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8)
2023(14515)
2022(12570)
2021(12081)
2020(9997)
2019(23303)
2018(23035)
2017(43561)
2016(23565)
2015(26557)
2014(26451)
2013(26067)
2012(23808)
2011(21623)
2010(21446)
2009(19658)
2008(18939)
2007(16497)
2006(14409)
2005(12553)
作者
(66904)
(55582)
(55085)
(52490)
(35182)
(26703)
(25044)
(21885)
(21074)
(19699)
(18986)
(18787)
(17533)
(17506)
(17147)
(16942)
(16516)
(16320)
(15847)
(15724)
(13759)
(13653)
(13249)
(12499)
(12310)
(12303)
(12280)
(12209)
(11147)
(10903)
学科
(93355)
经济(93261)
管理(71479)
(65742)
(55661)
企业(55661)
方法(43601)
数学(37641)
数学方法(37219)
中国(27556)
(24212)
(21612)
业经(20824)
(20453)
技术(20239)
环境(18188)
地方(18035)
(17841)
贸易(17827)
(17389)
(16335)
(16191)
农业(16122)
理论(15865)
(14927)
(14568)
银行(14532)
(13908)
(13615)
金融(13613)
机构
大学(332040)
学院(329889)
管理(133658)
(133644)
经济(130900)
理学(116151)
理学院(114863)
管理学(112991)
研究(112423)
管理学院(112405)
中国(84469)
(71744)
科学(70157)
(58016)
(55588)
研究所(51249)
中心(50510)
(49979)
业大(48709)
财经(47184)
北京(45894)
(45834)
(43855)
师范(43466)
(43085)
(41230)
经济学(39790)
农业(39055)
(37764)
经济学院(35893)
基金
项目(231671)
科学(182911)
研究(170537)
基金(168128)
(146582)
国家(145407)
科学基金(125133)
社会(107742)
社会科(102126)
社会科学(102098)
(89579)
基金项目(89565)
自然(80805)
自然科(78917)
自然科学(78897)
教育(78009)
自然科学基金(77490)
(75884)
资助(68772)
编号(68417)
成果(55277)
重点(51796)
(51282)
(51166)
(49214)
课题(47625)
创新(47148)
国家社会(44450)
教育部(43992)
科研(43703)
期刊
(141473)
经济(141473)
研究(96015)
中国(63973)
学报(50874)
管理(49466)
科学(48264)
(44472)
(42176)
教育(38910)
大学(38577)
学学(35979)
农业(31941)
技术(30129)
(25090)
金融(25090)
经济研究(22851)
业经(22340)
财经(22121)
(18959)
科技(18240)
图书(18187)
(18156)
问题(17978)
技术经济(16916)
资源(15836)
理论(15444)
(14441)
现代(14436)
(14252)
共检索到475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姜庆国  
基于四螺旋结构的开放式创新系统分析框架,利用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评价。主要结论为: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日渐完善,但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仍然偏低;从区域层面来看,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创新生态系统较为完善;从各省份来看,北京、江苏、广东和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较为完善,而内蒙古、海南、宁夏和青海距离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差距较远。以上结论表明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独具特色、相对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跃  
为明确中国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以系统环境、创新群落、创新资源为一级指标建立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将2011—2019年中国27个国家自创区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及二次加权算法,对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整体趋好,东部地区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放缓,中西部地区普遍抬升;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间非均衡现象,但中西部地区国家自创区生态系统提升速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跃  
为明确中国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以系统环境、创新群落、创新资源为一级指标建立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将2011—2019年中国27个国家自创区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及二次加权算法,对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整体趋好,东部地区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放缓,中西部地区普遍抬升;国家自创区创新生态系统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间非均衡现象,但中西部地区国家自创区生态系统提升速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孔伟  张贵  李涛  
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把科技创新转化为区域增长的动力,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方法,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年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广东、北京位居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综合排名前三甲,且东部省份是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同时还发现各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在其系统结构、系统要素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要小于在其系统环境、系统功能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并提出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宋建平  郭明敏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赖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当前,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提出了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中提升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省  
文章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脉络梳理的基础上,从定义、特征和维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将边界维度解析为组织差异化、价值差异化和功能差异化;将要素维度解析为产学研协同、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平台资源;将动力维度解析为制度导向、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据此构建了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终端设备一体化型和开放式跨界整合型三种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并结合Google、Roadtohealth和浙大网新集团三个案例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式;文章最后建议企业不但要明确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也要洞察所处创新生态系统的前景;政府不但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更要着力于培养优良创新文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维梁  高雅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既要激发创新主体的供给推动力,也要注意创新客体的需求拉动力。破除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的阻碍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投资主体和市场环境的整体改善。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涵盖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的一个整体,包括最终消费者的产业外部需求拉动、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政府制度的产业外部供给推动和技术开发者的产业内部供给推动等四个子系统。只有各类主体不断竞争合作完善供需协同机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稳步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燕青  
创新发展无疑是经济转型的原动力,其中,企业家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关键。研究表明,企业家的市场主体功能主要决定于企业家精神,但是企业家精神的产生与提升主要依赖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本文梳理总结了有关企业家精神及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分别从企业家精神、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从中廓清了企业家精神及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确立了有关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最后,根据前述理论思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试图构建一个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逻辑框架,本着企业家精神、创新生态系统、商业模式价值体系创新的基本路线,指出实现中国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和系统任务。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王淑娟  
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兴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式特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承担者和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显现出更强主导性与推动性,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主导的靶向功能性食品及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识别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构建要素、构建机制与边界拓展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经历了核心成员聚集、基本框架搭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王淑娟  
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兴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式特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承担者和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显现出更强主导性与推动性,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主导的靶向功能性食品及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识别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构建要素、构建机制与边界拓展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经历了核心成员聚集、基本框架搭建和系统动态发展三个阶段;(2)专家主导机制是贯穿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全过程的核心机制;(3)生态系统"分解者"功能的泛化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主体发展的重要特征;(4)分布式的创新网络平台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成功构建的核心要素;(5)各类边界的模糊和渗透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所表现出的独特现象。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向鲜花  张嘉辉  
我国重大工程创新治理之所以“四重四轻”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系统的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是没有面向市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的重大工程。文章在借鉴发达国家重大工程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重大工程创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生态治理理论,提出共生型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即嵌入全球创新高地、市场主导创新过程、引导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位势全面对接、沿着合作—协调—共生的路径提升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同时,设计匹配的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协同跟进,以国家重大工程为载体,以评促进,为国家与区域培育一批创新生态高地,引领国家与区域创新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洪帅  吕荣胜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是业界和学者非常关注的重要内容。检索国内有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了围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开展研究的8个核心关注点,即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产业情景、结构要素、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对策建议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洪帅  吕荣胜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是业界和学者非常关注的重要内容。检索国内有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了围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开展研究的8个核心关注点,即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产业情景、结构要素、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对策建议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宗国  丁晨辉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发挥集聚、示范、引领、辐射的巨大作用。本文基于研究联合体的视角构建由研发创新投入系统、创新组织支撑系统、创新基础环境系统、创新功能辐射系统、创新经济产出系统所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区域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东中西之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研发创新投入系统的决定作用明显,据此提出以研究联合体为立足点构建示范区产业研发生态圈、建立以创新型领袖企业引领的跨示范区研究联合体企业创新平台、加强研究联合体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社会氛围等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妍  
制造业产业安全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论文在对国内外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产业恢复能力、产业控制力"提出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五因素模型"。采取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2006—2016年评价数据。实证显示中国制造业安全状态有所改善,且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但处于"安全"的边沿状态。需要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角度维护制造业安全,引导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制造业的自我恢复力和对产业的控制力,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