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4)
- 2023(8798)
- 2022(7436)
- 2021(7347)
- 2020(5820)
- 2019(13791)
- 2018(13422)
- 2017(26025)
- 2016(13778)
- 2015(15891)
- 2014(15471)
- 2013(15583)
- 2012(14449)
- 2011(12858)
- 2010(12441)
- 2009(11461)
- 2008(11177)
- 2007(9450)
- 2006(8476)
- 2005(7818)
- 学科
- 济(59726)
- 经济(59647)
- 管理(36223)
- 业(35302)
- 企(24842)
- 企业(24842)
- 方法(24537)
- 数学(22210)
- 数学方法(22010)
- 中国(20501)
- 农(19888)
- 财(17371)
- 贸(14181)
- 贸易(14173)
- 易(13879)
- 农业(13680)
- 制(11999)
- 业经(11831)
- 地方(11254)
- 收入(10095)
- 银(9807)
- 银行(9802)
- 行(9411)
- 学(9113)
- 融(9043)
- 金融(9041)
- 环境(8654)
- 体(8367)
- 务(8021)
- 财务(8001)
- 机构
- 大学(191846)
- 学院(190006)
- 济(90953)
- 经济(89515)
- 管理(71541)
- 研究(68715)
- 理学(61295)
- 理学院(60565)
- 管理学(59818)
- 管理学院(59449)
- 中国(56461)
- 财(41770)
- 京(41210)
- 科学(37313)
- 财经(33265)
- 所(33137)
- 中心(31763)
- 经(30543)
- 经济学(30347)
- 研究所(29754)
- 经济学院(27408)
- 北京(26730)
- 江(26391)
- 农(26382)
- 范(26060)
- 师范(25937)
- 财经大学(24859)
- 院(24752)
- 业大(23161)
- 师范大学(21429)
- 基金
- 项目(124889)
- 科学(100608)
- 研究(95923)
- 基金(94414)
- 家(81230)
- 国家(80580)
- 科学基金(69571)
- 社会(64951)
- 社会科(61625)
- 社会科学(61612)
- 基金项目(49594)
- 省(44137)
- 教育(43126)
- 自然(41747)
- 自然科(40807)
- 自然科学(40799)
- 自然科学基金(40100)
- 划(38397)
- 资助(38298)
- 编号(37499)
- 成果(31081)
- 部(29926)
- 国家社会(28554)
- 重点(27882)
- 发(27381)
- 中国(26611)
- 教育部(26552)
- 创(25692)
- 课题(25615)
- 人文(25470)
共检索到292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车伟 张士斌
文章收集并使用1978年以来有关数据,具体研究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变动状况。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文章对中国劳动报酬数据进行了调整,结果发现,与调整前劳动报酬占GDP份额出现显著下降不同,调整后劳动报酬份额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仅仅在最近几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不是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下降,而是这一比例水平长期过低,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似乎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稳定状态。作者认为,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低是一种不利于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士斌 郭晓峰
1978—2007年的有关数据表明:贵州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8年开始明显趋于下降,且比西南邻省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这既与英美等国劳动报酬比重相对稳定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不一致,也与日韩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相悖。贵州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已成为贵州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瓶颈。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深层次调整和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瑞龙 张泽华
依据刘易斯"拐点"中对于保留收益的描述构建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了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实证研究不仅提出了用以解决资本存量问题的二阶加权差分计量方法,还加入了用于衡量劳动力保留收益水平和差距的新变量。稳健的回归结果表明劳均资本、生活成本对劳动报酬份额存在正向影响,而劳动力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数量对该份额存在负向影响,符合模型预期。与此同时,福利分析指出,对于初次分配是否有利于劳动者不能仅以劳动报酬份额为标准,否则会产生误判。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本文通过生产函数和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在非农就业增长、投资和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获得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报酬,使得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而资本所得份额上升,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促进了投资,投资的增加保证了非农就业的持续增长。我们通常把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高投资率视为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之一并给予特殊关注,但是,本文所揭示的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特征,也表明高投资率和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它们是非农就业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保证非农就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原因。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虽然恶化了居...
关键词:
就业增长 投资 初次分配 劳动报酬占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关键词:
劳动报酬份额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叶正茂
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劳动所得比重取决于其边际产出和投入数量,这不仅是生产达到最优经济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评价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看,我国实际的劳动报酬占比低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虽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但是由于较低的利率扩大了资本的使用规模,这使得资本深化对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此外,劳资力量对比、经济波动对劳动报酬具有显著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实际劳动报酬占比偏离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淑清
初次分配的公平环境尚未建立,劳动报酬低,尤其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较低,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劳动者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难以拉动内需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面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正确处理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的关系,逐步降低税负,落实收入倍增计划,制定合理的工资涨幅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快速提高劳动报酬,是改变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山西省 劳动报酬 初次分配 居民收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吕光明 李莹
只有厘清核算口径及相关的数据修订情况,才能测算出劳动报酬占比的真实数值,进而找准其变动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依据资金流量表的最新修订资料,充分考虑劳动报酬指标核算口径的两次重大调整及与SNA推荐口径和真实意义口径的差异,重新测算了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然后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从正规与非正规部门结构视角分析了中国劳动报酬变动的根本原因及相应的政策着眼点。
关键词:
劳动报酬占比 核算口径 测算 部门结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由于存在统计口径问题,有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经常被误读。国际上一般使用雇员劳动报酬衡量劳动报酬份额,而我国使用的统计口径除了雇员劳动报酬外还包括自雇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同口径之间的比较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本文按照国际上通常使用的统计口径估算了我国雇员劳动报酬份额及其变动状况,并把这一变动与就业格局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观察发现,2003年以来我国雇员劳动报酬份额在雇员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导致工薪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收入分配格局向资本倾斜,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程度不足;与此同时,工薪劳动者内部工资水平也出现分化,越是低收入的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越慢,而高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章上峰 许冰
统计资料的限制和统计口径的变化使得劳动报酬比重测算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资金流量表和投入产出表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优缺点,并提出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新思路,从而为测度劳动报酬比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国民核算资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算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可行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系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金华 李忠华 白子芳
本文在勾画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下降主要缘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时更多地向企业倾斜,而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企业因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忽视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因自身素质差而降低了与企业谈判的能力。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力: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向劳动者适当倾斜;企业要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劳动者要借助于国家的帮助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与企业谈判的能力。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报酬 演变轨迹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永明 张亚楠
快速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改变全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冲击着要素报酬分配的公平性。文章基于WIOD数据库分析了数字化投入对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化总投入显著降低了出口中的国内劳动报酬份额,且劳动技能需求结构的变动及数字化投入所引致的工资率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国内劳动报酬份额降低的主要机制;(2)区分投入来源后发现,国内来源的数字化投入对出口中的国内劳动报酬份额具有积极影响,而国外来源的数字化投入则带来消极影响;(3)技术性贸易措施(TBT措施)冲击了数字技术的引进,弱化了数字化总投入和国外来源的数字化投入对出口中的国内劳动报酬份额的负向影响,而国内来源的数字化投入对出口中的国内劳动报酬份额的正向影响则因TBT措施而得到强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杰
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系统中劳动报酬的形成机理和产生效率,对于中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重点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开放背景下1987—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最终需求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化对我国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最终需求结构、以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对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2%、38%、2%和33%。进一步研究发现,1997年之后,国内消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帅光
理解契约执行效率改善对工资增长和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并存的影响机制,对于改善收入分配、提振内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发现契约执行效率通过影响要素价格而提升劳动边际产出,从而提高工资水平,契约执行效率提升还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此外,本文还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7—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契约执行效率对工资和劳动报酬份额影响的经验证据,并得到与理论模型一致的实证结果。
关键词:
契约执行效率 工资 劳动报酬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