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4)
2023(15379)
2022(12715)
2021(11713)
2020(9893)
2019(22102)
2018(21619)
2017(41374)
2016(22237)
2015(24864)
2014(24570)
2013(24569)
2012(22804)
2011(20492)
2010(20647)
2009(19621)
2008(19965)
2007(17979)
2006(15809)
2005(14783)
作者
(65285)
(54755)
(54493)
(51946)
(35033)
(26025)
(24600)
(21133)
(20782)
(19678)
(19090)
(18432)
(17863)
(17795)
(17474)
(16597)
(16260)
(16000)
(15709)
(15661)
(13857)
(13548)
(13295)
(12506)
(12434)
(12342)
(12028)
(11920)
(10931)
(10885)
学科
(101718)
经济(101568)
(93245)
(84116)
企业(84116)
管理(82451)
方法(42590)
数学(33416)
数学方法(33120)
(32781)
业经(32024)
(30363)
中国(26870)
(24219)
(22871)
财务(22842)
财务管理(22810)
企业财务(21682)
农业(20959)
技术(20190)
(18782)
贸易(18772)
(18307)
(18247)
(18015)
(17367)
(17049)
(16687)
地方(16503)
(16338)
机构
学院(332921)
大学(330549)
(147654)
经济(145180)
管理(129731)
研究(115435)
理学(111401)
理学院(110178)
管理学(108640)
管理学院(107998)
中国(91225)
(70685)
(69672)
科学(68143)
(58657)
(56605)
财经(55715)
研究所(52989)
中心(51059)
(50682)
(50525)
业大(46688)
经济学(46210)
农业(44502)
北京(43956)
经济学院(41608)
(41511)
财经大学(41274)
(39643)
师范(39242)
基金
项目(217698)
科学(175156)
基金(163517)
研究(157477)
(142949)
国家(141824)
科学基金(122872)
社会(104900)
社会科(99788)
社会科学(99768)
基金项目(85585)
(82835)
自然(78958)
自然科(77174)
自然科学(77152)
自然科学基金(75910)
教育(70014)
(69698)
资助(66516)
编号(59436)
(49598)
重点(49460)
(48216)
成果(48052)
(47414)
国家社会(45014)
(44446)
创新(44429)
(44267)
教育部(42639)
期刊
(167137)
经济(167137)
研究(101612)
中国(64607)
(57851)
管理(53772)
(52912)
科学(49908)
学报(49543)
大学(38300)
学学(36671)
农业(36200)
(32198)
金融(32198)
财经(28930)
技术(28151)
业经(27477)
经济研究(27419)
教育(25861)
(25088)
(22020)
问题(21972)
(18810)
技术经济(18553)
世界(18008)
国际(16691)
现代(16290)
(15522)
商业(15398)
统计(15149)
共检索到504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  李航宇  张婷  
文章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4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组合赋权—TOPSIS方法构建了产业链韧性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4条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法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差异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驱动因素和薄弱环节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制品产业链的韧性比较大,而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以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较小。(2)按照产业链韧性的时序变化可以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划分为波动向好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3种类型,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在稳定中向好发展。(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东部、西部的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均有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缓解地区差距,文章提出了固链、强链以及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伟  
基于2015—2020年省份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驱动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和政府补贴均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门限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具有单一门限效应,而政府补贴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在全样本、东中部地区具有双重门限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单一门限效应。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促进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产业链深度对接;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升政府干预效能;推动制造业产业集聚成“群”,凝聚产业链发展合力等,以期为新时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供借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许调蓉  韩峰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运用指标体系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依据2011—2018年中国城市数据,测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数,综合采用泰尔指数、协方差模型,揭示其变化规律、区域差异、偏离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尚处于中度融合阶段,依然具有较大融合发展空间;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由东向西、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依次递减,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二者融合度与城市规模呈现正向偏离趋势,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提升。鉴于此,需完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城市规模高质量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效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爱民   解梦菡   刘育廷  
文章构建了农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借助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莫兰指数、社会网络、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农业产业链韧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维度看,恢复能力、再造能力逐年上升,并且在2016年后有加速趋势,抵御能力在201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梯度效应,表现出“高韧性发展极”和“低韧性发展陷阱”的集聚效应。锻造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韧性水平较大概率处于稳定状态。(3)省域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网络通达性,但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提高。(4)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茜茜   高翔   黄建忠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广泛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侧视角,探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采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策略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显著;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从影响机制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深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影响中的来源风险、断裂风险和行业扩散效应。本文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洪昌  丁睿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新的科学内涵,即内循环是内在优势、共同富裕是根本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绿色低碳是重要保障以及和平发展是现实要求。面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弱链”“堵链”“缺链”“低链”“卡链”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和构建更开放的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完整性、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乌赶  许凤茹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集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起步期、发展高峰期以及回落企稳期。增强产业韧性,提高产学结合度和专利价值度,以及释放要素活力以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海亚   余金湘   李静  
文章采用熵值法、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分析对2016—2020年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逐年增长,但省域间的极化作用明显增强,三大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指数呈右偏态分布、尖峰分布特征,表明省份之间的内部差异有所扩大。根据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可以将其划分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较高、一般、较低、很低四种类型。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省份之间马太效应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会艳  陈优  谢家平  
基于2012-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和因子分析,分别构造了企业层面数字赋能和供应链韧性指标,实证揭示了数字赋能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数字赋能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供应链韧性。(2)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强化作用受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密集度、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化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  孙瑾瑾  
文章从智能投资、智能技术及智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09—2021年制造业智能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布图、扩展Markov链及空间Markov链等分布动态学方法对中国省域制造业智能化的时空演进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整体水平呈增强态势,且省份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明显;(2)不同时长内,四类俱乐部的位置相对稳定,虽然随着时长的累积变化,俱乐部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但“高水平垄断”和“低水平陷阱”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短期内难以瓦解;(3)考虑空间效应时,高、低水平“邻居”分别会对本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提携”效应和消极的“拖累”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