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46)
- 2023(22965)
- 2022(19414)
- 2021(18039)
- 2020(15078)
- 2019(34517)
- 2018(34151)
- 2017(65025)
- 2016(35186)
- 2015(39436)
- 2014(39245)
- 2013(38947)
- 2012(35983)
- 2011(32526)
- 2010(32689)
- 2009(30310)
- 2008(30206)
- 2007(26715)
- 2006(23799)
- 2005(21696)
- 学科
- 济(149305)
- 经济(149117)
- 业(113687)
- 管理(111565)
- 企(97913)
- 企业(97913)
- 方法(62580)
- 数学(51580)
- 数学方法(50944)
- 农(42925)
- 中国(42746)
- 财(42414)
- 业经(39546)
- 制(32723)
- 地方(31585)
- 农业(29222)
- 学(28911)
- 务(27767)
- 财务(27680)
- 财务管理(27630)
- 贸(27508)
- 贸易(27486)
- 易(26718)
- 企业财务(26241)
- 技术(25147)
- 理论(25029)
- 银(24877)
- 和(24832)
- 银行(24827)
- 行(23840)
- 机构
- 大学(502750)
- 学院(502732)
- 济(208581)
- 经济(204203)
- 管理(197041)
- 研究(172703)
- 理学(168611)
- 理学院(166750)
- 管理学(163981)
- 管理学院(163037)
- 中国(133892)
- 京(108376)
- 科学(103781)
- 财(98700)
- 所(86777)
- 农(83571)
- 中心(78354)
- 研究所(78297)
- 财经(77486)
- 江(76129)
- 业大(72798)
- 经(70533)
- 北京(69003)
- 范(65372)
- 农业(65108)
- 师范(64740)
- 经济学(63171)
- 院(62675)
- 州(60974)
- 财经大学(57449)
- 基金
- 项目(333093)
- 科学(263272)
- 研究(245165)
- 基金(242643)
- 家(211141)
- 国家(209323)
- 科学基金(180290)
- 社会(156549)
- 社会科(148416)
- 社会科学(148380)
- 省(128824)
- 基金项目(127238)
- 自然(115700)
- 自然科(113017)
- 自然科学(112988)
- 教育(111980)
- 自然科学基金(110995)
- 划(108146)
- 资助(99968)
- 编号(99257)
- 成果(81373)
- 重点(74464)
- 部(73971)
- 发(72892)
- 创(69979)
- 课题(68517)
- 国家社会(65034)
- 创新(65000)
- 教育部(63650)
- 科研(63158)
- 期刊
- 济(237224)
- 经济(237224)
- 研究(152636)
- 中国(103547)
- 财(78270)
- 管理(77802)
- 农(77296)
- 学报(76803)
- 科学(72419)
- 大学(59442)
- 学学(55760)
- 教育(55190)
- 农业(53102)
- 融(48739)
- 金融(48739)
- 技术(45207)
- 业经(39322)
- 财经(38881)
- 经济研究(37544)
- 经(33559)
- 问题(30719)
- 业(29827)
- 图书(26414)
- 技术经济(25548)
- 贸(24464)
- 版(23376)
- 现代(23251)
- 世界(23176)
- 科技(23173)
- 理论(22966)
共检索到767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富
文章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从1993年以来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最大,科技、电信和现代商贸业其次,金融业影响最小,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均衡、与制造业融合不深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为此应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切融合,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张鹏
利用2002—2016年我国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行业中服务内容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品内国际分工 劳动生产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韩同银 李宁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韩同银 李宁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胡国平 杨诗宇 景宏鑫
本文将从产业关联效应的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FDI中的5个子行业、我国制造业中的15个子行业2003—2011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并不强。分行业看,金融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较大,且两种效应均呈上升趋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FDI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也较强,但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的关联效应则不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双重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宁 王玉婧 韩同银
制造业的"服务化"需要打破产业界限,与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相关产业具有地理邻近性,成本的持续降低、生产要素保持较好的流动性构成了产业协同的基本条件。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机理分析框架,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的多维视角,从宏观层面的空间布局、中观层面的产业关联和微观层面的知识关联,系统梳理了两产业协同发展的机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均 施建军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认识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的比较成本难以下降,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难以提高;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魏亚男 赵晔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互动的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二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融合 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