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23)
2023(17542)
2022(14777)
2021(13754)
2020(11673)
2019(26834)
2018(26364)
2017(50455)
2016(27532)
2015(30920)
2014(30668)
2013(30578)
2012(27991)
2011(25288)
2010(25114)
2009(23613)
2008(23476)
2007(20745)
2006(18404)
2005(16740)
作者
(79684)
(66244)
(65795)
(62683)
(42268)
(31518)
(29945)
(25950)
(25222)
(23744)
(22723)
(22548)
(21188)
(21034)
(20574)
(20127)
(19789)
(19495)
(18967)
(18903)
(16386)
(16357)
(15847)
(15065)
(14733)
(14722)
(14713)
(14700)
(13241)
(13053)
学科
(115632)
经济(115465)
(99219)
管理(93558)
(87856)
企业(87856)
方法(51679)
数学(41879)
数学方法(41466)
(35781)
(34917)
业经(33402)
中国(30858)
(26077)
(24598)
财务(24527)
财务管理(24494)
农业(23914)
企业财务(23237)
(21657)
(21545)
贸易(21533)
技术(21076)
(20991)
(20571)
理论(20118)
地方(19489)
(19429)
(19104)
环境(18579)
机构
大学(399104)
学院(398460)
(166636)
经济(163385)
管理(159592)
理学(137688)
理学院(136225)
管理学(134183)
研究(133735)
管理学院(133453)
中国(103329)
(85518)
科学(80602)
(78271)
(66997)
(66905)
财经(62207)
研究所(60596)
中心(59580)
业大(59055)
(58616)
(56688)
北京(54103)
农业(52606)
经济学(50338)
(49527)
师范(49069)
(47991)
(46293)
财经大学(46125)
基金
项目(265839)
科学(210816)
研究(195767)
基金(195444)
(169770)
国家(168342)
科学基金(145559)
社会(125461)
社会科(118998)
社会科学(118966)
基金项目(103365)
(102004)
自然(93858)
自然科(91670)
自然科学(91648)
自然科学基金(90079)
教育(88625)
(85502)
资助(80059)
编号(78438)
成果(63836)
(59648)
重点(59081)
(56820)
(56202)
课题(53578)
创新(52540)
国家社会(52171)
(51479)
教育部(51415)
期刊
(186499)
经济(186499)
研究(120693)
中国(76883)
(62517)
管理(62339)
(62310)
学报(61029)
科学(57796)
大学(47056)
学学(44399)
农业(43129)
教育(39945)
(35106)
金融(35106)
技术(34245)
财经(31316)
业经(30622)
经济研究(29433)
(26880)
(24446)
问题(24284)
技术经济(20960)
(19448)
现代(18952)
科技(18847)
世界(18780)
理论(18439)
(18309)
图书(17863)
共检索到593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冕  杨君甜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模效应是导致二氧化硫(SO_2)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SO_2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效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成为促进SO_2减排的主要动力来源;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微乎其微。此外,环境规制作用所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增强;但随着工程减排的增长空间日益缩小,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濒于消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冕  杨君甜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模效应是导致二氧化硫(SO_2)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SO_2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效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成为促进SO_2减排的主要动力来源;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微乎其微。此外,环境规制作用所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在"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冕  杨君甜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模效应是导致二氧化硫(SO_2)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SO_2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效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成为促进SO_2减排的主要动力来源;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微乎其微。此外,环境规制作用所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在"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国庆  钱明辉  张平淡  
论文以工业二氧化硫(SO2)代表污染物,使用完全分解模型将污染物排放强度分解为资源节约效应和环境友好效应。分解结果显示,2001-2010年中国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的38.93%来自资源节约效应,61.07%来自环境友好效应,两种效应的贡献率在逐年趋同,可以说,我国正在逐步迈进"两型社会"。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二产比重越高,因资源节约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环保投资越多,环保意识越强,因环境友好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杰  卫平  
运用LMDI方法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进行分部门分解,得出分析结果:总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与总产出的变化是引起我国S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SO2排放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差异,两部门SO2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完全一致;生产部门9种能源的能源强度变化均对减少SO2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生活部门有3种能源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引起了排放强度增加,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建议制定和实施灵活的减排政策。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郭莹莹  
依据1999年~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各省区FDI、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和贸易开放会促进SO2排放;人均收入与人均SO2排放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能源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SO2排放;技术进步会抑制SO2排放;上一期SO2排放量对当期SO2的排放量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吕晓敏  李传武  朱雨婷  
探究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减排工作中设计出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此,本文以2007年开始试点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机制为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试点的省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降低了试点省份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排放权交易机制改革,促进节能减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卓子涵  李万新  白重恩  
环境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受到县、市环保局的监管,而中国具有广泛的地区差异性,政府监管的地区差异性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1998-2005年河南、湖北两省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申报和运营状况的面板数据,比较两个相邻省份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发现河南、湖北两省火力发电企业SO2排放和其所属行政区划的政府环境监管行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对湖北火电企业的减排激励显著大于河南省企业。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环境监管制度尚未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奇  陈小鹭  李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环境公平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公平具有不同的理解,基于环境资源的特殊属性,界定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内涵。以二氧化硫为例,以省级单位为公平主体,通过构建环境基尼系数来表征我国环境公平的状况;然后利用不同评价对象经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了调整,进而评估了我国1998-2004年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不公平程度比较严重并有减缓趋势。最后,利用锡尔系数的因子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的环境强度等三个因素对于我国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经济能源强度差异对环境公平的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彬  刘佳  姚西龙  
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要素及二氧化硫排放要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2000~2011年间我国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要素对其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干中学、国外技术引进以及自主研发等因素抑制了中部六省二氧化硫的排放,而经济规模、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效应则促进了中部六省二氧化硫的排放。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干中学效应。此外,不同技术创新要素对不同省份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青  邹骥  王磊  
传统的区域二氧化硫控制优化都是基于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的,本文在分析比较了传统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优化中的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各自的优点与局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决策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更好地描述了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把时间作为模型优化的一个因子,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过程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并能分析这些时间价值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的动态过程影响。本文的模型是更加符合现实的情况,它对于区域二氧化硫控制的中长期决策优化显得更为有效和准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士国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定量研究了征收硫税对中国二氧化硫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硫税税率和减排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种非线性特征在单一种类的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而且,征收硫税既能达到二氧化硫减排的目的,又对实际GDP没有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征收硫税导致二氧化硫排放结构、能源消费数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含硫量低的能源对含硫量高的能源的替代。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智敏  向念  
论文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地级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进行了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2006年以来,汉江生态经济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呈现空间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受到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禀赋结构、经济开放度的显著影响,政府干预、金融发展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影响不显著;本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会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忽略空间相关性会导致相关因素回归系数发生偏差。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爱军  
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区域特性,用能源技术模型和区域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能反映我国区域差别的区域间能源模型。在静态分析中,本文假设从价税的形式对社会各部门的二氧化硫排放以不同税率征收硫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分区域分部门的经济波及影响和分区域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在动态分析中,本文假设从社会各部门征收的硫税在燃煤发电部门引进脱硫技术,本文给出了目前在我国燃煤发电部门已经得到利用的5种脱硫技术,分别计算了这5种脱硫技术20年间的技术普及率、环境影响、经济效果。最后,本文为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