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77)
- 2023(16851)
- 2022(13883)
- 2021(12634)
- 2020(10704)
- 2019(24083)
- 2018(23397)
- 2017(44225)
- 2016(24059)
- 2015(26759)
- 2014(26153)
- 2013(26210)
- 2012(24186)
- 2011(22137)
- 2010(22133)
- 2009(21023)
- 2008(21128)
- 2007(19104)
- 2006(17090)
- 2005(15710)
- 学科
- 济(105841)
- 经济(105686)
- 业(93276)
- 管理(85646)
- 企(82250)
- 企业(82250)
- 方法(45533)
- 数学(36564)
- 数学方法(36299)
- 财(34431)
- 农(32964)
- 业经(31652)
- 中国(29493)
- 制(25218)
- 务(23120)
- 财务(23093)
- 财务管理(23058)
- 农业(23053)
- 企业财务(21909)
- 贸(21316)
- 贸易(21302)
- 易(20809)
- 技术(19431)
- 学(18900)
- 和(18541)
- 体(18374)
- 划(17936)
- 策(17523)
- 银(16943)
- 银行(16887)
- 机构
- 大学(357386)
- 学院(357121)
- 济(157558)
- 经济(154828)
- 管理(137823)
- 研究(126630)
- 理学(118499)
- 理学院(117235)
- 管理学(115622)
- 管理学院(114963)
- 中国(99292)
- 京(76299)
- 科学(76183)
- 财(73791)
- 农(69438)
- 所(65569)
- 研究所(59371)
- 财经(58305)
- 中心(56263)
- 业大(55449)
- 农业(55024)
- 江(54079)
- 经(53238)
- 经济学(49188)
- 北京(48157)
- 院(45086)
- 经济学院(44457)
- 财经大学(43364)
- 范(41507)
- 州(41488)
- 基金
- 项目(236937)
- 科学(187871)
- 基金(176576)
- 研究(167155)
- 家(156980)
- 国家(155683)
- 科学基金(132902)
- 社会(110846)
- 社会科(105293)
- 社会科学(105265)
- 基金项目(92766)
- 省(90100)
- 自然(86650)
- 自然科(84622)
- 自然科学(84592)
- 自然科学基金(83230)
- 划(76475)
- 教育(74700)
- 资助(72087)
- 编号(63281)
- 重点(54033)
- 部(53609)
- 创(51755)
- 成果(50798)
- 发(50728)
- 业(48767)
- 创新(47852)
- 国家社会(47847)
- 制(46596)
- 教育部(45611)
- 期刊
- 济(175474)
- 经济(175474)
- 研究(106554)
- 中国(73082)
- 农(63974)
- 学报(61406)
- 财(59805)
- 科学(56641)
- 管理(55962)
- 大学(46043)
- 学学(43754)
- 农业(43576)
- 融(34267)
- 金融(34267)
- 财经(30453)
- 经济研究(29014)
- 教育(28470)
- 业经(28285)
- 技术(28238)
- 经(26378)
- 业(26264)
- 问题(23169)
- 贸(20537)
- 世界(19557)
- 技术经济(19198)
- 国际(18642)
- 版(17390)
- 现代(16719)
- 科技(16402)
- 资源(16166)
共检索到543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娜 陈斐 达庆利
利用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HOOVER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系数测度此期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区域聚集程度。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呈倒U形变动趋势,该趋势可从新经济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影响效应大的正因素依次是对外开放程度、沿海省市和企业数量,负因素是地方保护程度,表明以政府政策为主的制度性软环境建设对促进人力资源集聚更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 人力资源聚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因素,本文建立了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EG系数精确计算了1988—2005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的聚集度,考察了近20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制造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三大经济圈 报酬递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勇 曹丽莉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聚 地理集中指数 制造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重构。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尺度的制造业数据,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期间的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上,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然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投入的产业,地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依赖大量中间产品投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则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是外资主导并且以出口为主,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中国的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业地理集聚程度上升进入了加速期,地理集聚程度在2004年左右达到顶峰。本文回顾了...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基尼系数 转型经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勇,曹丽莉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of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paper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hina's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93,1997,2002 and 2003 by means of the index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constructed by Ellison and Glaeser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regions whose manufacture sales incomes rank the top five.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descended from 1993~1997 and ascended from 1997~2002~2003.The raise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The industries ale sorted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by the descending agglomeration degree.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sharply unbalanced and polarization is serious.As a whole,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ustry growth.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聚 地理集中指数 制造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玉林 廖明尧
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文东伟 冼国明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从省、市、县三个层面,分别测算了中国30个两位数制造业、163个三位数制造业和430个四位数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即γ指数,描述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聚模式。研究表明:受地理环境和财政分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却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地理上高度集聚的行业,并不能用显著的单一原因进行解释。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与自然资源优势有关,而另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可能与集聚经济、空间外部性或运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指数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汪涛武
文章利用多种创新活动代理变量和集聚度测算指标,考察了1997—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和细分行业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度及其演进趋势,同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对制造业创新活动空间演进趋势做出解释。结果表明:(1)1997—2016年,制造业创新活动的集聚度始终高于生产活动的集聚度;(2)从全行业的角度看,创新活动的集聚度持续上升,这不同于同时期生产活动集聚度"倒U"型的演进轨迹;从细分行业角度看,绝大多数行业创新活动的集聚度也是持续上升的;(3)1997—2016年,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区"有所调整,且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的核心地位仍在不断强化。东部地区优越的"第一天性"、基于收益递增思想的循环累积效应以及集聚外部性是促成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 王霞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份额的绝对变动,对制造业空间转移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初步探析;其次借助制造业区位熵的相对变动,测度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区位要素和全球化因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最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东部向东北、中部地区转移,同时还存在区域内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区域间的转移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交通条件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劳动力要素和市场规模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资本要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因素均能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创新: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问题展开立体式研究。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空间转移 影响因素 区位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中文 黄研
首先采用Ellison-Glaeser空间集聚指数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然后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FDI和出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该产业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弱,而国有企业份额对其空间集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空间集聚 影响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
本文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出发,界定了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制造业,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统计遴选技术构造了现代制造业体系,测度了2003~2011年现代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现代制造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度呈现扩散的整体趋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密集度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外资利用度对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够稳健;制度特征弱化了集聚,但是不够稳健。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体系 产业集聚度 地理集中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