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21)
- 2023(21534)
- 2022(18222)
- 2021(17035)
- 2020(14424)
- 2019(33093)
- 2018(32710)
- 2017(62580)
- 2016(34060)
- 2015(38465)
- 2014(38023)
- 2013(37672)
- 2012(34419)
- 2011(30963)
- 2010(31104)
- 2009(29045)
- 2008(28724)
- 2007(25566)
- 2006(22573)
- 2005(20303)
- 学科
- 济(141427)
- 经济(141237)
- 业(112318)
- 管理(108067)
- 企(97406)
- 企业(97406)
- 方法(63674)
- 数学(52945)
- 数学方法(52137)
- 财(41143)
- 农(41125)
- 中国(38255)
- 业经(37965)
- 制(30034)
- 农业(28176)
- 学(27703)
- 务(27244)
- 财务(27151)
- 财务管理(27100)
- 企业财务(25687)
- 贸(25583)
- 贸易(25566)
- 地方(25499)
- 理论(25303)
- 易(24887)
- 技术(24370)
- 和(23764)
- 银(21592)
- 体(21529)
- 银行(21527)
- 机构
- 学院(487727)
- 大学(487136)
- 济(200267)
- 经济(196255)
- 管理(191358)
- 理学(164922)
- 研究(164587)
- 理学院(163121)
- 管理学(160058)
- 管理学院(159175)
- 中国(126104)
- 京(104687)
- 科学(100722)
- 财(93691)
- 所(82946)
- 农(82627)
- 研究所(75143)
- 财经(74288)
- 中心(74023)
- 业大(72750)
- 江(72558)
- 经(67662)
- 北京(66366)
- 农业(64923)
- 范(61515)
- 经济学(60891)
- 师范(60828)
- 院(59916)
- 州(57789)
- 财经大学(55144)
- 基金
- 项目(326893)
- 科学(258020)
- 基金(238503)
- 研究(237716)
- 家(208617)
- 国家(206889)
- 科学基金(178036)
- 社会(150661)
- 社会科(142817)
- 社会科学(142776)
- 省(126760)
- 基金项目(124787)
- 自然(116253)
- 自然科(113598)
- 自然科学(113564)
- 自然科学基金(111549)
- 教育(109446)
- 划(106609)
- 资助(99601)
- 编号(95553)
- 成果(77674)
- 重点(73390)
- 部(72381)
- 发(69699)
- 创(68977)
- 课题(66279)
- 创新(64066)
- 国家社会(62461)
- 科研(62340)
- 教育部(62108)
- 期刊
- 济(222403)
- 经济(222403)
- 研究(144495)
- 中国(97211)
- 学报(77090)
- 农(76112)
- 管理(75664)
- 财(74675)
- 科学(71920)
- 大学(59463)
- 学学(56193)
- 农业(52450)
- 教育(52283)
- 技术(44600)
- 融(42659)
- 金融(42659)
- 财经(37227)
- 业经(36558)
- 经济研究(35762)
- 经(32084)
- 业(29802)
- 问题(28556)
- 技术经济(25033)
- 版(23234)
- 统计(22927)
- 贸(22723)
- 科技(22716)
- 现代(22293)
- 世界(21973)
- 图书(21746)
共检索到727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朱克朋
在中国,现阶段大规模劳动力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外流,而产业则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渐转移,二者形成鲜明的"逆流"态势。大规模产业区际转移为何没有发生?劳动力外流刚性给产业转移带来何种影响?本文通过将劳动力流动内生化,拓展与修正了核心一边缘模型,将要素区分为可转移要素和不可转移要素,考察各自对产业转移的差异化影响,并重点测算劳动力转移刚性,探讨其对产业转移影响的内在传导机制。通过劳动力流动短期均衡和长期空间均衡的数值模拟以及对1993—2013年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经验研究发现,劳动力外流刚性阻碍了产业区际转移,不仅降低了产业转移规模,而且使得产业转移增量形成了低劳动密集度的生产安排,在其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晶 陈志龙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制造业转移 SLX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传裕
工资水平差异是我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运输成本越大,产品的替代弹性越大,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劳动力越倾向于在空间均匀分布,否则,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入工资水平高的地区,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
关键词:
核心——边缘模型 劳动力迁移 动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官胜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政策调节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政策调节模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润东 李琼琼 郭怡笛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国内地级市最低工资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考察在机器自动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升显著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份额,加速了制造业转移,而机器自动化能够缓解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对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轻制造业外迁压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度性约束低、贸易开放度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机器自动化对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转移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动化技术能够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冲击,降低其退出风险。此外,机器自动化的生产率效应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积极性、抑制企业外迁的重要机制。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趋势,政府在优化布局产业承接转移的同时还应相机制定适当政策鼓励企业自动化转型,以保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在Feenstra-Hanso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际产业转移模型,结果表明:一国的生产率水平决定着该国偏向的产业活动;生产率的增长使得边际产业活动在国家间转移。进一步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16版)的数据对2000—2014年期间不同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并分别检验了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结论越来越符合理论模型的推测。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应把推动生产率增长放在首要位置,把握智能制造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培育高素质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红星 刘思峰 方志耕 任存喜
产业转移打破了参与地区的产业之间关联和模式的选择路径,引起产业关系的变动和演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发展和拓展的空间,已成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手段之一。本文在对产业转移流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产业转移趋势的测算模型,并对我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市2001-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移趋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这对定量测算产业转移趋势,研究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移规律,科学制定我国行业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引力模型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转移测算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洪炜杰 胡新艳
结合新一轮农地确权,把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的两种理论逻辑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并引入农户资源优势(土地、资本)异质性条件,构建拓展的Todaro模型,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影响以及对异质性禀赋农户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总体上,地权稳定性增强会通过提高农户的投资意愿而抑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抑制性影响对于不同特征农户而言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激励承包地多、农业资本相对充裕的农户返乡务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胜达 敬莉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演变从国际经验可知,是以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次更替为标志的。新疆作为资源优势地区,其产业结构的变迁总体符合客观规律。但又有着自身特定演化路径。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着整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闫肃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产业分布等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均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转移的短期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启斐 刘志彪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两张投入产出表以及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服务进口贸易的数据,测算了2003—2011年我国制造业反向服务外包指数。虽然总体上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率在下降,但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反向服务外包处于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结构在不断优化。随后,文章实证研究了反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服务外包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研究范式,丰富了服务外包的理论内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本文在探讨OFDI影响国内制造业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OFDI引致的制造业转移以"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为主,通过对国内市场生产及供应量的增加,能有效弥补OFDI对中国制造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2)在行业层面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之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扩张潜力;(3)在区位层面上,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区域内省份OFDI会形成制造业较强的国内市场寻求动机,省份间扩张型转移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就如何通过OFDI来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