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18)
2023(17440)
2022(14379)
2021(13057)
2020(11039)
2019(24690)
2018(24020)
2017(45502)
2016(24753)
2015(27483)
2014(27151)
2013(27084)
2012(24970)
2011(22606)
2010(22573)
2009(21404)
2008(21627)
2007(19340)
2006(17225)
2005(15798)
作者
(73954)
(61980)
(61858)
(58268)
(39258)
(29381)
(27810)
(23980)
(23507)
(22129)
(21512)
(20820)
(19961)
(19907)
(19550)
(18769)
(18432)
(18189)
(17910)
(17769)
(15562)
(15377)
(14980)
(14192)
(13837)
(13800)
(13798)
(13607)
(12408)
(12303)
学科
(113637)
经济(113481)
(94684)
管理(85708)
(83684)
企业(83684)
方法(46512)
数学(37290)
数学方法(37004)
(33999)
业经(33838)
(33477)
中国(29861)
(24932)
农业(23489)
(22837)
财务(22816)
财务管理(22785)
地方(22614)
企业财务(21642)
(21122)
贸易(21111)
技术(21047)
(20568)
(19662)
(18548)
(18504)
(18182)
(17254)
环境(17156)
机构
学院(368257)
大学(366295)
(160887)
经济(158199)
管理(142094)
研究(128591)
理学(122718)
理学院(121353)
管理学(119654)
管理学院(118964)
中国(99538)
科学(78068)
(77341)
(74354)
(68786)
(65892)
研究所(59837)
财经(59039)
中心(56661)
业大(56189)
(55673)
农业(54439)
(53766)
经济学(50131)
北京(48352)
(45880)
经济学院(45288)
(44355)
师范(43816)
财经大学(43710)
基金
项目(245950)
科学(195961)
基金(182415)
研究(175596)
(161090)
国家(159753)
科学基金(136863)
社会(116715)
社会科(110897)
社会科学(110873)
基金项目(96389)
(95365)
自然(88036)
自然科(86044)
自然科学(86013)
自然科学基金(84587)
(80347)
教育(78291)
资助(73396)
编号(66883)
重点(56195)
(54977)
(54415)
(54217)
成果(53440)
创新(50163)
国家社会(49808)
(49420)
(48292)
科研(46908)
期刊
(180635)
经济(180635)
研究(108451)
中国(72199)
(63897)
学报(60464)
(59605)
科学(57525)
管理(56930)
大学(45723)
学学(43813)
农业(43589)
(33612)
金融(33612)
财经(30458)
业经(30058)
技术(29815)
教育(29688)
经济研究(29344)
(26431)
(25707)
问题(24052)
(20471)
技术经济(20041)
世界(19176)
(18311)
国际(18258)
科技(17721)
现代(17423)
商业(17179)
共检索到551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曼  郎郸妮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会  谷江宁  张金慧  
文章使用中国2009—2019年273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作用,并考虑不同要素禀赋结构、自然禀赋和制度禀赋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两业协同集聚与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拐点左侧;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拐点,发挥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自然禀赋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U"型拐点;《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会强化两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行政等级城市不利于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研究结果为产业协同集聚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激扬  许士道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布局会显著影响制造业TFP。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正U型,且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影响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中的纯技术效率变动实现。将空间相关性纳入考量之后,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依旧产生了显著的正U型影响,但U型拐点的出现发生了延迟,且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影响的总效应主要由直接效应构成。进一步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在低金融发展区间,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在中等金融发展区间和高金融发展区间,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制造业TFP的提升,但高金融发展区间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邬佩云   韩峰  
基于马歇尔集聚经济理论,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知识溢出效应机制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但规模经济效应机制不成立,且该结果在更换核心变量指标、考虑极端值、替换固定效应及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鉴于此,应因地施策,加快推动区域内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促进企业绿色化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亮  宋立  
采用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2)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中、西部为促进作用,在东部呈抑制效应;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于东、中部地区,在西部为负效应,说明要素拥塞和"路径锁定"效应存在。(3)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合理化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级化有促进作用。(4)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中具有相反作用,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工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高级化则受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