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75)
2023(19538)
2022(16797)
2021(15719)
2020(13339)
2019(31101)
2018(30651)
2017(58976)
2016(31972)
2015(36173)
2014(35999)
2013(35846)
2012(32928)
2011(29654)
2010(29459)
2009(27468)
2008(26937)
2007(23627)
2006(20298)
2005(18034)
作者
(92889)
(77722)
(77037)
(73699)
(49371)
(37421)
(35349)
(30483)
(29395)
(27622)
(26297)
(26264)
(24538)
(24489)
(24127)
(24065)
(23452)
(23066)
(22241)
(22187)
(19251)
(19048)
(18767)
(17615)
(17422)
(17249)
(17106)
(17028)
(15692)
(15342)
学科
(132014)
经济(131876)
管理(90458)
(87684)
(72194)
企业(72194)
方法(62578)
数学(54985)
数学方法(54299)
中国(35290)
(35288)
(34414)
(29317)
业经(27921)
(27430)
贸易(27417)
(26726)
地方(24735)
(23849)
农业(23319)
(21574)
财务(21492)
财务管理(21444)
理论(20711)
企业财务(20269)
(20080)
(19646)
银行(19573)
环境(19495)
技术(18928)
机构
大学(459275)
学院(456256)
(187146)
经济(183376)
管理(177794)
研究(155806)
理学(154683)
理学院(152921)
管理学(150119)
管理学院(149303)
中国(116398)
(97788)
科学(97457)
(83496)
(78736)
(77394)
研究所(72244)
中心(70790)
业大(70147)
财经(67742)
(65436)
(61711)
北京(61687)
农业(60992)
(59884)
师范(59258)
经济学(57431)
(56518)
(52491)
经济学院(51931)
基金
项目(313633)
科学(246171)
基金(228768)
研究(225107)
(200835)
国家(199242)
科学基金(170327)
社会(142006)
社会科(134633)
社会科学(134593)
(121129)
基金项目(120665)
自然(112174)
自然科(109604)
自然科学(109573)
自然科学基金(107641)
教育(103964)
(102589)
资助(95482)
编号(90541)
成果(73262)
重点(70727)
(69592)
(66509)
(64497)
课题(62343)
科研(60761)
创新(60322)
教育部(59418)
国家社会(58785)
期刊
(197283)
经济(197283)
研究(131549)
中国(82208)
学报(76347)
(69000)
科学(68798)
(64571)
管理(63127)
大学(57429)
学学(54085)
农业(47729)
教育(47446)
技术(39554)
(36613)
金融(36613)
经济研究(33265)
财经(32889)
业经(31496)
(28259)
问题(26042)
(25732)
图书(22971)
(22693)
技术经济(22437)
(22009)
统计(21635)
科技(21034)
理论(20750)
资源(20078)
共检索到658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关键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经  戴翔  刘梦  
当前,全球贸易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难以简单地从危机冲击及其后续影响层面进行解读。实际上,贸易的基础是分工,看待当前全球贸易失速现象理应深入到国际分工层面。鉴于此,文章构建理论模型以刻画上述现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阶段性变化对贸易增速具有深刻影响,当分工深化到一定程度后,贸易规模扩大的"基数效应"和分工深化的"边际效应"会导致贸易增速下降;(2)对单个国家来说,价值链攀升也会影响贸易增速。进一步地,利用跨国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1)在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的程度对贸易增速呈倒"U"形的非线性影响;(2)价值链攀升对单个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由此可知,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的特殊时期,价值链分工深化趋势减缓乃至"停滞",是导致当前全球贸易失速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中国的外贸失速除了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外,还与自身的价值链升级有关。因此,面临全球贸易增速下降的压力,中国外贸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稳定"全球贸易增长的应有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睿伣  
文章基于2016版WIOTs数据,运用WWZ的16部分增加值贸易分解法,采用GVC指数法,应用SAS9.4软件,从三个层次(整体、产业、行业)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参与的程度、所处的地位、获取的收益等情况。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贸易转移"和"贸易折返"问题日趋严重,"总值"统计难以追踪出口价值的来源与利益分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和MRIO分析框架,从增值构成、国别贡献、商品结构、产业变动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出口额的GVC来源,结果表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现"U"型轨迹,近1/4的价值由国外提供;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贡献比较高,发展中国家占比有所提升;中国嵌入GVC的程度不断加深,中间产品贸易贡献的价值逐步提高;主要出口产业国内增加值率较低,且整体趋于下降态势。因而,中国出口增长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计广  黄宁  贾智棋  
2004年中国出口增速达到35.4%的历史性高峰,而从2004年至今,出口增速开始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出口增速仅为7.9%,较前一年的20.3%再度大幅减少。2013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前三个季度的出口较上年同期仅增长8%,预计全年增速将小于8%。中国出口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蒋琴儿  
运用GRAS方法构建1995—2016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虽快,但仍高于创造GDP环境成本,行业分布极不均衡且有扩大趋势;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因此,应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作为国家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抑制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金融等低排放高附加值行业出口比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总出口的价值来源、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账户(SEA),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率较高,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东亚、欧盟和北美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外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增加值出口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从增加值出口实现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分别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而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行业、服务业则主要通过参与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来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规模;相比于传统贸易失衡,中国与欧美、东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和逆差均大幅降低。研究创新:依据增加值"来源地"和"吸收地"原则测算了中国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价值:克服了传统贸易数据由于"重复核算"所呈现的贸易假象,厘清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也琳  陈东  
基于总出口价值分解模型,解读各价值模块的经济含义,并从静态结构、动态变化角度,分析代表性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特征、嵌入GVC的方式及变化。发现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科技竞争力优势嵌入GVC上游环节,但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RDV比重逐渐下降和美、德NEI缓慢上升,意味着发达国家嵌入GVC位置处于下降通道;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GVC下游环节,金融危机后中国VAX比重和NEI逐年下滑,但RDV比重小幅上升,说明中国正逐渐实现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动力上正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替代。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双边总贸易和增加值贸易进出口差额,分析了五国参与全球出口贸易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基于增加值的角度,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指数),可对出口国家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通过主要出口国家的EO指数核算,本文发现以电子及光电设备等产业为代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大多数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中国大陆...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李学武  
基于2016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增速持续下滑问题,运用EEMD方法对我国存款增速进行时态分解和谱频分析,厘清存款增速的中长期波动趋势。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下降原因进行统计实证检验,深入研究存款增速下降的宏观基础和微观因素:宏观层面是中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阶段的货币反映,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转变的表现,以及金融业去杠杆的结果;微观层面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派生存款能力下降,互联网金融吸引部分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表外理财产品对商业传统存款业务影响大,股市走势有所好转分流银行存款,部分省份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消耗部分银行存款等。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和流动性管理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和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娟娟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层面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理及路径,得出如下结论及启示:中国工业行业1995~2010年间的出口技术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其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FDI资本要素的积累与进步。但随着这些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制和路径也发生了动态变化:2001年前,物质资本是影响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首要要素,但2001年以后,物质资本对出口技术结构的提升效应明显减弱,人力资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更加显著,且呈现出边际贡献动态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要素培育和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琨玟  赵景峰  王长明  
出口韧性在贸易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通过真实出口贸易变化与预期出口贸易变化的比较测算2020年1月~2021年12月出口韧性,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探究其时空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中国经济基本盘承受住了超预期冲击因素的影响,出口贸易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出口表现较强韧性。相比于出口恢复力,出口抵抗力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出口韧性表现为波动式变化,具有时序变化的阶段性,并存在地区与空间异质性。从国内宏观因素看,防疫政策力度与医疗水平是最重要的两项因素;从国际贸易因素看,出口贸易伙伴数量与最大出口国疫情严重程度是最重要的两项因素。最后基于结论为提升中国出口韧性的时间演化路径与空间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明正  赵翠萍  李天祥  贾小虎  吴杰  
本文改进了分品种化肥使用量的估算方法,自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以来对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进行因素分解,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化肥使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肥强度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而播种面积变化和区域结构调整影响不大。玉米被大豆、马铃薯等其他作物取代造成较大的种植结构效应,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施肥强度已经趋于下降,但粮食作物施肥强度仍在提高。虽然整体来看中国化肥使用量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规律,但化肥使用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变化特征显著不同。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地形因素、粮食安全等对化肥使用量有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