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1)
- 2023(10491)
- 2022(8396)
- 2021(7837)
- 2020(6599)
- 2019(15013)
- 2018(14499)
- 2017(27560)
- 2016(14388)
- 2015(16392)
- 2014(15864)
- 2013(16055)
- 2012(14785)
- 2011(13322)
- 2010(13326)
- 2009(12676)
- 2008(12921)
- 2007(11412)
- 2006(10110)
- 2005(9653)
- 学科
- 济(76151)
- 经济(76070)
- 业(75462)
- 企(70269)
- 企业(70269)
- 管理(58729)
- 方法(34671)
- 业经(26787)
- 数学(26356)
- 数学方法(26269)
- 财(25606)
- 贸(25532)
- 贸易(25519)
- 易(24918)
- 农(23534)
- 中国(19996)
- 务(18484)
- 财务(18478)
- 财务管理(18462)
- 企业财务(17416)
- 农业(16847)
- 技术(16599)
- 策(14559)
- 制(14530)
- 出(14289)
- 划(13812)
- 和(12979)
- 体(11944)
- 企业经济(11933)
- 理论(11775)
- 机构
- 学院(220646)
- 大学(216306)
- 济(111903)
- 经济(110521)
- 管理(90136)
- 理学(77448)
- 理学院(76762)
- 管理学(76110)
- 管理学院(75707)
- 研究(73450)
- 中国(61281)
- 财(49547)
- 京(44897)
- 财经(39666)
- 科学(38545)
- 经(36361)
- 所(36000)
- 经济学(35680)
- 农(34784)
- 经济学院(32433)
- 研究所(32200)
- 江(31962)
- 中心(31707)
- 财经大学(29366)
- 北京(28510)
- 业大(28115)
- 商学(27676)
- 商学院(27428)
- 农业(27362)
- 院(26173)
- 基金
- 项目(139095)
- 科学(113065)
- 基金(106587)
- 研究(103977)
- 家(91415)
- 国家(90638)
- 科学基金(79822)
- 社会(72183)
- 社会科(68792)
- 社会科学(68778)
- 基金项目(55125)
- 省(51176)
- 自然(48937)
- 自然科(47935)
- 自然科学(47924)
- 自然科学基金(47234)
- 教育(45410)
- 资助(43857)
- 划(42062)
- 编号(38838)
- 业(34542)
- 部(32969)
- 创(32483)
- 国家社会(31743)
- 重点(30813)
- 发(30585)
- 成果(29553)
- 创新(29534)
- 中国(29153)
- 教育部(28990)
- 期刊
- 济(123164)
- 经济(123164)
- 研究(68775)
- 财(41052)
- 中国(40475)
- 管理(39341)
- 农(32836)
- 科学(28845)
- 学报(26423)
- 农业(23358)
- 大学(21860)
- 经济研究(21507)
- 贸(21387)
- 学学(21000)
- 财经(20840)
- 融(20663)
- 金融(20663)
- 技术(20408)
- 业经(20382)
- 国际(18609)
- 经(18207)
- 问题(17517)
- 业(15922)
- 世界(15907)
- 技术经济(14920)
- 教育(12645)
- 现代(11525)
- 商业(11266)
- 统计(10483)
- 财会(10442)
共检索到338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觅 余淼杰 Madhura Maitra
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在特定行业与所有制中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本文通过对2000—2006年企业—海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一现象完全是由中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导致的。在中国,近20%的出口企业完全从事加工贸易,这些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低10%~22%。剔除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就能使我们回到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传统结论中。本文说明区分加工与非加工贸易企业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表现至关重要。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出口企业 生产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关键词:
生产率之谜 国内市场分割 融资约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晴 张源媛
近期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由于与经典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主要预测不一致,这一经验事实被称为"生产率之谜"。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现有研究"生产率之谜"的理论和经验文献,梳理了文献在研究时间和研究议题上的逻辑关系,比较了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生产率之谜 出口企业 异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胜满 杨筱姝
在中国的出口部门中,低生产率企业的自发出口行为与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不符。以贸易距离作为企业出口成本的代理变量,将所有权结构和贸易方式引入标准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研究该"悖论"。大量"纯出口企业"是造成该悖论的主要原因,该类企业贸易距离低于一般出口企业,且大量存在于加工贸易部门和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通常只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或组装,存在事前的销售渠道,而外资企业同样存在事前的销售经历,即这2类企业的出口贸易距离均由于自身的异质性特征而被缩短,在此条件下,出口成为低生产率企业的自发选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必然途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逯宇铎 戴美虹
基于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约束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出口企业选择加工贸易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表明,生产率较低、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加工贸易从事出口;采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应后的数据、利用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和工具变量ivprobit模型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大、生产率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选择加工贸易。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提高加工贸易强度。
关键词:
出口企业 加工贸易 生产率 融资约束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蕾 尹翔硕
本文从贸易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由于国内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国内市场经营的固定贸易成本甚至超过出口固定成本。本文拓展了Melitz(2003)的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logit(probit)模型,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制造业整体样本及纺织服装制造业样本进行检验,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市场选择的主要因素。国外市场更低的销售费用促进了企业出口,不同市场的贸易成本差异会对企业市场选择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贸易成本 制造业 市场选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永亮 杨子晖 苏启林
针对我国省份(地区)的企业TFP度量以及相应的核密度分布对比,研究发现集聚(或出口)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程度均弱于非集聚(或非出口)企业,表明"集聚中学习"和"出口中学习"机制导致企业在模仿学习过程中走向生产率同质化。而集聚出口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双重学习能力和异质性程度均明显,即创新效应大于模仿效应;内资企业的双重学习能力强于外资企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集聚环境有利于企业增加对"销售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学习能力,出口环境可增加企业的经验值;技术迁入型的外资企业在集聚(或出口)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不足;研究还发现出口型企业更加依赖集聚的专业化经济带来的学习能力提升。
关键词:
出口中学习 集聚中学习 生产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苏立峰 李文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量的下降,但我国在2002~201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出口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张,该现象可称为"中国出口贸易之谜"。文章提出一个以生产率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率冲击"因素来解释中国的出口贸易之谜。通过利用我国出口量数据,以双边实际汇率、国外收入及中国绝对生产率水平或相对生产率水平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协整,结果表明收入和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而汇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均符合理论预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逯建 杨彬永 孙楚仁
文章基于Melitz异质性企业理论,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基于省份、行业、地区层面数据检验了铁路提速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路提速会显著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铁路运行时间的缩短会导致各省份和各行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集中度减小。在考虑了行业与地区差异以及引入控制变量等因素后,铁路提速后的生产率分布比提速前更加分散这一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关键词:
铁路提速 异质性企业 生产率分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李晶
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
生产率 出口强度 吸收能力 出口企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铁瑛 黄建忠 高翔
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持续攀升,伴随其上升的是用工成本的明显提高和加工贸易占比的显著下降。我国DVAR的提升究竟源于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内中间品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即"主动"的提升?还是成本上升引致加工贸易不断退出市场的一个客观结果,即"被动"的提升?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DVAR,从加工贸易退出的角度刻画了企业DVAR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由最低工资所代表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与企业出口DVAR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我国企业DVAR的攀升,这一结果在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中均是高度稳健的。最低工资上升对我国企业DVAR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致加工贸易退出这一机制来实现。拓展性的研究还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和资本相对密集企业DVAR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强。这说明,我国DVAR的上升至少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结果,鼓励进口、同时促进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超 谢一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等形式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产品内贸易分工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企业出口模式差异对出口汇率传导的影响。我们发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企业在汇率弹性上存在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弹性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出口量的汇率弹性小于一般贸易企业。在进口税收方面,加工贸易企业进口中间要素比例大于一般贸易企业,享受更多的进口要素税收减免,进口边际成本低于一般贸易企业。因此,在应对汇率冲击时,加工贸易企业相比一般贸易企业会更多地调整出口价格,更少地调整出口量。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企业出口 汇率弹性 加工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超 谢一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等形式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产品内贸易分工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企业出口模式差异对出口汇率传导的影响。我们发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企业在汇率弹性上存在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弹性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出口量的汇率弹性小于一般贸易企业。在进口税收方面,加工贸易企业进口中间要素比例大于一般贸易企业,享受更多的进口要素税收减免,进口边际成本低于一般贸易企业。因此,在应对汇率冲击时,加工贸易企业相比一般贸易企业会更多地调整出口价格,更少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企业出口 汇率弹性 加工贸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铁瑛 何欢浪
文章基于中国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及面临产业"空心化"挑战的背景,研究了城市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识别出其对加工贸易转型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了企业出口概率,也促进了企业出口量的扩张,并且通过"分工效应"促进了企业的出口,通过"工资溢价效应"抑制了企业的出口。进一步研究发现:(1)持续出口企业、存在时间较长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企业的出口受惠于城市服务业发展,但外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生产率水平较高企业的出口却会因城市服务业发展而受损;(2)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受到城市服务业发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 加工贸易转型 企业出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是近年来学界与社会争论的焦点。本文以投入要素的流量概念为切入点,应用LP方法估算了内销企业与出口企业、4类不同出口密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结论否认了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证实出口企业的TFP高于内销企业。同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来源于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两种不同机制,其中出口学习效应约占生产率优势34%~35%的贡献份额。鉴于出口密度可以衡量不同类别出口企业的行为选择,本文按照出口密度大小分成4组出口企业,发现第一组出口企业TFP(出口密度为0~25%)远高于内销企业和其余3组出口企业,且学习效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第四组出口企业TFP(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