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5)
- 2023(13657)
- 2022(11580)
- 2021(10684)
- 2020(9063)
- 2019(21413)
- 2018(20482)
- 2017(40068)
- 2016(21398)
- 2015(24242)
- 2014(23800)
- 2013(24044)
- 2012(22382)
- 2011(20308)
- 2010(20161)
- 2009(18886)
- 2008(18788)
- 2007(16502)
- 2006(14235)
- 2005(12887)
- 学科
- 济(100244)
- 经济(100148)
- 管理(61334)
- 业(60490)
- 方法(49528)
- 企(48582)
- 企业(48582)
- 数学(44621)
- 数学方法(44330)
- 中国(27262)
- 财(26834)
- 农(25205)
- 贸(23386)
- 贸易(23379)
- 易(22788)
- 业经(19319)
- 学(18908)
- 制(18262)
- 地方(16956)
- 农业(16565)
- 务(16116)
- 财务(16098)
- 财务管理(16059)
- 企业财务(15298)
- 融(15212)
- 金融(15210)
- 银(14954)
- 银行(14922)
- 行(14262)
- 出(14167)
- 机构
- 大学(320203)
- 学院(315197)
- 济(145709)
- 经济(143364)
- 管理(122386)
- 研究(109954)
- 理学(106802)
- 理学院(105637)
- 管理学(104112)
- 管理学院(103533)
- 中国(84336)
- 京(66327)
- 财(65339)
- 科学(63579)
- 所(55071)
- 财经(53511)
- 农(51567)
- 研究所(50221)
- 中心(49534)
- 经(49088)
- 经济学(48232)
- 业大(45138)
- 江(44090)
- 经济学院(43931)
- 北京(41961)
- 农业(40709)
- 财经大学(40312)
- 范(39500)
- 院(39382)
- 师范(39116)
- 基金
- 项目(213019)
- 科学(170292)
- 基金(161038)
- 研究(153617)
- 家(140790)
- 国家(139715)
- 科学基金(119991)
- 社会(103484)
- 社会科(98516)
- 社会科学(98488)
- 基金项目(84410)
- 省(78406)
- 自然(75890)
- 自然科(74273)
- 自然科学(74253)
- 自然科学基金(73064)
- 教育(70132)
- 划(67650)
- 资助(66520)
- 编号(58280)
- 部(50196)
- 重点(48345)
- 成果(46803)
- 发(45722)
- 国家社会(45069)
- 创(44243)
- 教育部(43710)
- 人文(41795)
- 创新(41564)
- 科研(41462)
共检索到456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维国 关大宇
针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同汇率的关系,结合巴拉萨-萨缪尔森(Balassa-Samuelson)假说,本文使用状态空间表示的变参数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分析,从长期和短期来相互印证两者间的关系。定量分析的结论表明,短期内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不存在,但长期中名义汇率的逐步升值将最终使得实际汇率升值。这很可能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可贸易品部门的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有时滞所致,这为杨长江(2002)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韩嘉莹 沈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实际汇率变动情况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不甚吻合。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在分析我国二元经济下工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以城市化率作为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量,提出了包含该变量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拓展模型,并运用ADF检验、特征根估计和协整估计,对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期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结构特征通过工资传导机制削弱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有效性,且二元结构特征越明显,这种削弱程度越强。由此推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二元结构特征的减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将日益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俞萌
本文运用巴拉萨 -萨缪尔森假设的理论 ,结合亚洲各国与中国汇率变动的实际情况 ,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 ,并对中国 90年代汇率并轨以来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 ,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高估现象 ,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具有较为典型的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继军;
文章构建了一种要素、二个部门、三个地区的空间贸易模型,以考察中国出口贸易的动态区域分布。研究表明:在空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下,沿海地区的工资租金比下降,催生劳动力向沿海聚集,强化了其地理比较优势;沿海地区以港口为节点的多式联运系统显著降低了国际货运成本,提高了其出口份额;地方保护主义抬高了境内运输成本,梗阻了内地与沿海港口的对接,割裂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循环,不利于中西部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刘易斯拐点的逼近抬高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但没有突破产业集聚的支撑点,短期内沿海地区的"出口奇迹"仍将延续。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挥东部地缘优势,发展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降低境内运输成本;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支撑,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继军
文章构建了一种要素、二个部门、三个地区的空间贸易模型,以考察中国出口贸易的动态区域分布。研究表明:在空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下,沿海地区的工资租金比下降,催生劳动力向沿海聚集,强化了其地理比较优势;沿海地区以港口为节点的多式联运系统显著降低了国际货运成本,提高了其出口份额;地方保护主义抬高了境内运输成本,梗阻了内地与沿海港口的对接,割裂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循环,不利于中西部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刘易斯拐点的逼近抬高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但没有突破产业集聚的支撑点,短期内沿海地区的"出口奇迹"仍将延续。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挥东部地缘优势,发展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降低境内运输成本;加强中西部地区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苍峰 岳咬兴
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生产率的变化,这一思想体现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模型中。文章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出发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然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表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通过差分回归模型和协整检验来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两部门间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在1980~2004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两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变化趋势基本相符: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趋向于贬值;而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实际汇率趋向于升值。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曹伟 周俊仰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假设前提之一是本国与外国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劳动力可在两部门间自由套利,故长期来看两部门工资趋于相等。这一假设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非常不符,由于存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平衡、行业保护、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也因此存在分割。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修正了经典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一个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两部门工资未必均等,通过统计学两样本均值的检验,验证了新的假定,本文在新的假设下重新构建了模型,结果表明,本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比)与相对工资(即工资比)都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实际汇率与两部门劳动生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唐旭 钱士春
我国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相对价格影响显著,符合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中美两国的两部门相对生产率对两国价格水平差异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显著,我国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非贸易部门快速增长时,会带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显著。这也就为从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蔡少琴
在一国经济向发达国家持续追赶和收敛过程中,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的结构属性引起内外相对价格的变动,最终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框架下,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发挥是内生于其经济追赶的进度的,通过实际汇率的变动,能够矫校国内资源配置,协调内外部经济关系,实现良性增长。在我国,由于外生的工资水平和外生的名义汇率扭曲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化脱离经济发展基本面,存在明显低估,造成经济运行"增长并失衡着"。
关键词:
实际汇率 经济失衡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一平 赵海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同一期间,人民币汇率在大部分时间内却呈现出贬值趋势。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应相应地升值。然而现实情况与理论是不一致的。文章使用协整检验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主要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汇率不具有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现阶段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没有长期均衡关系。根本原因是中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导致物价水平的提高,因而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丰 崔兴岩
将非线性平滑转移模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结合,使用实际汇率对相对生产率进行回归,并在回归残差的基础上建立STAR模型。结果显示残差存在非线性波动,并且具有两个转换函数的STA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残差的非线性波动特征。证明交易成本、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等因素影响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影响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均衡值。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泽填 姚洋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经济体在结构转型中如何削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结构转型抑制了工资水平和不可贸易品价格随可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而上涨的幅度,从而削弱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我们用184个经济体1974~2004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农村人口比重越大,实际汇率随相对人均收入提高的幅度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农村人口比重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削弱程度越强。我们的稳健性检验(包括对农村人口比重做内生化处理)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龚黎明
本文在传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S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隐性失业的现实背景,加入了人口因素对传统B S模型进行拓展,并利用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加入了人口因素后,BS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而生产率差异所引起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比较小,农村人口比率变动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也证实了中国转型期间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由于工资效应变小的间接影响,使得BS效应也变小的推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潘雪阳
本文通过对中国1985-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但与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不同的是,伴随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不是实际汇率升值,而是实际汇率贬值。本文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不仅仅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因为第二、三产业劳动者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惠好 李蔚 苏振天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理论框架下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实际汇率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拓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政府支出以及相对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劳动生产率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政府支出增加推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