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54)
2023(6424)
2022(5379)
2021(5246)
2020(4413)
2019(10283)
2018(9983)
2017(18263)
2016(10148)
2015(11749)
2014(11425)
2013(11619)
2012(11330)
2011(10674)
2010(10808)
2009(10103)
2008(10111)
2007(8864)
2006(8125)
2005(7723)
作者
(30237)
(25303)
(25237)
(24366)
(16357)
(12182)
(11413)
(9818)
(9802)
(9189)
(9141)
(8628)
(8434)
(8318)
(8312)
(7946)
(7522)
(7477)
(7384)
(6964)
(6731)
(6204)
(6193)
(5912)
(5780)
(5744)
(5714)
(5347)
(5247)
(5136)
学科
(46160)
经济(46100)
管理(24064)
(22171)
方法(20047)
数学(18166)
数学方法(17989)
中国(16669)
(16184)
企业(16184)
(15751)
贸易(15742)
(15524)
(12368)
(12169)
(11093)
(10613)
(9817)
(8745)
出口(8739)
出口贸易(8739)
(8432)
银行(8408)
(8224)
业经(8008)
农业(7833)
(7739)
金融(7738)
环境(6962)
地方(6801)
机构
大学(156759)
学院(150328)
(72341)
经济(71256)
研究(62935)
管理(51962)
中国(50032)
理学(43833)
理学院(43212)
管理学(42513)
管理学院(42226)
科学(36382)
(35338)
(33178)
(32714)
研究所(29868)
中心(27284)
财经(26192)
(26136)
经济学(25010)
(24117)
北京(23195)
(23147)
经济学院(22626)
(22371)
(21381)
师范(21194)
农业(20569)
业大(20112)
财经大学(19625)
基金
项目(97349)
科学(77593)
基金(74813)
研究(69778)
(67011)
国家(66554)
科学基金(55223)
社会(47054)
社会科(44717)
社会科学(44709)
基金项目(37846)
自然(34564)
自然科(33816)
自然科学(33802)
自然科学基金(33242)
(32304)
资助(32003)
教育(31762)
(29928)
编号(25286)
(24122)
中国(23055)
重点(22967)
成果(22263)
国家社会(21508)
(21041)
教育部(20623)
(19298)
科研(18837)
大学(18706)
期刊
(78646)
经济(78646)
研究(52488)
中国(32971)
学报(25999)
科学(24709)
(24065)
(23794)
管理(19755)
大学(19627)
学学(18059)
(16752)
金融(16752)
教育(16146)
农业(16125)
经济研究(14021)
(13972)
财经(13950)
国际(12523)
(12191)
问题(11415)
世界(11355)
技术(10484)
(9577)
业经(9225)
资源(8090)
图书(7937)
技术经济(7343)
(7304)
统计(7194)
共检索到243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雅茗  刘爽  
文章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力勇  刘旭东  裴霞  
农村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基层和重点,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状况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成效。文章以陕西省农村为调研对象,发现基层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中存在工作主体认识不到位、工作客体行为被动、工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主体认识水平、以信息化城镇化为手段营造生育文明环境、建立有效机制规范工作行为等对策,以期促进农村基层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开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书章  王广州  
本文应用孩次性别递进法,定义了达标生育率指标FRG和状态子空间及其基本运算规则;证明了历经概率“行列和”定理;分别导出了达标生育率对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性别比的导数公式;给出了导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南  
出生性别比显著升高及其将要引出的后果,早已为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本文选用最近数据资料,对高出生性别比及其带来的“初婚市场失衡”、“无男孩负担比”等问题作了定量分析,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对实际工作部门有参考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翟振武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解振明  
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分析造成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 ,首先 ,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 ;其次 ,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 ;同时 ,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这三要素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着作用 ,因此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工作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 ,同时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宝昌,徐毅  
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与生育妇女的文化程度、居住地、民族、原有子女性别等因素相关;出生统计中的瞒、漏、错报是引起报告数据中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非法运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而引起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亦有一定影响;溺弃女婴并非重要因素,但在偏辟地区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加以杜绝。本文建议加强计划生育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合作,扩大研究范围,对此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寻求彻底解决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瀛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贾威,彭希哲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并非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虽然总体上无显著异常,但在不同的家庭原有子女性别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男孩结构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有男孩的出生性别比,且超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出生性别比范围。另外,在无男孩结构中出生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异常是和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这一影响消除以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将是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姜全保  梅丽  邰秀军  
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研究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直接采用出生性别比的点估计而非区间估计的结果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二是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估计方法不同,可能带来结果和结论的差异。文章介绍了6种估计人口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的方法,比较了其适用性,分析了中国城镇人口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研究发现,样本量较小时各方法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出生性别比的偏态分布使Delta方法的区间估计偏离实际,不同方法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中国城镇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上异常,部分年份出生性别比较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而置信区间长度较大,观测值落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之内,或者观测值的置信区间部分处于正常出生性别比(107)之下,无法判断出生性别比异常。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随着人口学研究日益深入,对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做出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二千多个县的汇总资料,着重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特征、资料质量评价等有关问题做一比较分析。但由于出生性别比指标自身的统计特征和连续性的要求,以及我国人口出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