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39)
- 2023(20189)
- 2022(17116)
- 2021(15985)
- 2020(13381)
- 2019(30846)
- 2018(30380)
- 2017(57556)
- 2016(31132)
- 2015(35083)
- 2014(34756)
- 2013(34423)
- 2012(31487)
- 2011(28398)
- 2010(28082)
- 2009(26090)
- 2008(25861)
- 2007(22506)
- 2006(19822)
- 2005(17919)
- 学科
- 济(130234)
- 经济(130057)
- 业(106156)
- 管理(103569)
- 企(93325)
- 企业(93325)
- 方法(59082)
- 数学(48903)
- 数学方法(48284)
- 财(39323)
- 农(37910)
- 业经(35503)
- 中国(35191)
- 制(28025)
- 务(26482)
- 财务(26403)
- 财务管理(26360)
- 农业(25765)
- 企业财务(25019)
- 学(24794)
- 贸(24304)
- 贸易(24292)
- 易(23639)
- 和(22971)
- 地方(22440)
- 技术(22398)
- 理论(21981)
- 环境(21433)
- 划(21027)
- 体(20299)
- 机构
- 大学(443626)
- 学院(442666)
- 济(184968)
- 经济(181366)
- 管理(177865)
- 理学(153522)
- 理学院(151856)
- 管理学(149303)
- 研究(148510)
- 管理学院(148489)
- 中国(115595)
- 京(94647)
- 科学(89027)
- 财(86969)
- 所(73499)
- 农(71223)
- 财经(69004)
- 中心(67697)
- 研究所(66558)
- 江(64298)
- 业大(64057)
- 经(62963)
- 北京(59892)
- 经济学(55851)
- 农业(55596)
- 范(55581)
- 师范(55089)
- 院(54224)
- 州(51406)
- 财经大学(51275)
- 基金
- 项目(298937)
- 科学(237251)
- 基金(220206)
- 研究(219368)
- 家(191358)
- 国家(189785)
- 科学基金(164441)
- 社会(140663)
- 社会科(133400)
- 社会科学(133367)
- 基金项目(116055)
- 省(114052)
- 自然(106472)
- 自然科(104054)
- 自然科学(104029)
- 自然科学基金(102192)
- 教育(99794)
- 划(96198)
- 资助(90589)
- 编号(88183)
- 成果(71021)
- 部(66721)
- 重点(66578)
- 创(63313)
- 发(62996)
- 课题(59825)
- 创新(58731)
- 国家社会(58697)
- 教育部(57636)
- 科研(57108)
- 期刊
- 济(203687)
- 经济(203687)
- 研究(132473)
- 中国(85217)
- 财(69703)
- 管理(69284)
- 学报(66700)
- 农(65134)
- 科学(63858)
- 大学(52007)
- 学学(48944)
- 农业(44988)
- 教育(44157)
- 技术(39426)
- 融(39282)
- 金融(39282)
- 财经(34382)
- 业经(33454)
- 经济研究(32464)
- 经(29555)
- 问题(26249)
- 业(25741)
- 技术经济(22781)
- 贸(21736)
- 理论(20947)
- 图书(20850)
- 世界(20787)
- 现代(20573)
- 科技(20391)
- 版(20372)
共检索到660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年
本文选取1980-2011年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和碳密度进行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的发展并非一定会导致碳密度增加,同时碳密度增加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也没有显著的帮助,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碳密度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国年
选取1983~2011年数据对我国FDI和碳密度进行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FDI不是碳密度的格兰杰原因,因此FDI不必然导致碳密度增加;碳密度也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通过"高碳"政策来吸引外资是不可取的。文章根据现实情况对结论进行了解释,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FDI 碳密度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腾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4万亿元巨额投资计划出台,碳密度的反弹也随之见诸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1980~2009年投资率和碳密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投资率和碳密度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投资率是碳密度的格兰杰原因。最后从我国的投资现状出发,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
碳密度 投资率 格兰杰因果检验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年
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低碳"的属性,服务业的规模增加对降低碳密度应有较大贡献,但我国服务业整体碳排放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落后。研究选取1980-2011年数据,对我国服务业和碳密度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结论发现,服务业不是碳密度的格兰杰原因,碳密度也不是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没有确定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依据现实提出了必须提升我国整体服务业的碳减排技术水平,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与技术支持,改善服务业和低碳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低碳经济。
关键词:
服务业 碳密度 低碳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国年
选取政府支出额作为刻画政府行为的指标,运用我国1980~2011年度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出与我国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刺激我国碳排放的增加;而碳排放的变化对于政府支出变化的影响不大。实证分析支持以下结论:约束和降低政府财政支出对于降低我国碳排放是有利的。据此,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行为 政府支出 碳排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张旭 程莉
在近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工资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策制定者们担心涨工资可能会导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使大量的FDI转向其他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本文运用1980-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工资增长会正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当前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有利于而不是降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显著,长期则保持在均衡的水平。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我们认为,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国内消费需求,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并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
关键词:
工资增长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成龙 郑军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除了发挥一般董事的作用外,其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独立董事可以影响到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选择、薪金政策、战略目标选择、股利政策和资本结构决策等。中国上市公司已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目前制约我国独立董事履行其职责的因素主要有无法可依、激励机制欠缺和独立董事人才较少。因此,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法规、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和提高独立董事专业化运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独立董事制度 公司绩效 治理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秀莲 侯雨欣
为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下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梳理评估双方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和差异,比较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采用服务化水平指数,基于亚洲开发银行2008—2020年的数据,从不同研发密度分析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指出在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4种技术类型的制造业中,中国的投入和产出服务化水平均远超东盟整体,且双方差距在增大,但从国别来看具有较明显的异质性:投入服务化水平方面,低技术制造业上中国与泰国等水平相当,中低技术制造业上新加坡等国赶超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泰国表现最为突出;产出服务化水平方面,中国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在中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上低于不少东盟国家。基于上述分析,针对中国4种技术类型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强调要学习东盟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伟娜 徐勇
采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技术效率也呈倒U型,科技投资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政府应针对各区域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及特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环境技术效率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邵慰
本文选取2003—2011年人均产值、有效专利数等11个指标,应用SPSS 17.0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模块,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的竞争力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7个子行业的竞争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并且,2009年的高强度政策扶持效果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并未因此而得到显著地提升。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竞争力 综合测度 因子分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凯南 苗滋坤 乔元波
本文尝试从微观视角考察企业所处区域内的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校名单,以每家企业所处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密度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高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在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地区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影响。同时,本文从研发合作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
关键词:
高校密度 企业创新 中介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宗胜 赵源
本文通过引入智能化资本重构任务模型,刻画不同技术密度部门中工业智能化升级对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机理,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智能化升级对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就业的净影响效应,同时结合企业面板数据验证了智能化就业效应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都能够显著促进就业增加,且高技术密度部门的就业增加效应要明显高于低技术密度部门;在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能够激发其利用技术扩散,而在高技术密度部门则倾向于通过生产规模扩张渠道,促进部门内部不同规模的就业增加;智能化升级的正向就业效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最为突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是近年来学界与社会争论的焦点。本文以投入要素的流量概念为切入点,应用LP方法估算了内销企业与出口企业、4类不同出口密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结论否认了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证实出口企业的TFP高于内销企业。同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来源于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两种不同机制,其中出口学习效应约占生产率优势34%~35%的贡献份额。鉴于出口密度可以衡量不同类别出口企业的行为选择,本文按照出口密度大小分成4组出口企业,发现第一组出口企业TFP(出口密度为0~25%)远高于内销企业和其余3组出口企业,且学习效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第四组出口企业TFP(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景新 王云峰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框架下,本文以大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单元,用2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1980~2011年我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1980~2011年,随着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的变动趋势都呈倒U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我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走势可以分为3个阶段,市场一体化水平已经开始从中级向高级水平推进,地区专业化水平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我国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于美国,但是不低于欧盟国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1年的经验数据
劳动力供需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A股制造业企业2010—2014年数据
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1984-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
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
汇率倒逼机制与出口学习效应——基于2001~2011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中国能源商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80~2012年数据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
制度质量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1997~2009年制造业数据的分析
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过程分析——基于Ti VA数据库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