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58)
- 2023(15561)
- 2022(12926)
- 2021(12265)
- 2020(10230)
- 2019(23519)
- 2018(22762)
- 2017(43014)
- 2016(22694)
- 2015(25091)
- 2014(24545)
- 2013(24118)
- 2012(22001)
- 2011(19828)
- 2010(19322)
- 2009(17447)
- 2008(16817)
- 2007(14168)
- 2006(11965)
- 2005(10360)
- 学科
- 济(92610)
- 经济(92481)
- 管理(66056)
- 业(63190)
- 企(52433)
- 企业(52433)
- 方法(43356)
- 数学(38791)
- 数学方法(38316)
- 中国(29435)
- 财(24008)
- 农(22614)
- 技术(19433)
- 业经(18976)
- 学(18339)
- 制(18037)
- 贸(17514)
- 贸易(17500)
- 易(17094)
- 地方(16744)
- 农业(15035)
- 银(14887)
- 银行(14872)
- 行(14340)
- 融(14299)
- 金融(14298)
- 环境(13886)
- 务(13845)
- 财务(13798)
- 财务管理(13773)
- 机构
- 大学(315150)
- 学院(311825)
- 济(135651)
- 经济(133230)
- 管理(123169)
- 理学(107833)
- 研究(107762)
- 理学院(106605)
- 管理学(104864)
- 管理学院(104246)
- 中国(81815)
- 京(65149)
- 科学(64378)
- 财(60559)
- 所(51747)
- 中心(49487)
- 财经(49364)
- 研究所(47673)
- 农(47353)
- 经(45405)
- 业大(44477)
- 经济学(43613)
- 江(43126)
- 北京(40393)
- 院(39982)
- 范(39933)
- 师范(39528)
- 经济学院(39335)
- 财经大学(37290)
- 农业(37214)
- 基金
- 项目(223599)
- 科学(180276)
- 基金(168556)
- 研究(160320)
- 家(148333)
- 国家(147228)
- 科学基金(127860)
- 社会(107003)
- 社会科(101714)
- 社会科学(101695)
- 基金项目(89332)
- 省(83937)
- 自然(83047)
- 自然科(81297)
- 自然科学(81277)
- 自然科学基金(79894)
- 教育(73643)
- 划(72578)
- 资助(67370)
- 编号(60374)
- 创(51086)
- 重点(50954)
- 部(50843)
- 发(47535)
- 成果(47424)
- 创新(47190)
- 国家社会(46416)
- 教育部(44121)
- 科研(43334)
- 人文(42337)
共检索到445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一鑫 胡沅洪 孙生
城市群正逐步成为创新组织和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且城市群内地区间创新联系不断强化。文章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城市群维度审视了中国创新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果有:(1)中国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城市群创新水平差距在扩大;(2)中国城市创新水平差距从发散向收敛态势转变,这源于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创新的溢出和扩散效应;(3)处于相同空间依赖模式下的城市更易形成空间收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创新空间互动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尤其在东部沿海城市群内更加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贺丹 任苗苗 胡绪华
创新韧性是城市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实现适应性改变和自我创新强化的内在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创新韧性的测算指标,利用2004—2019年12个城市群共1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城市群的创新韧性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变异系数和β收敛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群创新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除珠三角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创新韧性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市群创新韧性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3)短时间内,城市群创新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创新韧性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增强;(4)除珠三角外,我国城市群总体以及其他城市群创新韧性均呈现σ收敛特征,珠三角创新韧性呈现发散趋势,城市群总体以及12个城市群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建议,推动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与Markov链方法,分析中国产业链创新的整体状况、地区差距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表现出稳步提高趋势;中国产业链创新四大子系统呈现“高度耦合、良性协调”特征。分地区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地区差距,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远超其他地区,西南、西部与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较低;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呈现极化现象显著趋势,华北、西南地区表现出极化现象逐步弱化的趋势;除华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表现出缩小趋势之外,其他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刘达 陈凯旋 王淑瑶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大城市群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及各维度发展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SDM模型考察了各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差异来源与贡献、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及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各城市群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高,地区间呈现非均衡性特征。(2)各维度中生活富裕指数发展较好,治理有效指数发展缓慢。(3)区域间差异是城市群区域差异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呈现逐步缩小态势,空间上极化现象较为严重,除珠三角城市群外,其余各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向上转移概率均小于向下转移概率。(4)全国乡村振兴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相比,研究期内条件β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据此,提出在提升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雄 高志刚 克甝
文章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创新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Markov链以及空间Markov链考察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主要呈现单极化形态,而三大地区则由多极分化演变为单极化。(4)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状态较为稳定,低水平城市向邻接高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处于高水平城市的数字创新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创新 地区差距 动态演进 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洁 李琳
本文使用每年获得被引数前5%的发明专利测度2000—2018年中国281个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从“东西”和“南北”双重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来源以及空间收敛性等。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方向性,创新重心不断南移,整体呈现“南进北退”演变趋势。(2)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差异的主要来源,虽然南北方区域间差距呈扩大之势,但仍由区域内差异主导,中国区域创新差距为以东西差距为主的结构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3)全国及各区域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东快西慢、南快北慢。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把握全国及各区域突破性创新空间格局和发展趋势,为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战略布局提供新的学术线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谦 林寿富 管河山
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但何为有效技术创新至今鲜有研究。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提出了有效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动因——要素——效果”路径的工业企业有效技术创新内在机理模型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创新有效度。然后,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环境两大视角,采用QAP方法对影响技术创新有效度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全样本、分时期和分时点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产出变量,尤其是资金投入和专利产出已成为决定省域创新差异的关键内部因素;而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则成为与其呈显著反方向变动的重要外部因素。
关键词:
有效技术创新 驱动因素 差距 QAP方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蓝相洁
以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为考察对象,从地区与城乡双维度,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对2005—2010年公共卫生服务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2007年以来,公共卫生支出收敛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地区间的不均等,次要方面则是城乡间的非均等,而地区—城乡内部的非均等矛盾呈现上升之势。为此,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并予以相应调整,对非均等性进行动态控制。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壮林 高阳 胡大伟 王晋 马飞 熊英
发展绿色交通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绿色交通水平测度模型、分析绿色交通水平时空演化特征是制定绿色交通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模型分析城市群绿色交通各子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FAHP)和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利用改进的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模型构建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引入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分别探究影响和限制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的显著因素,最后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属于一般水平,其时间演化趋势大致呈“N”形阶段特征,空间演化分布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且各城市差距逐渐缩小;改进模型的测度结果较传统模型更为准确,更能反映城市群交通系统的可变模糊性;准则层中状态层面贡献度最高,对促进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具有明显作用,驱动力因素贡献度最低;指标层中制约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为日均公交车客运量、道路路灯覆盖率、万人公交车标台数、人均GDP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实现交通行业低碳化转型、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雄天 李亚玲 余正勇 肖懿
本文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并探究其空间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及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综合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绿色维度的提升对整体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区域差异主要由组间差异导致;政府和市场环境因素是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中介因素。基于此,建议加强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工业合作、推进绿色协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以精准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曹玲娟
文章利用CEADs数据库中的城市尺度投入产出表,运用列昂惕夫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σ收敛实证考察了中国19个城市群制造业国内贸易循环的典型事实和空间差异演进态势。结果表明:19个城市群的制造业国内贸易发展差异明显,内陆城市群制造业更依赖于国内贸易循环。城市群制造业国内贸易依存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珠江三角洲群内差异最大,滇中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群间差异最大,群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制造业国内贸易依存度整体不具有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王丹丹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群工业用地市场发育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为实现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以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表征市场化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在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在城市群间有较大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增长幅度最大,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小;(2)泰尔指数在研究期内阶段性特征明显,工业用地市场发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其差异受到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间差异的双重影响;(3)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说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在缩小,但各城市群空间收敛进程并不一致,这与城市群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各方面存在关联性。研究结论:应在充分考虑各城市群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性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工业用地政策,通过加强城市群协调合作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的空间联动性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