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67)
2023(5821)
2022(4825)
2021(4784)
2020(3818)
2019(8914)
2018(8177)
2017(15284)
2016(7857)
2015(8754)
2014(8178)
2013(8085)
2012(7790)
2011(7122)
2010(6871)
2009(6375)
2008(6268)
2007(5141)
2006(4543)
2005(4273)
作者
(20348)
(17229)
(17098)
(16520)
(10918)
(8166)
(7707)
(6705)
(6585)
(6075)
(5807)
(5736)
(5628)
(5604)
(5401)
(5309)
(5098)
(4981)
(4871)
(4434)
(4257)
(4122)
(4092)
(3878)
(3870)
(3848)
(3760)
(3491)
(3416)
(3399)
学科
(36700)
经济(36656)
(21558)
管理(20804)
方法(16491)
数学(15320)
数学方法(15268)
(14103)
企业(14103)
中国(13403)
(12666)
(9491)
贸易(9485)
(9380)
(9314)
农业(8964)
(7711)
环境(6972)
业经(6733)
收入(6576)
(6012)
银行(6011)
(5972)
金融(5972)
(5962)
(5893)
(5767)
关系(5592)
(5467)
(5302)
机构
大学(114666)
学院(111199)
(60011)
经济(59387)
研究(45486)
管理(42104)
理学(36628)
中国(36534)
理学院(36249)
管理学(35967)
管理学院(35754)
(26350)
(24333)
科学(22653)
(21514)
财经(21470)
经济学(21086)
(20124)
中心(19655)
研究所(19621)
经济学院(19116)
财经大学(16488)
(16315)
北京(16086)
(16031)
研究中心(13906)
科学院(13804)
(13604)
师范(13520)
社会(13129)
基金
项目(76520)
科学(62441)
基金(60588)
研究(57705)
(53297)
国家(52934)
科学基金(45102)
社会(42112)
社会科(40124)
社会科学(40117)
基金项目(30612)
自然(25792)
教育(25345)
自然科(25225)
自然科学(25216)
自然科学基金(24840)
资助(24825)
(24280)
(22058)
编号(20246)
国家社会(20085)
(19833)
中国(19643)
重点(17733)
教育部(17590)
成果(17180)
(16871)
人文(16140)
(16030)
(15716)
期刊
(60251)
经济(60251)
研究(37495)
中国(21853)
(18900)
科学(16283)
(15639)
学报(15601)
管理(14995)
大学(12964)
学学(12262)
经济研究(11464)
财经(11403)
(11322)
金融(11322)
农业(11258)
(9989)
世界(9750)
(9576)
国际(8663)
问题(8542)
教育(8253)
技术(7044)
业经(6992)
(6736)
技术经济(5469)
统计(5453)
社会(5117)
经济问题(5032)
(4986)
共检索到166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展望  李钢  
本文利用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系统GMM和PVAR等方法对中国减贫进程进行了分阶段的多因素量化分解。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中国减贫的主要驱动因素,但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趋于消失且市场化的益贫性效应下降;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在现阶段的贫困治理中由于瞄准失误和精英俘获等问题而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兜底功能和再分配效应;减贫战略对贫困形势演变的适应性调整则是升级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效率的必要因素。本文总结了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并指出其现存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对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岩  孙一平  
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贯彻处理民族关系三大原则,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历经初步探索、深入开展和攻坚决胜三个阶段。回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伟大历程,呈现出民族地区减贫治理与民族工作内在统一、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凸显民族地区差异性、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等鲜明特点;积累了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制度支撑;外援帮扶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动力源泉;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最佳策略等宝贵经验。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面临新的态势,充分总结特点和经验,有助于民族地区适时调整贫困治理战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于涛  
通过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测度和比较,研究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创新性地从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城市多维贫困,并进行相应分解。通过梳理当前的城市扶贫政策和总结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特色,认为多维治理才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最终归宿。针对多维贫困的"内卷化"问题,提出在多维贫困测度的维度上应从收入、教育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进行测度和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盛基  吕康银  孙晔  
文章从理论上总结扶贫资金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果,构建扶贫资金支出与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的研究假设,以宏观调查数据度量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揭示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向减贫效果;以工代赈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以及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深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而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洪友  杜亦譞  
中国正致力于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测算现行财政再分配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减轻贫困,从而实施更为"精准"的财政再分配,是关键一环。本文拓展了传统财政再分配分析方法,将财政收入端和支出端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基于CFPS2012入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构建居民收入核算账户,运用标准财政归宿法,测算出中国居民的财政净受益;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一揽子"财政工具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分配体系对市场分配整体上呈微弱的正向调节效应,财政体系整体使全国基尼系数下降了4.06%,其中,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边际贡献分别是2.48%、2.34%、1.75%、1.19%,而间接税的边际贡献为-1.57%,起逆向调节作用;中国财政再分配工具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财政再分配使全国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均下降20%以上,其中,支出端具有"济贫"性,收入端的间接税具有显著"劫贫"性。总体上,弱累进财政再分配体系甚至逆向调节的财政再分配工具,与共享发展存在矛盾。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重构"精准"财政再分配体系,加快构建以税负归宿公平和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公平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制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石新颜  顾忠锐  
2014年我们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保护度、社会保障程度、减贫和脱贫成效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测度和衡量了一个地区的绿色减贫水平。借鉴这一研究基础,为了考察减贫成效与绿色发展之间关系及其影响程度,我们又构建了绿色减贫成效指数,用于衡量和测度减贫中的绿色减贫成效大小,这是对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的扩展和应用。论文分别测算了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减贫成效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减贫成效指数,研究表明:从绿色减贫成效指数来看,前三名依次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新疆南疆三地片区、奏巴山片区,后三名依次为西藏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同时借助绿色减贫成效指数印证、评价和分析各片区发展情况,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推进中国绿色减贫有所裨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扬  童春阳  
基于198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过去30多年我国农村贫困化演变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扶贫政策等因素影响减贫成效的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政策演变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曾在减轻农村贫困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边际递减;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农村地区公共投资更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也有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因而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贫困发生本质的科学认知,为我国2020年后新一轮减贫政策的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韦鸿  张全红  
利用197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研究表明,政府在农村教育、研发和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都可以显著地减少贫困,但其边际减贫效果是不同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合理地安排对于农村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齐红倩  杨燕  
基于CHFS数据库中个人和家庭数据,补充信息变量对中国老年人口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对比了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不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水平对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深入,信息贫困呈现更显著的特征,信息维度对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超过了传统贫困中的收入、资产、健康、消费和心理维度。在减贫效应方面,城乡居民养老金能够有效缓解收入和资产贫困,而城镇职工养老金对六个维度的贫困均能起到有效缓解作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口资产、收入、心理维度的减贫作用显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则能够有效缓解六个维度的贫困。因此,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口的物质贫困与非物质贫困的关系,尤其是扩大信息维度带来的减贫效应,同时对于城乡居民和职工两类老年群体,实施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吕紫薇  任善英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概念已提出五年有余,保险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大利器,其成效如何值得关注。本文利用2013年至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直辖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保险扶贫的减贫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发展确能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规模的减少,保险扶贫的相关手段应进一步推广,打造符合贫困群体实际需求的保险扶贫产品和服务体系,为实现全面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燕  Nkumbu Nalwimba  汪力斌  颜炳霞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赞比亚的贫困状况以及减贫的历程、政策和效果,总结了赞比亚减贫的经验和教训。赞比亚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小农户的发展以减少贫困。然而,由于行政系统的低效,这些措施无法有效地瞄准和惠及贫困人口。为了加强中赞减贫合作的效果,本文提出中赞应加强在农业生产资料、基础设施、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燕霞  
文章基于动态面板GMM的估计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运用2003~2011年非洲大陆21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对非洲东道国减贫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非洲东道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同,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与非洲东道国的贫困减少存在倒"U"型关系,即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前,中国对非洲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越多则对其减贫反而起到负作用,当达到临界值后,中国继续增加对非的直接投资则存在减贫效应。非洲东道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的改善、资本积累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减贫努力对其贫困的减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非洲东道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对减贫没有正向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姜安印  张庆国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效,为实现全球减贫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总结和梳理中国减贫实践的经验,既是中国自身实现从效率优先向效率加公平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有"一带一路"建设中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加速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中国减贫实践成功的奥秘,一是在构建包括政府、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贫困者自身等多元网络状主体结构的同时,培育、增强当地政府应对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能力;二是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协调不同主体和资源,使之相互高度配合;三是扶贫措施对贫困人口的针对性得当。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形成机理、不同的限制条件所制约的减贫工作提供了多视角的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俊  王燕  张宗益  
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就中国整体、城镇、农村的金融发展对相应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影响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发展抑制了农村贫困减少,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2)在很短的时期内,中国城镇金融发展加深了城镇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甚至进一步恶化了城镇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状况。但从长期看,城镇金融发展有利于城镇贫困减少,而且金融发展是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变化的Granger原因。(3)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在短期内缓解了全国贫困状况并改善了贫困人口收入分配情况,但从长期看,它没有成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梅莹莹  
减少贫困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忽视的发展难题,更是当前中国必须攻克的难关。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绿色发展与扶贫开发相融合的绿色减贫成为突破扶贫开发瓶颈的重要路径,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减贫战略的必然选择。绿色减贫根植于"两山理论",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思路,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更推动了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绿色发展与减贫融合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中国绿色减贫的发展背景及意义,探讨我国绿色减贫的政策演进和实践举措,总结中国绿色减贫的模式,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依据和模式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