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6)
2023(14578)
2022(12337)
2021(11403)
2020(9714)
2019(22774)
2018(22047)
2017(42212)
2016(22738)
2015(25965)
2014(25653)
2013(25926)
2012(24494)
2011(22337)
2010(22591)
2009(20774)
2008(20988)
2007(18560)
2006(16092)
2005(14726)
作者
(67523)
(56839)
(56405)
(53914)
(36586)
(27527)
(25845)
(21934)
(21460)
(20300)
(19621)
(19174)
(18377)
(18221)
(18096)
(17622)
(16906)
(16655)
(16586)
(16331)
(14251)
(14013)
(13801)
(12996)
(12840)
(12813)
(12667)
(12290)
(11467)
(11363)
学科
(103249)
经济(103132)
管理(61603)
(59264)
方法(49191)
(47082)
企业(47082)
数学(43578)
数学方法(43156)
中国(28851)
(28456)
贸易(28443)
(27657)
(26078)
(25566)
(22709)
地方(18679)
业经(18646)
(18352)
环境(16946)
农业(16655)
(16404)
金融(16401)
(15967)
银行(15914)
(15320)
(15264)
(15077)
财务(15044)
财务管理(15002)
机构
大学(342625)
学院(335082)
(149807)
经济(147182)
管理(123921)
研究(123641)
理学(106969)
理学院(105679)
管理学(103809)
管理学院(103184)
中国(92979)
科学(73584)
(72813)
(67929)
(63499)
(58884)
研究所(57898)
中心(54812)
财经(54635)
(49966)
(49329)
业大(49309)
经济学(48801)
农业(46637)
北京(46170)
(44329)
经济学院(44301)
(44263)
师范(43804)
财经大学(40947)
基金
项目(223222)
科学(176217)
基金(166783)
研究(159218)
(147757)
国家(146368)
科学基金(123333)
社会(103953)
社会科(98838)
社会科学(98808)
基金项目(86547)
(82512)
自然(79209)
自然科(77436)
自然科学(77407)
自然科学基金(76095)
教育(72995)
(71563)
资助(69781)
编号(60495)
(51967)
重点(51346)
成果(50761)
(48057)
(45662)
国家社会(45013)
教育部(44501)
科研(43668)
创新(42953)
课题(42714)
期刊
(157024)
经济(157024)
研究(102100)
中国(64287)
学报(57982)
(52279)
科学(52143)
(51949)
管理(44306)
大学(43591)
学学(40961)
农业(35477)
教育(31903)
(31489)
金融(31489)
经济研究(27827)
财经(27772)
技术(25947)
(25370)
(23942)
业经(22274)
国际(22255)
问题(22059)
(20837)
世界(18658)
统计(17284)
(17093)
技术经济(16697)
(15065)
理论(14662)
共检索到505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娅  刘阳  鲁庭婷  
文章测算了2007—2017年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利用IO-SDA模型按照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及贸易规模因素对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从工业部门和国家收入水平两个维度分析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规模因素起主导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结构等因素起负向促进作用,且经济结构起主导的负向促进作用。另外,中国促进低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而抑制高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中国对低及中低等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低碳工业品占比高,而对中高等及高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高碳工业品占比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梅   周佳璇  
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而运用LMDI模型探究贸易规模因素、出口结构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从农产品部门和贸易区域两个层面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年均增长率超过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2.75%,隐含碳排放效率下降。(2)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因不合理的出口结构,农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中高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对隐含碳排放总量变动的贡献值占比较大,而林业、畜牧业等低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的这一占比较小。(3)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南亚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60%以上,贸易规模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上述发现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原因,为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及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清如  
基于GTAP 9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平衡状态、区域结构和行业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属于碳排放的"国内承担、国外消费"模式;而日本的进口隐含碳高于出口,属于"国内消费、国外承担"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实际消费国和日本国内消费的碳排放实际承担国。贸易体量、隐含碳密集度和贸易结构是造成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清如  
基于GTAP 9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平衡状态、区域结构和行业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属于碳排放的"国内承担、国外消费"模式;而日本的进口隐含碳高于出口,属于"国内消费、国外承担"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实际消费国和日本国内消费的碳排放实际承担国。贸易体量、隐含碳密集度和贸易结构是造成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颖  李维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为此,基于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分别对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2)从中国对东道国出口来看,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出口推动作用最强,随后依次是公路与航空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从中国自东道国进口来看,公路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港口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航空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较小;(3)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东道国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而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4)交互项分析发现东道国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改善对港口与航空基础设施及港口基础设施改善对航空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公路基础设施改善对铁路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立泰  刘雪梅  
文章以OFDI动机异质性为视角,通过基于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得出:总体而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有效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具体而言,资源型OFDI和创新型OFDI对出口贸易具有符合理论预期的促进效应,而市场型OFDI对出口贸易具有违背理论预期的促进效应;从促进程度来看,资源型OFDI的促进效应最强,创新型OFDI的促进效应则最弱;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海燕  杨宏翔  
可数字化产品贸易是传统贸易向数字贸易进行过渡的重要体现。研究网络使用对可数字化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理解信息技术促进贸易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对65个“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49种可数字化产品出口数据,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网络使用对可数字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网络使用均可以显著促进可数字化产品出口,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异质性。其中,固定宽带技术对可数字化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移动蜂窝订阅技术对可数字化产品的促进作用最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朱海燕  刘学忠  
文章分析了2002~2017年中国对沿线24个国家的苹果出口变化情况,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沿线国家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出口贸易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GDP、"一带一路"沿线进口国的GDP、人口数量和开放程度、中国与进口国间是否有优惠贸易安排对中国苹果出口量有显著正影响,中国与进口国的距离、苹果平均出口价格对中国苹果出口量有显著负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苹果出口潜力存在差异,需要根据潜力类型制定不同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春玲  邵敬岚  李若昕  王帅  
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货物出口贸易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人口数量、中国和沿线国GDP、贸易自由度指数、两国之间的距离及是否使用共同语言等因素对中国向沿线国的货物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在沿线61个出口市场中,以欧洲各国为主的11个国家属于"潜力再造型"国家,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潜力十分有限;以俄罗斯、中东欧及中东地区各国为主的共34个国家属于"潜力开拓型"国家,这些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出口潜力待挖掘;以中亚和南亚为主的16个国家属于"潜力巨大型",这些国家大多是中国货物出口的"小型市场",还存在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薇  李冉  
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配置型四种类型,并利用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不同类型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均能促进出口,其中,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出口创造效应,市场寻求型和战略配置型出口创造效应相对较小。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同时积极开展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的贸易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其中亚洲国家的贸易活动量最高。因此,考察亚洲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支撑我国出口贸易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基础设施建设、法规、海关环境、电子商务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12个二级指标,建立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采用2012-2021年十年内的面板数据,同时基于扩展重力模型,验证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贸易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为贸易便利化的建设与提升出口贸易的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平  邬鹏  
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既有利于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又有利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本文运用改进的Anderson和Wincoop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文化产品的贸易成本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国政府治理有效性、文化距离、地理位置等因素显著影响文化产品出口成本,并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建应从缩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距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协调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这三方面出发,努力降低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成本。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江  王壮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成为该区域经贸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2003年~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面板数据,利用Arcgis和Geoda处理地图得到空间矩阵,进而采用空间SDM与SEM模型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第三国效应。结果表明:引入0-1矩阵考虑国家地理位置是否相邻时,中国对第三国的出口贸易活动会对出口到东道国的贸易产生显著挤出效应;引入地理距离矩阵考虑国家间距离时,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中第三国对东道国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国挤出效应将会限制中国对该国的出口贸易。基于研究结论,就贸易与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边婧  张曙霄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区分沿线国家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在南亚地区、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互补效应,但在西亚地区、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出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从进口方面看,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替代效应,在西亚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互补效应,但在东南亚地区和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进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基于此,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应注重与不同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共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安  汪晶晶  黄如梦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进行测算,并从开展自贸区谈判、采取多元化战略、完善丝路大通道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口数量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具有负向影响;政治稳定性指数、贸易及相关基础设施质量指数是阻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清关程序的效率、经济自由度指数和自由贸易协定是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和潜力差异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