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0)
2023(14452)
2022(11831)
2021(10936)
2020(9265)
2019(20727)
2018(20521)
2017(39000)
2016(21547)
2015(24672)
2014(24677)
2013(24072)
2012(22213)
2011(19900)
2010(20208)
2009(19225)
2008(19449)
2007(17486)
2006(15697)
2005(14929)
作者
(60722)
(50611)
(50489)
(48041)
(32652)
(23941)
(22994)
(19489)
(19475)
(18296)
(17695)
(17155)
(16732)
(16456)
(16152)
(15427)
(15171)
(14907)
(14599)
(14505)
(13038)
(12417)
(12292)
(11770)
(11515)
(11440)
(11313)
(11275)
(10209)
(10157)
学科
(94155)
经济(94004)
(85258)
管理(76724)
(76610)
企业(76610)
方法(37847)
(32459)
业经(30107)
(29283)
数学(28667)
数学方法(28427)
中国(27797)
(23719)
(21476)
财务(21446)
财务管理(21411)
农业(20324)
企业财务(20275)
(19442)
贸易(19430)
(18987)
(18455)
技术(18353)
理论(17774)
(16632)
(16518)
(16410)
(16270)
金融(16267)
机构
学院(316027)
大学(314258)
(140210)
经济(137761)
管理(120055)
研究(109471)
理学(101941)
理学院(100848)
管理学(99535)
管理学院(98915)
中国(87627)
(69487)
(66745)
科学(61258)
(55103)
财经(53888)
(50872)
研究所(49315)
(49041)
(48901)
中心(48103)
经济学(44459)
北京(42543)
业大(41380)
经济学院(40060)
财经大学(39762)
农业(39738)
(39437)
师范(39079)
(38964)
基金
项目(198611)
科学(158565)
研究(150428)
基金(146368)
(126284)
国家(125194)
科学基金(108064)
社会(98481)
社会科(93324)
社会科学(93303)
基金项目(76245)
(75516)
教育(69226)
自然(66474)
自然科(64985)
自然科学(64967)
自然科学基金(63912)
(63332)
资助(59749)
编号(59435)
成果(50120)
(46103)
重点(45112)
(43803)
(43316)
(42332)
课题(42097)
国家社会(41968)
(40737)
创新(40299)
期刊
(163057)
经济(163057)
研究(102015)
中国(66406)
(57309)
管理(50118)
(48836)
学报(43716)
科学(43660)
大学(34682)
教育(34256)
(33749)
金融(33749)
农业(33364)
学学(32575)
技术(28295)
财经(28174)
经济研究(26452)
业经(25811)
(24364)
问题(21839)
(20446)
(20227)
国际(19617)
世界(18907)
技术经济(16925)
现代(15353)
财会(14489)
(14212)
会计(13918)
共检索到494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琦  
本文计算了中国区域制造业分工指数及其变化率,并将其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比较。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分工与地理距离有关,地理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同构性较强;就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沿海经济圈内部分工来看,环渤海互补性更大,而长三角同构性更强;就制造业大类而言,中国产业分工程度(1997)高于美国产业分工程度(1985),这与人们的想像完全相反;从1997~2001年,中国各大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速度与分工指数的变化率呈正向变化,市场经济对中国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凸显。但同时,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更加突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本叶  李泽润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作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运用1992-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实证研究了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且这种升级效应在初期效果显著;尽管这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升级效应的积极作用依然存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  桑百川  
入世之后,中国面临的市场规模、市场准入、经贸规则等发生新变化,作为中国外贸主力的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影响其升级进程。本文对2002、2005、2007和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垂直专业化1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提高,但趋势在弱化,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高。随后结合相关指标和对制造业的细分,分析入世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升级状况,结果显示产业间升级有所改善,而产业内升级经历了进展、逆转和再进展的波折变化,这有别于以往的研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验证国际分工对制造业两种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产业间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磊  
笔者借鉴Hummel(2001)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并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在考察年份中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但却导致了细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志  李敏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对相关指标的计算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的特征,即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的背离。这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存在着"虚高"现象。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这种产业结构的"虚高"现象与中国深度介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促进中国产业间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产业内升级具有阻碍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瑞琴  张晓涛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对我国产业的区位选择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八个理论假说,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是:地区要素禀赋仍是决定我国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模式下,产业的区位选择对该地区交通的便利性、地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以及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程度非常敏感;同时,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将可能使得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不显著,但这种国际分工会强化地区技术外部性对产业区位选择的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三忙  
对1995~2005年我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和地区专业化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正在消减,但是产业聚集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地区专业化则表现为欠发达地区专业分工水平要比发达地区专业分工水平更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文丁  
当代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 ,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格局。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 ,并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殷宝庆  
在全球生产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广泛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外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测算了浙江26个制造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并就垂直化专业分工对浙江制造业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制造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提升了行业工资收入水平;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大。本文最后就如何提升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梁运文  张帅  
基于"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传导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VSS)、生产率(PR)、贸易竞争力(RCA)、产业利润(ACR)四者间传导关联的统计分布特征,并从"过程传导"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15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位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中能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过程传导良性循环的行业不多,产业发展驱动力过程传导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递减、时滞甚至断裂效应。有效地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在于克服现有"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中的"传导短板"。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中国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低技术、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中高技术制造业经历了从缺乏地位到占据主导地位的转变,高技术制造业仍处于附属地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霍经纬  田成诗  
利用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在增加值率和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测算基础上,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否影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进行检验,并对抑制中国增加值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增加值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并不稳定;在引入外资影响和研发水平因素后,垂直专业化对增加值率的负向影响减弱甚至消失。此外,垂直专业化水平并不是抑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主要因素;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与优惠条件,垄断并限制高端产品技术与专利权,挤出中国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水平,使中国垂直专业化技术进步迟滞,才是抑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丽萍  柴陆陆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考量生产共享程度、结构与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生产共享水平尚处低位,但呈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共享水平显著较高且前景较好;中国在CAFTA制造业生产共享体系中的获益水平增长较快,但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获益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丽萍  柴陆陆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考量生产共享程度、结构与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生产共享水平尚处低位,但呈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共享水平显著较高且前景较好;中国在CAFTA制造业生产共享体系中的获益水平增长较快,但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获益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昭玲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细分中间投入产品进口来源和最终产品出口方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了度量,并通过分析前后方向的分工联系勾勒出中国加入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链条。研究表明,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在加深,但主要角色仍是加工制造的中转枢纽。"NIEs/日本—中国—欧美"和"NIEs/日本—中国—NIEs/日本"是中国制造业加入的两条主要垂直分工链条,从而印证了"三角模式"和东亚生产网络的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