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1)
- 2023(12670)
- 2022(10360)
- 2021(9450)
- 2020(8063)
- 2019(18111)
- 2018(17717)
- 2017(34335)
- 2016(18168)
- 2015(20534)
- 2014(20444)
- 2013(20559)
- 2012(19085)
- 2011(17146)
- 2010(17297)
- 2009(16680)
- 2008(16995)
- 2007(15331)
- 2006(13628)
- 2005(12862)
- 学科
- 济(90925)
- 经济(90793)
- 业(83369)
- 企(76172)
- 企业(76172)
- 管理(71404)
- 方法(37812)
- 业经(30359)
- 财(29430)
- 数学(28562)
- 数学方法(28413)
- 农(26929)
- 贸(24808)
- 贸易(24794)
- 易(24131)
- 中国(23456)
- 制(21482)
- 务(20712)
- 财务(20694)
- 财务管理(20670)
- 企业财务(19529)
- 技术(18993)
- 农业(18840)
- 体(16327)
- 划(15627)
- 策(15491)
- 和(15476)
- 地方(15346)
- 理论(14233)
- 体制(14190)
- 机构
- 学院(276406)
- 大学(273000)
- 济(134604)
- 经济(132626)
- 管理(111134)
- 理学(94983)
- 理学院(94131)
- 管理学(93306)
- 管理学院(92773)
- 研究(92327)
- 中国(74671)
- 财(62756)
- 京(56697)
- 财经(49426)
- 科学(48168)
- 所(44957)
- 经(44887)
- 经济学(42618)
- 江(41386)
- 中心(40667)
- 农(40157)
- 研究所(39897)
- 经济学院(38553)
- 财经大学(36426)
- 北京(36180)
- 业大(34139)
- 商学(33031)
- 院(32949)
- 商学院(32725)
- 州(31908)
- 基金
- 项目(173226)
- 科学(140039)
- 研究(132291)
- 基金(129967)
- 家(110245)
- 国家(109334)
- 科学基金(96013)
- 社会(90251)
- 社会科(85976)
- 社会科学(85962)
- 基金项目(67782)
- 省(65389)
- 教育(57900)
- 自然(57647)
- 自然科(56319)
- 自然科学(56306)
- 自然科学基金(55423)
- 划(53489)
- 资助(52881)
- 编号(50836)
- 成果(40958)
- 部(40639)
- 创(39626)
- 制(38898)
- 国家社会(38873)
- 发(38810)
- 重点(38404)
- 业(37984)
- 创新(36231)
- 教育部(35893)
- 期刊
- 济(153722)
- 经济(153722)
- 研究(88185)
- 中国(52864)
- 财(51573)
- 管理(47517)
- 农(38718)
- 科学(34910)
- 学报(32177)
- 融(27612)
- 金融(27612)
- 农业(26840)
- 大学(26661)
- 财经(25807)
- 经济研究(25586)
- 业经(25534)
- 学学(25433)
- 技术(23946)
- 经(22468)
- 贸(22322)
- 问题(21461)
- 国际(19775)
- 教育(19498)
- 世界(17708)
- 业(16837)
- 技术经济(16717)
- 现代(14318)
- 商业(14055)
- 财会(13057)
- 经济管理(12791)
共检索到426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中海 屠颜颍
文章以OECD(2021TiVA)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测度了2005—2018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的G-L指数、MIIT及其类型指数,并与总值贸易法的测度结果展开比较。采取增加值贸易法考察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具体国际地位,更为合理地刻画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时空演变以及参与国际化生产的程度和水平。研究发现:无论是行业分析还是国际比较,总值贸易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均存在扭曲和误判。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初步显现在知识密集型部门,逐步弱化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动态时空演变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渐进式变动特征。同时,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参与国际化生产层次呈现“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式阶梯上升态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潇 李袁园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对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贸易互补贡献巨大。近些年来,日本的对外贸易结构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商品贸易数据来测算日本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首先,通过计算结果判断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产品贸易类型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其次,根据日本贸易类型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分别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
关键词:
日本 对外贸易 产业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 卫平 宋毅 石大千
选取中-日制造业贸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分析衡量边际产业内贸易A、B和S指数优缺点;其次,选取2001—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平滑调整假说(SAH)在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最后,分别运用A、B、S指标及其衍生指标测度中-日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比较不同产业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日制造业贸易具有适用性,即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就业调整成本越小,且中、日制造业整体调整成本偏高,尤以纺织业等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表现突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廖翼 兰勇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这一点在制造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文章首先考察了199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通过实证检验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则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负相关。最后,文章针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 卫平 宋毅 石大千
选取中-日制造业贸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分析衡量边际产业内贸易A、B和S指数优缺点;其次,选取2001—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平滑调整假说(SAH)在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最后,分别运用A、B、S指标及其衍生指标测度中-日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比较不同产业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日制造业贸易具有适用性,即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就业调整成本越小,且中、日制造业整体调整成本偏高,尤以纺织业等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表现突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李坤望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佟家栋 刘钧霆
本文基于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分别运用A、B和S指数测度法对1992-2003年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的调整成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普通机械等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行业调整成本较大,而服装及纤维品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行业调整成本较小。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低于中国与韩国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但是中国与韩国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在1998年后是趋于下降的,而日本情况却与此相反。
关键词:
制造业 调整成本 边际产业内贸易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雪玲 邓志高
利用G-L指数、B指数、GHM法对我国1997~2006年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内部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0年来该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为0.44,贸易增长方式已逐渐变为产业内贸易,但却以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说明我国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仍然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以低质产品去交换高档产品,且多样化程度低。因此,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佟家栋 刘钧霆
本文采用SITC5分位数据,对1992-200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日贸易结构仍然呈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格局,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正逐渐上升。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细分呈现出以低质量产业内贸易为主、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日制造业低质量产业内贸易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人力资本要素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黄魏 洪蕾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通过影响消费者偏好多样性、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进而对技能溢价产生影响。然后,利用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通过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增加引致我国制造业的技能溢价扩大,通过促进行业产出规模扩大和FDI等增加引致我国制造业的技能溢价缩小;总体来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会缩小技能溢价。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技能溢价 产品差异 规模经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弋 任若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运苏 彭恒文
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经济调整成本相对较小。然而,中国的产业内贸易额并没有与其贸易总额保持同步增长,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研究显得格外必要。本文在区分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前提下,利用制造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多样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外资等与中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正相关关系,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负相关;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与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都呈正相关。
关键词:
中国 制造业 产业内贸易 决定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闫逢柱 张文兵
本文运用F-F指数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与分解,分析其结构变动,揭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扩张基础、发展内涵与竞争内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彬 孙孟
本文首先选用相关指数对中国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解和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分别对其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相同,都与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外资影响和要素禀赋呈显著正相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呈显著负相关,与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外资影响和研发费用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文章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志刚
为探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态与途径,寻求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在长期中的发展,本文从行业内贸易与净贸易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角度,对我国的制造业对外贸易形态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中各产业贸易形态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并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某些传统的进口产业成为或正在成为我国出口产业或创汇产业,某些资源性出口产业也正在或已经转变成进口产业。相应的行业内贸易发展成为我国贸易形态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