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1)
2023(8649)
2022(7233)
2021(6919)
2020(5677)
2019(12958)
2018(12505)
2017(22832)
2016(11910)
2015(13135)
2014(12241)
2013(12184)
2012(11388)
2011(10493)
2010(10249)
2009(9536)
2008(9211)
2007(7925)
2006(6924)
2005(6139)
作者
(31675)
(26829)
(26492)
(25063)
(16951)
(12715)
(11781)
(10316)
(10104)
(9258)
(9240)
(8893)
(8491)
(8451)
(8261)
(8226)
(7917)
(7644)
(7563)
(7233)
(6533)
(6320)
(6206)
(6040)
(5976)
(5943)
(5743)
(5628)
(5428)
(5221)
学科
(54536)
经济(54493)
(36371)
管理(35771)
(29689)
企业(29689)
方法(22920)
数学(20485)
数学方法(20358)
中国(18696)
技术(15684)
(13670)
(12168)
贸易(12156)
技术管理(12029)
(11889)
地方(11611)
业经(11487)
(11009)
(9580)
农业(9440)
(8929)
银行(8920)
(8808)
金融(8807)
(8718)
(8289)
环境(8041)
(7649)
(7294)
机构
大学(168171)
学院(165971)
(82436)
经济(81369)
管理(65996)
研究(62054)
理学(57506)
理学院(56859)
管理学(56219)
管理学院(55891)
中国(48315)
(35502)
科学(34122)
(33881)
(29819)
财经(27640)
经济学(27397)
研究所(27361)
中心(27328)
(25512)
经济学院(24731)
(22881)
北京(22782)
(22415)
(22309)
(21031)
师范(20884)
财经大学(20855)
业大(20807)
科学院(19158)
基金
项目(116448)
科学(95304)
基金(89014)
研究(86506)
(78053)
国家(77513)
科学基金(67280)
社会(60632)
社会科(57820)
社会科学(57810)
基金项目(46773)
(42348)
自然(40843)
自然科(40036)
自然科学(40029)
自然科学基金(39389)
教育(38924)
(36431)
资助(34983)
编号(31175)
(30752)
创新(27847)
(27587)
国家社会(27423)
重点(26560)
(26257)
成果(24813)
中国(24677)
教育部(24342)
人文(23185)
期刊
(84720)
经济(84720)
研究(53826)
中国(35170)
管理(27109)
科学(24133)
(23985)
学报(21825)
(20534)
大学(17398)
教育(16790)
学学(16280)
经济研究(15650)
(15558)
金融(15558)
农业(14554)
财经(14090)
技术(13788)
(12414)
业经(11750)
(11379)
问题(11154)
世界(10598)
国际(10155)
科技(10132)
(9833)
技术经济(9817)
(8645)
统计(8241)
(7566)
共检索到249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娟   王华   秦放鸣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文章界定了创新驱动的内涵,明确其内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认知基础、主体投入、成果产出和环境支撑四大维度。基于四大维度构建创新驱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创新驱动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创新驱动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虽然中国整体创新驱动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2)各省份间的创新驱动水平差距较大,甚至部分省份的创新驱动水平在某些年份出现倒退的情况;(3)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还不完善,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和转移机制不畅,造成了不同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与Markov链方法,分析中国产业链创新的整体状况、地区差距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表现出稳步提高趋势;中国产业链创新四大子系统呈现“高度耦合、良性协调”特征。分地区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地区差距,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远超其他地区,西南、西部与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较低;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呈现极化现象显著趋势,华北、西南地区表现出极化现象逐步弱化的趋势;除华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表现出缩小趋势之外,其他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晓青   胡宗义  
文章构建了环境多元共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二阶段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测度2008—2021年我国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多元共治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环境多元共治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多元共治水平整体较低,呈现一种非线性的“N”型增长轨迹,并形成了“东部与西部率先引领、东北紧随其后、中部奋力追赶”的格局;环境多元共治水平的总体差异表现出波动下降的特征,其中,超变密度为推动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环境多元共治水平的绝对差异呈逐渐缩小的动态演进趋势,但区域内部存在显著的分化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广斌  赵川  李祎  
遵循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阶段和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并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为三大地区,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索三大地区创新效率的差异,采用Kernel核密度考察创新效率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上升阶段,研发效率与转化效率明显不协调;(2)创新效率的总体差异呈持续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异远高于其他地区,东部与西部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地区间差异是引起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3)创新效率核密度存在右移趋势,波峰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右拖尾现象明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向阳  汪洁  刘备  
高质量的流通体系能更大范围联接生产和消费,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在“十四五”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评价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熵权法测算213个城市2011—2019年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空间莫兰指数检验法、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存在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华东、华北、华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华中、西南、东北地区虽然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长态势明显;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差异逐渐扩大,地区间交叉重叠问题是造成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呈现空间聚集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应通过促进流通业提质增效,摒弃粗放发展方式;聚焦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问题,推动流通业协调发展;注重焦点城市溢出资源的承接与利用,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业数字化建设,促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航  茶洪旺  
基于"创新驱动认知基础、创新驱动主体要素投入、创新驱动主体成果产出、创新驱动扩散效应、创新驱动溢出效应"五大维度构建中国创新驱动价值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驱动指数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在创新驱动价值链的五大维度共同推动下,创新驱动指数持续上升,创新驱动能力稳步增强;创新驱动价值链经历了从"认知基础保障"和"要素投入"协同拉动阶段向"成果产出推动阶段"的推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并具有主导创新贡献度的主体经历了从研究与开发机构向高等学校,进而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让渡;此外,各省份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且持续的地区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大地区间差距,给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带来巨大挑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雄  高志刚  克甝  
文章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创新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Markov链以及空间Markov链考察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主要呈现单极化形态,而三大地区则由多极分化演变为单极化。(4)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状态较为稳定,低水平城市向邻接高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处于高水平城市的数字创新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Markov链分析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揭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0年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年均3.72%的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各地级市表现出由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转移的动态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正向空间聚集为特征的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既存在向更高等级转移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向下转移风险,且邻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空间溢出效应越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是组内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钰芬  陈锦颖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正确认识创新要素配置现状,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将Brandt传统要素错配测算模型拓展至创新领域,规避创新价格水平获取难题,兼顾创新经济价值与成果共享特性,放宽不变产出弹性假定,构建创新要素错配测算新框架。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地区间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及效率损失,结果表明:地区间创新要素错配明显缓解,现阶段创新人力错配为主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差异显著但逐步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异质性尤为明显;大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区创新要素配置过度,创新效率偏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空间巨大。本研究有助于客观掌握创新要素配置状况,为推进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博文  张友国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新:将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度创新纳入统一的绿色创新指数测度框架,首次测度了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对中国绿色创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价值:科学界定绿色创新内涵并编制相关指数,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构成来源及空间分化特征,为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缩小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作为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共同测度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并进一步从区域内视角出发分析各省份变化态势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四大区域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之势;四大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相对位次差异显著,且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因此,应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健全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方式,加速推进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均衡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素素  卢哲凡  卢现祥  
基于创新经费集聚、创新人力集聚、创新机构集聚和创新成果集聚四大维度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9年中国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方差分解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揭示中国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及来源,并运用QAP方法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虽低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创新人力集聚、创新机构集聚和创新成果集聚持续向好,而创新经费集聚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内部差异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长江流域内部差异大于黄河流域;创新成果集聚差异是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创新经费集聚差异对创新要素集聚差异作用强度从东向西依次增强,而创新成果集聚差异作用强度依次减弱,创新人力集聚差异和创新机构集聚差异在中部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大,创新经费集聚差异对长江流域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作用强度大于黄河流域,创新人力集聚差异、创新机构集聚差异和创新成果集聚差异的作用强度则相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作为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共同测度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并进一步从区域内视角出发分析各省份变化态势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四大区域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之势;四大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相对位次差异显著,且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因此,应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健全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方式,加速推进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均衡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