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1)
2023(13750)
2022(11331)
2021(10445)
2020(8833)
2019(20001)
2018(19610)
2017(36878)
2016(19761)
2015(22464)
2014(22296)
2013(22360)
2012(21037)
2011(19072)
2010(19253)
2009(18564)
2008(18794)
2007(16866)
2006(15019)
2005(14190)
作者
(57330)
(48034)
(47762)
(45357)
(30701)
(22500)
(21540)
(18349)
(18206)
(17325)
(16661)
(16154)
(15765)
(15440)
(15119)
(14546)
(14181)
(13882)
(13740)
(13589)
(12173)
(11764)
(11569)
(11041)
(10882)
(10864)
(10610)
(10452)
(9506)
(9474)
学科
(95295)
经济(95153)
(85764)
(77682)
企业(77682)
管理(74279)
方法(37898)
业经(31034)
(30529)
数学(28967)
数学方法(28758)
(28727)
中国(26462)
(22768)
(21075)
财务(21054)
财务管理(21024)
农业(20030)
企业财务(19928)
技术(19446)
(18150)
贸易(18138)
(17667)
(17122)
(16908)
(16319)
(16316)
地方(16143)
(14921)
银行(14900)
机构
学院(297811)
大学(296468)
(138440)
经济(136228)
管理(116995)
研究(106024)
理学(99682)
理学院(98608)
管理学(97488)
管理学院(96899)
中国(84759)
(65717)
(63314)
科学(58582)
(53206)
财经(51124)
(47817)
研究所(47547)
中心(46787)
(46461)
(45471)
经济学(43148)
北京(40489)
业大(38988)
经济学院(38828)
(37749)
财经大学(37711)
农业(37319)
(35723)
师范(35436)
基金
项目(188614)
科学(152228)
基金(141326)
研究(141103)
(121754)
国家(120748)
科学基金(105003)
社会(94840)
社会科(90136)
社会科学(90118)
基金项目(74222)
(71224)
自然(64913)
自然科(63435)
自然科学(63417)
教育(62473)
自然科学基金(62419)
(59561)
资助(56900)
编号(54094)
成果(44482)
(43757)
重点(42763)
(42555)
(41849)
(40665)
国家社会(40636)
(40004)
创新(39044)
教育部(38150)
期刊
(161950)
经济(161950)
研究(96381)
中国(61885)
(54216)
管理(50371)
(45832)
科学(42077)
学报(39921)
大学(31888)
农业(31529)
(30758)
金融(30758)
学学(30072)
财经(26920)
经济研究(26227)
业经(25991)
技术(25802)
教育(25068)
(23458)
问题(21081)
(19501)
(19383)
世界(18565)
国际(17951)
技术经济(17551)
现代(15393)
商业(13863)
经济管理(13743)
财会(13444)
共检索到469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文东伟  冼国明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从省、市、县三个层面,分别测算了中国30个两位数制造业、163个三位数制造业和430个四位数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即γ指数,描述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聚模式。研究表明:受地理环境和财政分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却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地理上高度集聚的行业,并不能用显著的单一原因进行解释。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与自然资源优势有关,而另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可能与集聚经济、空间外部性或运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勇  曹丽莉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勇,曹丽莉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of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paper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hina's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93,1997,2002 and 2003 by means of the index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constructed by Ellison and Glaeser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regions whose manufacture sales incomes rank the top five.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descended from 1993~1997 and ascended from 1997~2002~2003.The raise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The industries ale sorted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by the descending agglomeration degree.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sharply unbalanced and polarization is serious.As a whole,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ustry growth.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重构。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尺度的制造业数据,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期间的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上,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然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投入的产业,地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依赖大量中间产品投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则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是外资主导并且以出口为主,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中国的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业地理集聚程度上升进入了加速期,地理集聚程度在2004年左右达到顶峰。本文回顾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7年的集聚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集聚度总体明显提高,制造业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成为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的省市。但是,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部分制造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造业集聚度总体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产业分布有所扩散,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娜  陈斐  达庆利  
利用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HOOVER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系数测度此期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区域聚集程度。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呈倒U形变动趋势,该趋势可从新经济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影响效应大的正因素依次是对外开放程度、沿海省市和企业数量,负因素是地方保护程度,表明以政府政策为主的制度性软环境建设对促进人力资源集聚更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汪涛武  
文章利用多种创新活动代理变量和集聚度测算指标,考察了1997—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和细分行业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度及其演进趋势,同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对制造业创新活动空间演进趋势做出解释。结果表明:(1)1997—2016年,制造业创新活动的集聚度始终高于生产活动的集聚度;(2)从全行业的角度看,创新活动的集聚度持续上升,这不同于同时期生产活动集聚度"倒U"型的演进轨迹;从细分行业角度看,绝大多数行业创新活动的集聚度也是持续上升的;(3)1997—2016年,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区"有所调整,且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的核心地位仍在不断强化。东部地区优越的"第一天性"、基于收益递增思想的循环累积效应以及集聚外部性是促成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敏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因素,本文建立了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EG系数精确计算了1988—2005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的聚集度,考察了近20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瑞  
市场化改革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利用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垄断势力按照四位数行业、企业所属省份,以及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进行了跨部门分解,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垄断势力呈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在行业层面上,我国制造业企业垄断势力变化来源于企业的资源重配,而在地区层面上则更受到地区发展不均的影响,扩大了省份之间垄断势力的差距。在所有制层面上,资源重配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市场垄断演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国市场化改革应当综合考虑市场制度环境、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提升市场活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毛艳华  易中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持续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为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配套产业跟进的重要动因。本文在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指数等分析工具,详细研究了广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集聚规模、地理集聚程度与变化动态以及空间分布水平与转移趋势,对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论对于当前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