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6)
- 2023(15007)
- 2022(12821)
- 2021(12242)
- 2020(10174)
- 2019(23300)
- 2018(22937)
- 2017(43552)
- 2016(23452)
- 2015(26486)
- 2014(25654)
- 2013(25323)
- 2012(23281)
- 2011(21129)
- 2010(20909)
- 2009(19046)
- 2008(18378)
- 2007(15740)
- 2006(13626)
- 2005(11944)
- 学科
- 济(96723)
- 经济(96631)
- 管理(68452)
- 业(64977)
- 企(54642)
- 企业(54642)
- 方法(43153)
- 数学(37405)
- 数学方法(37021)
- 中国(28288)
- 农(24049)
- 财(21497)
- 业经(21251)
- 地方(21041)
- 技术(20087)
- 学(19475)
- 贸(18652)
- 贸易(18639)
- 易(18138)
- 制(16409)
- 农业(16260)
- 理论(15507)
- 和(15338)
- 环境(15148)
- 银(14573)
- 银行(14534)
- 融(13951)
- 行(13949)
- 金融(13949)
- 划(13816)
- 机构
- 大学(328248)
- 学院(325405)
- 济(136225)
- 经济(133610)
- 管理(132117)
- 理学(115254)
- 理学院(113959)
- 研究(112289)
- 管理学(112214)
- 管理学院(111626)
- 中国(83864)
- 京(70387)
- 科学(68474)
- 财(58357)
- 所(55123)
- 研究所(50708)
- 中心(49844)
- 财经(47662)
- 农(47599)
- 业大(46134)
- 江(45003)
- 北京(44823)
- 范(43792)
- 经(43633)
- 师范(43435)
- 经济学(41427)
- 院(41093)
- 经济学院(37403)
- 农业(37222)
- 州(36708)
- 基金
- 项目(229336)
- 科学(182590)
- 研究(169845)
- 基金(168300)
- 家(146562)
- 国家(145387)
- 科学基金(125620)
- 社会(109227)
- 社会科(103609)
- 社会科学(103585)
- 基金项目(89526)
- 省(87829)
- 自然(80396)
- 自然科(78597)
- 自然科学(78580)
- 教育(77499)
- 自然科学基金(77197)
- 划(74380)
- 资助(68162)
- 编号(67829)
- 成果(54578)
- 部(51397)
- 重点(51397)
- 创(51308)
- 发(49511)
- 创新(47262)
- 课题(46988)
- 国家社会(45665)
- 教育部(44404)
- 科研(43252)
- 期刊
- 济(142985)
- 经济(142985)
- 研究(97325)
- 中国(62203)
- 管理(49077)
- 学报(48579)
- 科学(47411)
- 农(42400)
- 财(41625)
- 教育(38538)
- 大学(37063)
- 学学(34600)
- 农业(30380)
- 技术(28210)
- 融(25862)
- 金融(25862)
- 经济研究(24045)
- 财经(22764)
- 业经(22330)
- 经(19563)
- 问题(18366)
- 科技(17495)
- 图书(17163)
- 业(17015)
- 技术经济(16535)
- 理论(15282)
- 贸(15244)
- 资源(14764)
- 世界(14269)
- 现代(14236)
共检索到469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资本和创新劳动的投入对推动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区域差异 β收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区域差异 β收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山河
文章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2000年和2005年各省发表文章的数量,利用创新区位商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省际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强的核心区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天津,虽然各省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处于缩小的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区位商 区域差异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鹏 刘思明 建兰宁
在扩展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制度环境、要素条件、需求环境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考察了体现创新环境的11个分项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创新环境的多数指标都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弹性基本都小于知识存量和研发人员投入。然而,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除了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支持和人力资本外,体现创新环境的其他变量都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私有化程度、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的作用还明显大于研发投入,但是创新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起到支撑作用。创新环境建设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创新能力巨大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地区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元庆 刘烁 齐平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助力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是中共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议题。采用Super-SBM两阶段DEA模型、Dagumn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基于价值链视角对我国高技术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高技术数字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离最优状态还存在差距,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区域间和区域内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两阶段差异来源呈现出不同特征,并以2016年为界出现较大变化;2016年以后,中部地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σ收敛特征,全国层面具有显著的空间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东部地区的空间绝对收敛特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有助于从价值链视角全面客观了解我国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现状,从而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避免区域数字“鸿沟”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朝峰 赵志耘 许治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不同区域质心间的直线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矩阵对我国31个省市2001—2012年间实际人均GDP的收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空间效应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绝对收敛;(2)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趋势比以前明显;(3)在考虑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后,我国区域间经济的收敛的速度将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经济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凤朝 沈能
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区域专利增长率在1985-2003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以发明专利表征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地区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异特征;最后指出,中西部地区应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趋同 横截面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作为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共同测度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并进一步从区域内视角出发分析各省份变化态势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四大区域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之势;四大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相对位次差异显著,且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因此,应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健全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方式,加速推进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均衡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作为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共同测度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并进一步从区域内视角出发分析各省份变化态势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四大区域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之势;四大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相对位次差异显著,且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因此,应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健全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方式,加速推进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均衡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岩威 谢雁翔 楼贤骏
将环境污染、创新失败因素列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SBM—DEA模型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测算,进而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影响收敛的显著性因素各不相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敬娟 王姣娥 程珂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等三个方面,探讨2003—2013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滞后、误差、杜宾),分析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空间集聚态势略有降低;空间上,区域创新能力呈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山东和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地位有所提升,而辽宁省地位明显降低;省域及邻近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晓敏 王林杉
研究目标:测度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揭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采用空间计量技术对网络消费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网络消费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居民网络消费的差异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居民网络消费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网络消费存在σ收敛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研究创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揭示其收敛特征。研究价值:对缩小网络消费的地区差异、促进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消费 基尼系数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魁 陈丽珍
本文以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构建了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方法对原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筛选,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以江苏省为例计算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江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但创新环境近年来却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特别指出的是,现阶段强化连接能力对发展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开放条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江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秀芳 闫笑非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各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文章用发展的眼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全面性、密切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经过分析比较,选取了一套重在衡量地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以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研究结果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
区域 科技创新 能力 因子分析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本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集中度、关联度、开放度和层次性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2009~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采用Moran'I检验创新产出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而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法(GWR)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比较检验,对空间结构与创新产出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存在显著的东中西区域差异;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当前空间结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创新产出的增长;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处于形成阶段,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处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处于转型阶段,亟须进一步演化。研究结论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