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4)
2023(11640)
2022(9500)
2021(8817)
2020(7504)
2019(16938)
2018(16484)
2017(30910)
2016(16270)
2015(17986)
2014(17656)
2013(17622)
2012(16166)
2011(14473)
2010(14448)
2009(13841)
2008(13970)
2007(12511)
2006(10948)
2005(10219)
作者
(44819)
(37734)
(37423)
(35364)
(23746)
(17630)
(16777)
(14489)
(14170)
(13278)
(12999)
(12575)
(12202)
(11775)
(11658)
(11344)
(11199)
(10732)
(10678)
(10454)
(9231)
(9031)
(8920)
(8573)
(8406)
(8348)
(8273)
(8103)
(7552)
(7305)
学科
(78401)
(77891)
经济(77772)
(71891)
企业(71891)
管理(64861)
方法(33945)
业经(26617)
数学(26098)
数学方法(25948)
(25005)
(24471)
中国(22167)
技术(19766)
(17999)
财务(17987)
财务管理(17973)
农业(17460)
(17271)
企业财务(17022)
(15054)
贸易(15040)
(14723)
(14473)
(14303)
(13892)
技术管理(13695)
(13296)
理论(12542)
(11728)
机构
学院(239278)
大学(236823)
(114334)
经济(112752)
管理(99295)
理学(85551)
理学院(84750)
管理学(83948)
管理学院(83484)
研究(79379)
中国(65622)
(52098)
(49192)
科学(43454)
财经(41352)
(38411)
(37845)
(36298)
经济学(35895)
中心(35656)
(34990)
研究所(34470)
经济学院(32365)
北京(31296)
业大(30634)
财经大学(30590)
商学(29268)
商学院(28995)
(28408)
农业(28376)
基金
项目(155828)
科学(127487)
基金(118617)
研究(116607)
(102103)
国家(101270)
科学基金(89478)
社会(80667)
社会科(76799)
社会科学(76785)
基金项目(62543)
(58661)
自然(55295)
自然科(54136)
自然科学(54125)
自然科学基金(53306)
教育(51058)
(48511)
资助(46962)
编号(43349)
(39004)
(36327)
(35984)
创新(35529)
国家社会(35062)
重点(34722)
(34095)
成果(33885)
(32379)
教育部(31916)
期刊
(127611)
经济(127611)
研究(74533)
中国(47507)
管理(43230)
(42536)
(34242)
科学(32720)
学报(28539)
农业(23851)
(23513)
金融(23513)
大学(23361)
学学(22206)
财经(21637)
业经(21274)
技术(21255)
经济研究(21126)
(18872)
教育(17599)
问题(16542)
(16283)
技术经济(15415)
(14864)
世界(14841)
国际(12990)
现代(12262)
科技(12255)
(11679)
统计(11410)
共检索到363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爽  谭军华  刘帅  吴旷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函数型熵权、函数型方差和函数型泰尔指数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动态演进与时空分异特征,检验总体差异和地域差异的源头。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中国创新创业活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总体保持“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成果产出—社会环境”影响力梯度递减分布格局。(2)中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静态绝对水平具有区域异质性,呈“东—西—中”依次递减分布格局,但在动态提升势能上并无明显差距。(3)区域内差异对我国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经济发展和要素投入是区域内差异产生的主导因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比较研究”课题组  李慧云  刘倩颖  孙怡璇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概念,构建了涵盖环境氛围、主体活力、活动成效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跨区域、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活力仍整体偏低,创新活跃度水平整体高于创业活跃度。(2)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布态势,区域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3)从三大经济圈来看,珠三角经济圈创新创业活跃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4)按聚集程度分组来看,区域间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发展均衡、高度活跃,其他地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短板仍需补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比较研究”课题组   李慧云  刘倩颖  孙怡璇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概念,构建了涵盖环境氛围、主体活力、活动成效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跨区域、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活力仍整体偏低,创新活跃度水平整体高于创业活跃度。(2)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布态势,区域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3)从三大经济圈来看,珠三角经济圈创新创业活跃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4)按聚集程度分组来看,区域间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发展均衡、高度活跃,其他地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短板仍需补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彦龙  毕钰  
基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的工商注册数据,考察创业活跃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处于第一档次,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处于第二档次。(2)区域差距整体在缩小,但主要城市与其他城市间长期存在较大差距,八大地带间的差距也未缩小。(3)主要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差距大于内部,八大地带内部差距在缩小但仍大于八大地带间。(4)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交通便利和金融发展整体拉大了地区组间差距,市场化和财政支出缩小了地区组间差距。对全部城市间的差距,数字经济之外的因素均为缩小作用。(5)解释率最大的变量是数字经济和市场化,其次是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其中金融发展更大程度上解释的是主要城市和其他城市间的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霞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动态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我国共同富裕水平与数字新基建发展水平。并且,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识别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可以显著提升本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且对邻近城市共同富裕水平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城市、超大城市与中心城市更强。数字新基建能够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驱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为此,应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创优营商环境、缩小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霞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动态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我国共同富裕水平与数字新基建发展水平。并且,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识别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可以显著提升本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且对邻近城市共同富裕水平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城市、超大城市与中心城市更强。数字新基建能够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驱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为此,应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创优营商环境、缩小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晋云   白俊红   张艺璇  
本文在探析社会信用影响城市创业活跃度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8—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城市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表征社会信用,并与用于刻画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新增企业注册信息相匹配,实证分析社会信用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信用能够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该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不同度量指标、排除相关政策影响、考虑滞后效应、更换研究样本和剔除异常样本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信用通过促进劳动力集聚、吸引风险投资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三方面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信用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一般等级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更强,其有利于提升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创业活跃度,但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城市的创业活跃度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性,社会信用不仅能够激发城市的创业活力,还有利于提高相邻城市甚至地理距离更远关联城市的创业活跃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超超  
使用政府公开的数据来源,从基于企业视角的创新创业潜力、活力及成效三个层面定量分析重庆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国内创新型城市的企业视角创新创业活跃度,深入研究重庆基于企业视角的双创活跃度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以期发现重庆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重庆基于企业视角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进一步促进重庆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的路径和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洁晶  
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引领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对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中介机制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速人力资本流动和加强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产生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倒“U”型特征。基于此,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营造高技术产业集聚新环境、完善要素配置新机制、定制差异化区域发展新方案,以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于爱水  张继如  于得水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二次动态加权法测算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动态演变特征,并借助时空分异模型探究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结果发现:(1)中国多数省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推移呈稳定上升趋势;(2)创新资源、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在不同省份表现出较大差异;(3)不同样本期内,影响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子系统有所差别,其中创新资源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强度波动较大,知识创新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同样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远大于创新资源;(4)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对全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创新环境效应表现出东部促进、中西部作用不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实施差异化导向型政策、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主动加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措施,以提升中国创新能力与水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杨子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作为根本研究方法,实证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具有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伴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服务效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增强。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以创业活跃度为影响渠道,对共同富裕产生助力作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不仅能对本地区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而且可对邻近地区共同富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作用,且该外溢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显著。据此,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公共服务质效、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杨子  
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内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发挥明显助力作用,且该结论可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干扰。在创新要素禀赋、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下,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存在异质性。创业活跃度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外溢作用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杨子  
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内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发挥明显助力作用,且该结论可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干扰。在创新要素禀赋、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下,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存在异质性。创业活跃度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外溢作用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更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