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03)
- 2023(17769)
- 2022(14857)
- 2021(13831)
- 2020(11929)
- 2019(27748)
- 2018(27311)
- 2017(52671)
- 2016(28359)
- 2015(32557)
- 2014(32178)
- 2013(32079)
- 2012(29564)
- 2011(26655)
- 2010(27205)
- 2009(25945)
- 2008(26139)
- 2007(23566)
- 2006(20752)
- 2005(19160)
- 学科
- 济(128982)
- 经济(128810)
- 业(103221)
- 管理(96639)
- 企(91270)
- 企业(91270)
- 方法(59586)
- 数学(49954)
- 数学方法(49248)
- 财(39258)
- 农(36920)
- 业经(34230)
- 中国(33758)
- 制(28623)
- 务(26463)
- 财务(26401)
- 财务管理(26349)
- 企业财务(24981)
- 农业(24896)
- 贸(24155)
- 贸易(24140)
- 易(23485)
- 技术(21503)
- 理论(21157)
- 地方(21007)
- 学(21000)
- 和(20787)
- 体(20253)
- 银(20001)
- 划(19997)
- 机构
- 学院(415946)
- 大学(415680)
- 济(180971)
- 经济(177522)
- 管理(164387)
- 理学(140837)
- 理学院(139404)
- 研究(138196)
- 管理学(137108)
- 管理学院(136328)
- 中国(110117)
- 京(87662)
- 财(87183)
- 科学(79736)
- 所(69533)
- 财经(68393)
- 农(66873)
- 江(63476)
- 中心(63274)
- 研究所(62189)
- 经(62068)
- 业大(57204)
- 经济学(55929)
- 北京(55916)
- 农业(52304)
- 范(50781)
- 财经大学(50516)
- 经济学院(50418)
- 师范(50320)
- 州(49637)
- 基金
- 项目(265616)
- 科学(211374)
- 基金(196114)
- 研究(196094)
- 家(169578)
- 国家(167967)
- 科学基金(145536)
- 社会(127189)
- 社会科(120734)
- 社会科学(120701)
- 省(102064)
- 基金项目(102017)
- 自然(92510)
- 教育(90843)
- 自然科(90444)
- 自然科学(90418)
- 自然科学基金(88908)
- 划(85428)
- 资助(81961)
- 编号(78384)
- 成果(64574)
- 部(60557)
- 重点(59644)
- 创(57064)
- 发(56249)
- 课题(54177)
- 国家社会(53471)
- 创新(52787)
- 教育部(52678)
- 制(52321)
- 期刊
- 济(202963)
- 经济(202963)
- 研究(126569)
- 中国(84730)
- 财(72179)
- 管理(65506)
- 农(61910)
- 学报(59016)
- 科学(57589)
- 大学(46373)
- 学学(43554)
- 教育(42020)
- 农业(41718)
- 融(41278)
- 金融(41278)
- 技术(38560)
- 财经(35152)
- 经济研究(33023)
- 业经(32550)
- 经(30226)
- 问题(26452)
- 业(25341)
- 贸(23376)
- 技术经济(23291)
- 统计(22470)
- 世界(21151)
- 策(20682)
- 国际(20172)
- 版(19313)
- 财会(19201)
共检索到636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华欣 盛红艳
本文以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潜力越大、基础设施情况越好、自然资源禀赋越丰裕,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模式;而"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水平越高,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模式。政府应提高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水平,为企业深入了解东道国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模式提供便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宁宁 张宏 杨勃
文章基于制度理论与跨国公司理论,从政治因素视角出发,以2006~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199起投资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风险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双边政治关系和企业性质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模式进入制度风险较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提高了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制度风险较高的沿线国家的可能性;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模式进入制度风险较高的沿线国家。研究结论将对中国企业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更为恰当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以及积极应对制度风险、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韩冰 魏瑶 韩纪琴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呈上升趋势。中国开展OFDI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模式选择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文章从微观和宏观视角,以2005-2019年我国对沿线国家资源型行业直接投资的178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小和营业收入越大越偏好以绿地投资模式进入沿线国家资源型行业;东道国制度质量越高且与我国文化距离越大,企业以跨国并购模式对东道国资源型行业投资几率越大。东道国经济水平与OFDI模式选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企业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模式,政府要加强引导,建立OFDI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更好走出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瑞瑞 刘永旺 古丽娜尔·玉素甫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文章基于2003—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OLS、SLM、SEM回归方法论证了我国对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空间效应。以东道国市场潜力及制造业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以制造业OFDI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发现: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潜力影响显著;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存在多重效应,包括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第三国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OFDI有显著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雨晨 张宏
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产业耦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UIBE GVC数据库中的ADBMRIO表从制造业的竞争性、互补性、依存性和融合性四个维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耦合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增加值贸易分解法对相关指数进行修正,使其可以准确反映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贸易关系的真实情况。随后从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两个视角出发,进一步对中国与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个制造业产业2010-2017年间的耦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在总值贸易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可以保持良好的耦合性,但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耦合水平出现恶化;从细分区域来看,无论在总值贸易还是增加值贸易下,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都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内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而中东欧地区与中国制造业的耦合性表现则最不理想,中亚和南亚地区均表现一般;从细分行业来看,在精炼石油、木制品、纸制品、皮制品等行业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相对较好的耦合性,各国在不同行业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最后,针对如何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耦合性的问题,本文从竞争、互补、依存和融合四个方面提出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合作、提升双边制造业耦合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制造业 耦合性 四维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唐宜红 顾丽华
文章利用2011~2016年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以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3075家企业为样本,从海关效率、政策透明度和基础设施三个维度9项指标实证研究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清关天数增加、法庭障碍和交通障碍的增大都会显著降低"一带一路"企业的出口比重,当出口清关天数增加一天,企业出口比重会减少0. 221%。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投入品所产生的进口清关天数也会降低企业的出口比重。贸易便利化对不同出口方式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出口比重的影响存在差异,进口清关天数显著降低企业直接出口的比重而显著增加企业间接出口的比重,交通障碍主要显著影响企业直接出口。此外,腐败会显著降低小企业的出口比重而增加大企业的出口比重,政治不稳定主要影响大型企业的出口。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提高海关效率降低进出口清关时间,营造政策公开、法律公正的透明制度环境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等对策来提升"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企业出口。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司增绰 周坤 邵军 张为付
文章基于CEPII BACI数据库提供的1999—2016年HS-92-6位数国际贸易数据,利用H-K三元边际框架考察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整体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从国别层面来看,产品数量扩张模式始终是考察期内推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主要路径。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价格边际的国别差异要显著高于其扩展边际与数量边际,并且国别层面下产品种类增加模式与产品价格增长模式的边际贡献主要发生在2008年以前。进口国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可变贸易成本与固定贸易成本等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因素,其中,核心解释变量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与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系数显著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模式,并且这种影响关系在各国间与各区域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制造业 出口增长模式 中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焱 高雅雪 黄庆波
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新的、协同发展的区域价值链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向高端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内涵;其次,基于WWZ总贸易核算框架和WIOD2016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RVC_par、VSS和GVC地位指数等指标,从沿线国家对区域价值链的关联程度与我国主导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的现实基础;最后,从新雁群模式、多支点多层次分工体系、发挥中国主导国枢纽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价值链的协同构建方案。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娟
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跨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OFDI数据,结合跨国公司理论和制度理论,系统考察东道国制度环境、投资导向与中国跨国企业OFDI三者间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跨国企业OFDI具有突出的资源导向特征,东道国市场资源禀赋会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投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东道国经济制度环境并未抑制中国跨国企业OFDI投资规模,东道国文化制度环境差异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影响不明显,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市场规模对中国跨国企业OFDI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结论是对既有跨国投资理论的丰富和矫正,对中国跨国企业的OFDI实践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广斌 刘伟青
文章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出口引力模型,利用2005-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其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的效率、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出口效率较低,出口潜力巨大;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进口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通关便利度等。基于以上结论,文章认为为了提高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出口效率,在政策选择过程中通关便利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最重要的政策方向。因此,我国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以完善进口国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双边贸易建设及海关、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改善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条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制造业 出口效率 引力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桂军 张辉
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及对外直接投资(OFDI)引入全球价值"双环流"框架,利用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在非沿线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理论分析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下,中国与"下环流"沿线非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攀升差"会倒逼中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投资"上环流"非沿线发达国家的企业会优先通过"逆向溢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更快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计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提高了投资非沿线发达国家的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实现路径。本文从中国企业视角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政府应对贸易摩擦提供了理论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畔 刘林
文章运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制度环境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高端制造业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支出与投资自由度对高端制造业贸易有显著的正影响;货币自由度和商业自由度能够促进高端制造业贸易但具有滞后效应;财政自由度对高端制造业贸易有较强的解释作用,且所得结果基本与预期相符。文章提出,进出口贸易对外合作要注重对方的制度环境,加快贸易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加紧对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贸易壁垒协商谈判等促进我国高端制造业贸易的相关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樊增强 尚涛 陈静
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比较优势水平测度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家在初级产品、低技术制造业等部门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较低,且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从结构演进的动态趋势看,2008—2018年间制造业比较优势趋向于集中化;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累积变动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具有初始比较劣势的部门,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也从初始的比较优势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攀升,累积变动幅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蔡玲 袁春晓
2013年中国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强国的新思路下,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撬动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提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潘雨晨 张宏
基于共生理论,从融合、竞争、互补、依存四个维度构建"产业共生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共生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拓展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在共生环境下2008—2016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在市场域层面和产品域层面的贸易效率。结果显示:双边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共生水平;融合性与依存性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竞争性和互补性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市场域层面,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整体贸易效率偏低且相对稳定,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效率较高而与中东欧地区的贸易效率较低;在产品域层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初级产品领域内的贸易效率较低,而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内的贸易效率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