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9)
- 2023(12171)
- 2022(10030)
- 2021(9645)
- 2020(7808)
- 2019(17902)
- 2018(17615)
- 2017(31222)
- 2016(17030)
- 2015(19135)
- 2014(18696)
- 2013(18052)
- 2012(16721)
- 2011(15232)
- 2010(15396)
- 2009(14353)
- 2008(14122)
- 2007(12123)
- 2006(10671)
- 2005(10006)
- 学科
- 济(70800)
- 经济(70700)
- 管理(49820)
- 业(42628)
- 企(35532)
- 企业(35532)
- 方法(31853)
- 数学(28693)
- 数学方法(28256)
- 中国(23043)
- 财(18152)
- 制(17395)
- 农(17361)
- 业经(15051)
- 贸(14809)
- 贸易(14796)
- 易(14529)
- 学(12716)
- 银(12387)
- 银行(12380)
- 体(12077)
- 行(11952)
- 融(11870)
- 金融(11868)
- 理论(11450)
- 环境(11031)
- 农业(10911)
- 务(10163)
- 财务(10129)
- 财务管理(10105)
- 机构
- 大学(241149)
- 学院(237483)
- 济(104872)
- 经济(102971)
- 管理(87836)
- 研究(85664)
- 理学(75266)
- 理学院(74394)
- 管理学(72973)
- 管理学院(72511)
- 中国(66884)
- 京(51376)
- 财(49661)
- 科学(47745)
- 所(41617)
- 财经(38832)
- 中心(38183)
- 研究所(37540)
- 经(35584)
- 江(34296)
- 经济学(34114)
- 北京(33285)
- 农(33220)
- 范(31575)
- 院(31454)
- 师范(31283)
- 业大(30538)
- 经济学院(30525)
- 财经大学(29117)
- 州(27022)
- 基金
- 项目(158086)
- 科学(126129)
- 研究(118862)
- 基金(117125)
- 家(102013)
- 国家(101241)
- 科学基金(86762)
- 社会(78150)
- 社会科(74182)
- 社会科学(74169)
- 基金项目(59756)
- 省(58164)
- 教育(56681)
- 自然(53281)
- 自然科(52095)
- 自然科学(52084)
- 自然科学基金(51154)
- 划(50128)
- 资助(48413)
- 编号(46766)
- 成果(39467)
- 部(37012)
- 重点(36498)
- 制(34070)
- 国家社会(34052)
- 课题(33800)
- 发(33456)
- 创(33172)
- 教育部(32647)
- 中国(31369)
共检索到367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洪 张旭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一体化。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制度型开放:以申请加入CPTPP、DEPA为契机,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强化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功能,加快实行全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贸易规则纳入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制度体系。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时代背景 历史逻辑 实践基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忠远 孙兴杰
在全球化分裂背景下,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过渡至制度型开放的必要性显著提升。“制度学习”与“制度创新”是制度型开放下的两种基本行为选择,并将形成“制度相容”和“制度互斥”两种不同的结果。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目标,不仅要在短期内抑制全球化分裂带来的风险,中期内为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更要在长期内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和提升制度质量来支撑中国经济崛起的可持续性。中国制度型开放面临着全球化分裂、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应坚持以制度质量提升为导向、制度学习和制度创新并重、通过深化对内改革促进对外开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蓓文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横向的国际比较、理论内涵的新变化、“双循环”下的典型特征、自贸试验区探索的创新实践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协同发展六个方面,剖析中国从历史到现状、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问题与全球经济治理相互关系的逻辑演进,提出中国以制度型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的六大逻辑: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历史逻辑,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到开放政策实践的比较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内涵变化的理论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典型特征的现实逻辑,自贸试验区探索与制度型开放创新实践的中国逻辑,“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协同发展的全球逻辑。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全球经济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小平 熊高鹏
财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三大时代背景转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逻辑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重视财政的国家属性,坚持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现代国家基本要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重塑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将政党—国家的历史使命、符合国情的法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融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中,实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现代财政制度 政府间财政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创新的逻辑基点与实践基础在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以战略思维为理论支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实践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以法治建设为主要依托、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辟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雄胜 孙东木
会计监督是新中国会计具有世界贡献价值的创新举措。“维护经济秩序”“讲求经济效益”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会计监督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就本质而言,中国会计监督职能的产生,与中国公有经济制度、国家统一调控经济的基本要求紧密相关。在公有经济制度下,正确解决公私问题并有效遏制以公谋私、化公为私、低效浪费、公平分配等问题,是保证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中国式现代化全新意境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会计监督面临着如何切实发挥积极作用的全新而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并借助于严格而精准的会计工作,把相关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未来中国经济活动主体的自觉行为,是目前中国会计监督研究必须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会计监督 会计发展 会计历史 财务监督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惠民 王名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行政主导型的制度逻辑中经历了起始和稳定阶段、推动和发展阶段、均衡和专业化阶段、断裂和变迁阶段。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发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但关键节点的出现推进了制度的变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需要进行从行政管控到价值中立的逻辑重构,保持在"管"和"办"中的独立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仇叶
基于乡村工业化历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上出现显著分化,引发了土地制度实践的东西区域差异。总体而言,中西部的土地制度实践主要涉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而东部地区则在国家与集体间重新配置土地开发权。两者均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而非原因,如果简单将东部的制度实践照搬到中西部地区可能导致土地制度改革陷入困境。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二元地权结构有较强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应当持续发挥公有制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以应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经济社会问题。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建设用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颖
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扎根于我国肥沃的历史土壤,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汲取了"能上能下"的管理理念,还延续了"退而致仕"的退出机制。在实践层面,该制度基于"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而设计,以"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为具体工作指导方针,尤其注重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来提升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实现了从"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到"党委负主体责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并不断释放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的一项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
选贤任能 党管人才 主体责任 民主监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怀国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是"郡县-编户齐民"治理模式在"非常态"下的补充性或替代性选择,并随着"非常态"向"常态"的转换而面临转轨压力。通过对"郡县-编户齐民"主流治理模式及其微观基础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本文对传统版"国营农场"及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屯田"的制度背景、微观基础和转轨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发现包括:"国营农场"以及作为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古代屯田,往往在经济效率之外有着更宽泛的目标,但经济效率本身却决定了其可持续性,而屯田的经济效率通常低于编户齐民模式,故有着内在的转轨压力;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相对丰富的过渡形态,但不论初始形态和过渡形态如何,在满足"编户齐民"生活生产条件并具备...
关键词:
国营农场 国家治理 编户齐民 屯田 转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苗庆红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同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双重转型。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构成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制度环境。笔者将财政制度变迁置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制度环境下进行研究,沿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路径,分析财政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内容、绩效和问题,揭示财政制度变迁和中国经济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总结财政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并根据变迁逻辑对未来财政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指出下一步财政制度改革要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以及价值层面去构建一个由规范财政收入一翼的现代税收制度、规范财政支出一翼的现代预算制度以及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间财政关...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财政制度变迁 资源配置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