前,仍然存在制造业主宰供应链的现象,物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利益的制约。因此,本文在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手段,详细判别了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并为兵团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物流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路径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车建国
文章首先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从产业分工逐渐深化为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工序分工以及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分工和成本优势导致了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质量水平低和缺乏关键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最后指出了中国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实现OEM向ODM、OBM和BPO阶段转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耀群 邓羽洁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总结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进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在区域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特点;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第三,从区域差距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最大的为东部与东北之间,区域内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迟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冯晓玲 丁琦
从21世纪初开始,在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以何种方式加入国际产业链条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应如何克服地方性产业集群同质性竞争的格局,支持企业不断攀升全球产业链条的高端就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胡亚男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立强
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代工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中大国的国情,以代工推动下的自主成长模式为核心,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代工发展模式,即以自主成长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的代工承接优势,以代工成长为推动力,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的外包业务,促进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价值链的跃迁。
关键词:
国际代工生产 制造业发展模式 制造业外包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瑾 何宁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效能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制造业正从工业化支撑发展到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引领创新驱动和升级发展,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既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在对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作出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正向工程的集群式升级路径、自主创新的具体方法,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最后,提出强化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度关注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地;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分工网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装备制造业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颜廷武 李凌超 张俊飚
利用DEA方法和BCC模型,基于31个省份2004—2013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整体上中国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状况并不理想,导致综合效率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无效。一些地区一味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非但不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反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有20个省份可以减少农业机械动力投入数量从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分布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其投入不合理状况更加普遍。因地制宜地制定并选择符合区域实际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是各地区下一阶段工作更为紧迫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农机装备制造业 地区评价 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博
改革开放40年,福建省制造业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作为制造业出口大省的福建将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多维度分析探讨,如何推动福建省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制造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