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4)
- 2023(13076)
- 2022(10721)
- 2021(9769)
- 2020(8299)
- 2019(18558)
- 2018(18111)
- 2017(34577)
- 2016(18658)
- 2015(20982)
- 2014(20845)
- 2013(20879)
- 2012(19403)
- 2011(17482)
- 2010(17601)
- 2009(16986)
- 2008(17072)
- 2007(15371)
- 2006(13745)
- 2005(13027)
- 学科
- 济(90140)
- 经济(90001)
- 业(81204)
- 企(73932)
- 企业(73932)
- 管理(71834)
- 方法(36315)
- 财(29765)
- 业经(28429)
- 数学(27737)
- 数学方法(27533)
- 农(26710)
- 中国(24317)
- 制(21847)
- 务(20611)
- 财务(20594)
- 财务管理(20570)
- 企业财务(19459)
- 农业(18789)
- 贸(18330)
- 贸易(18319)
- 易(17914)
- 技术(17474)
- 地方(16749)
- 体(16295)
- 和(16140)
- 划(15851)
- 策(15344)
- 融(15183)
- 金融(15180)
- 机构
- 学院(278543)
- 大学(277100)
- 济(129992)
- 经济(127872)
- 管理(110119)
- 研究(95814)
- 理学(93956)
- 理学院(92984)
- 管理学(92061)
- 管理学院(91496)
- 中国(78409)
- 财(62365)
- 京(58442)
- 科学(52161)
- 财经(48769)
- 所(47475)
- 经(44376)
- 中心(42402)
- 研究所(42367)
- 江(41827)
- 农(41820)
- 经济学(41014)
- 北京(37277)
- 经济学院(36939)
- 财经大学(36054)
- 业大(34841)
- 院(34285)
- 农业(32648)
- 州(32631)
- 范(32612)
- 基金
- 项目(176576)
- 科学(142973)
- 研究(133549)
- 基金(132527)
- 家(113654)
- 国家(112702)
- 科学基金(98465)
- 社会(90264)
- 社会科(85813)
- 社会科学(85797)
- 基金项目(69121)
- 省(66120)
- 自然(60143)
- 教育(59303)
- 自然科(58783)
- 自然科学(58768)
- 自然科学基金(57789)
- 划(55317)
- 资助(53876)
- 编号(51573)
- 成果(42257)
- 部(41294)
- 重点(39821)
- 创(39665)
- 发(38989)
- 国家社会(38894)
- 制(38891)
- 业(37543)
- 创新(36368)
- 教育部(36125)
- 期刊
- 济(149797)
- 经济(149797)
- 研究(89473)
- 中国(55382)
- 财(51174)
- 管理(46367)
- 农(39862)
- 科学(36822)
- 学报(34834)
- 融(29850)
- 金融(29850)
- 大学(28123)
- 农业(27540)
- 学学(26649)
- 财经(25401)
- 经济研究(24248)
- 技术(23911)
- 业经(23828)
- 教育(23049)
- 经(22003)
- 问题(19895)
- 贸(19071)
- 国际(18306)
- 世界(17279)
- 业(17235)
- 技术经济(15990)
- 现代(14000)
- 财会(13110)
- 商业(12727)
- 会计(12438)
共检索到433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利用Ellison and Glaeser(1997)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在1998至2003年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我们还注意到,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水平。
关键词:
行业区域聚集 行业区域共同聚集 国际比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子彪 刘爽 李喆
利用1995—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生物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阈值协整模型,对中国及三大区域的生物制造业产业聚集度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与其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度过高或过低对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秀山 张若
贸易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制造业空间聚集的重要因素;区域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异,促进了国内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聚集;区域市场的分割削弱了“国内市场效应”,致使制造业聚集呈现低水平特征。提高内地开放程度、缩小地区间外贸成本差距和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降低区际贸易成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制造业聚集 贸易成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江苏、四川和河南是目前我国相对稳定的制造业聚集中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树华 王玺
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意义上的空间聚集是最主要的因素。为探究在沿边地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聚集,本文构建了一个面板模型,并使用SUR回归方法探究沿边地区影响聚集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沿边地区制造业的聚集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进而这种聚集自身能够得以强化;但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不同部门的聚集带来的是效率的损失,表明这种聚集来自于政府部门对追求经济效率企业的过多干预,本身缺乏内生机制。此外,由于受到多个政策冲击的影响,现阶段沿边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生产要素外流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沿边地区实际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迁移,为本地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昕 陈林
分析了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的最佳聚集程度和规模,并以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有助于区域创新,竞争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研发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总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则创新水平将提高24%;就业密度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且就业密度均为600人/平方公里时区域创新绩效达到最高;区域人口规模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U型,对应拐点大致出现在区域人口总规模为6500万人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制造业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溢出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对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对两类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多样化溢出对医药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表明,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和国家间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 知识溢出 创新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安波 孙林岩 李刚 杨洪焦
本文考察我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度的决定因素。利用调整后EG系数对我国聚集度水平进行测定,发现行业间聚集度差异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综合作用。发现制造业产业聚集十分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开放制度对产业聚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内部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外部规模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世芳 赵作权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刻画了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聚集的多方面特征,采用城市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制造业聚集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讨了国内外市场影响制造业聚集的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国内外市场共同推动我国制造业空间向沿海聚集,国内与国际市场呈现空间一体化态势,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聚集起到了主导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聚集 市场效应 空间统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因素,本文建立了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EG系数精确计算了1988—2005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的聚集度,考察了近20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制造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基于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制造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创新;分行业比较表明,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多数机械电子制造业和轻纺制造业的产业聚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而部分资源加工工业的产业聚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创新。无论是从静态方面还是从动态方面进行分析,上述结果均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