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63)
2023(21687)
2022(18302)
2021(17013)
2020(14458)
2019(32625)
2018(32091)
2017(60727)
2016(33281)
2015(37277)
2014(36531)
2013(36358)
2012(33412)
2011(30269)
2010(30264)
2009(28436)
2008(28506)
2007(25348)
2006(22506)
2005(20313)
作者
(98463)
(82053)
(81640)
(77446)
(52187)
(39199)
(36902)
(31934)
(31241)
(29433)
(28155)
(27772)
(26371)
(26260)
(25673)
(25014)
(24480)
(24274)
(23566)
(23551)
(20529)
(20385)
(19910)
(18806)
(18330)
(18322)
(18219)
(18206)
(16611)
(16286)
学科
(136977)
经济(136794)
(111485)
管理(107289)
(97449)
企业(97449)
方法(59084)
数学(48197)
数学方法(47643)
(39947)
(39934)
业经(38010)
中国(37655)
(29877)
(28261)
农业(27059)
(26485)
财务(26408)
财务管理(26367)
(26073)
地方(26064)
贸易(26055)
(25357)
技术(25079)
企业财务(25015)
理论(24174)
(23266)
(22094)
银行(22013)
(21328)
机构
大学(480083)
学院(479481)
(195850)
经济(191985)
管理(186104)
研究(165581)
理学(160208)
理学院(158396)
管理学(155757)
管理学院(154878)
中国(126155)
(103587)
科学(103108)
(91280)
(86889)
(84728)
研究所(77076)
业大(74500)
中心(73366)
财经(72193)
(72008)
农业(68545)
(65711)
北京(65491)
(60745)
师范(60052)
(59475)
经济学(59228)
(57035)
财经大学(53444)
基金
项目(321671)
科学(252791)
基金(233850)
研究(231417)
(206320)
国家(204585)
科学基金(174464)
社会(147326)
社会科(139712)
社会科学(139679)
(125649)
基金项目(123161)
自然(113752)
自然科(111124)
自然科学(111089)
自然科学基金(109160)
(105830)
教育(105116)
资助(96038)
编号(91759)
成果(74795)
重点(72746)
(70660)
(69518)
(69160)
创新(64551)
课题(64138)
国家社会(61202)
科研(61158)
教育部(60073)
期刊
(219447)
经济(219447)
研究(142508)
中国(96464)
学报(81299)
(80058)
科学(73733)
管理(73258)
(72199)
大学(61109)
学学(57838)
农业(54737)
教育(49914)
(42771)
金融(42771)
技术(40908)
业经(36403)
财经(36287)
经济研究(35255)
(31434)
(31319)
问题(28549)
技术经济(24504)
科技(24242)
(23989)
(23316)
现代(22061)
世界(21653)
图书(21429)
商业(21315)
共检索到718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基于201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进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双链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人口集聚程度可以促进双链协调发展,但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规制对双链协调发展存在抑制作用。最后,从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要素共享平台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的耦合协调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制造业“三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态势维稳向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2)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存在互促互进、协同升级的耦合互动关系;(3)资金链良性运转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最后,文章从减小地区间差异、保障资金链稳定运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互相衔接、推动“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树广   臧文嘉   冯倩倩   谢冉冉  
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是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支撑,但中国创新体系仍存在着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两链’”)耦合程度不高而导致资金注入不及时、资金错配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然而,目前缺乏关于多因素对“两链”耦合协调的影响分析,尤其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宏观因素以及企业内部治理情况对“两链”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分析。为促进中国“两链”耦合协调度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破解发展困境提供路径参考,基于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将内部微观因素和外部宏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测算“两链”耦合协调的整体特征,探讨内外部因素对“两链”链耦合协调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两链”耦合协调度一直属于勉强协调发展型;“两链”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加速推进“两链”耦合协调度的提升,而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的优化对“两链”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直接促进作用,其中营商环境的作用效应最大、创新环境次之、公司治理较低,且前两者主要通过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的路径影响“两链”耦合协调度,后者则主要通过提升资金链整体效能的路径影响“两链”耦合协调度。基于此,从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发展以及充分利用地区宏观环境优势等方面提出推动中国制造业“两链”深度耦合的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构建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2—2019年山东省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三链”的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2012—2018年山东省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值逐渐上升,但在2019年明显回落;总体上看,“三链”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阶段,但省内16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布并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卢雨婷   郑琳琳  
基于产业链与技术创新耦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设定耦合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效果。研究发现,多数制造业的产业链关联推动技术创新的效应为成本效应,产业链之间关联发展不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积累;同时,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链关联成效较好的是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产业链关联的技术创新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卢雨婷   郑琳琳  
基于产业链与技术创新耦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设定耦合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效果。研究发现,多数制造业的产业链关联推动技术创新的效应为成本效应,产业链之间关联发展不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积累;同时,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链关联成效较好的是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产业链关联的技术创新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建民   张慧妹  
耦合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协调视角,选取2017-2022年制造业时序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多元回归等方法,探讨产业韧性、绿色创新对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已逐渐从初级协调进入中高级协调发展阶段;产业韧性、绿色创新对制造业耦合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贸易摩擦强化产业韧性与制造业耦合发展关系;突发疫情冲击阻碍制造业耦合发展过程。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制造业耦合发展量化测度和前因研究,为制造业耦合发展及创新治理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宵旭  韩永楠  葛鹏飞  
提高自主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但如何更好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则有助于创新驱动战略在制造业中的落实。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利用耦合协调原理,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并对行业及地区层面的时间演变走势与差异性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处于轻度失调至中度失调衰退型之间,即制造业自主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弱,全要素生产率也未给予自主创新足够的推动。(2)分行业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大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分地区看,东部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大于中部和西部。(3)差异性结果显示,行业间的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差异在趋同,地区间的差异先缩小后扩大。本研究测度并分析的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结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选择性产业政策,更好实现二者关系的融合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丽君   张宗庆  
本文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28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间,中国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的趋势;(2)中国30个省(区、市)的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关系虽然彻底实现了从不适应衰退型到协调发展型的质的飞跃,但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3)样本研究期间,技术创新、市场化、政府干预、城镇化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其没有显著影响;(4)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路径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玉玺   程创业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吉军   史锐   陈俊龙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及空间杜宾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水平逐年攀升;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同时,三大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趋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玲   朱柳   吴克雄  
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两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广西市级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状态。交通可达性、经济外向度、地区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区创新能力等因素对两业协调度均有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关系,特别是经济外向度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协调度影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广西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