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21)
- 2023(11108)
- 2022(9705)
- 2021(9447)
- 2020(7784)
- 2019(18391)
- 2018(18212)
- 2017(34916)
- 2016(18865)
- 2015(21499)
- 2014(21299)
- 2013(21288)
- 2012(19544)
- 2011(17789)
- 2010(17361)
- 2009(15832)
- 2008(15303)
- 2007(12694)
- 2006(10949)
- 2005(9613)
- 学科
- 济(77055)
- 经济(76971)
- 管理(51249)
- 业(48070)
- 企(39223)
- 企业(39223)
- 方法(37240)
- 数学(32838)
- 数学方法(32535)
- 中国(22224)
- 农(19485)
- 财(17088)
- 贸(16187)
- 贸易(16179)
- 学(16151)
- 易(15814)
- 业经(15762)
- 地方(13704)
- 农业(12875)
- 制(12778)
- 和(12417)
- 环境(12305)
- 理论(11498)
- 技术(11362)
- 银(11082)
- 银行(11050)
- 行(10595)
- 融(10571)
- 金融(10570)
- 划(10441)
- 机构
- 大学(270514)
- 学院(265849)
- 济(111125)
- 经济(109008)
- 管理(107502)
- 理学(93975)
- 研究(93708)
- 理学院(92917)
- 管理学(91488)
- 管理学院(91018)
- 中国(69411)
- 京(58510)
- 科学(57867)
- 财(46993)
- 所(46858)
- 研究所(43306)
- 农(42505)
- 中心(40991)
- 业大(39998)
- 财经(38887)
- 北京(37631)
- 经(35739)
- 范(34849)
- 江(34692)
- 师范(34572)
- 经济学(33858)
- 院(33744)
- 农业(33542)
- 经济学院(30609)
- 财经大学(29279)
- 基金
- 项目(188343)
- 科学(148326)
- 基金(138830)
- 研究(137492)
- 家(121783)
- 国家(120848)
- 科学基金(103034)
- 社会(86959)
- 社会科(82446)
- 社会科学(82423)
- 基金项目(73854)
- 省(69994)
- 自然(67188)
- 自然科(65599)
- 自然科学(65583)
- 自然科学基金(64416)
- 教育(62035)
- 划(60570)
- 资助(57458)
- 编号(54834)
- 成果(44525)
- 部(42766)
- 重点(41903)
- 发(39916)
- 创(38948)
- 课题(37387)
- 教育部(36679)
- 创新(36405)
- 国家社会(36251)
- 科研(36059)
- 期刊
- 济(114831)
- 经济(114831)
- 研究(79492)
- 中国(47033)
- 学报(43174)
- 科学(40474)
- 农(38707)
- 管理(38267)
- 财(32689)
- 大学(32032)
- 学学(30019)
- 农业(27673)
- 教育(27550)
- 技术(21435)
- 融(19972)
- 金融(19972)
- 经济研究(19232)
- 财经(18499)
- 业经(16988)
- 经(15752)
- 业(15194)
- 问题(15167)
- 图书(14651)
- 理论(13356)
- 科技(13098)
- 贸(13002)
- 技术经济(12778)
- 世界(12574)
- 实践(12085)
- 践(12085)
共检索到377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霍治国 李美萱 张海燕 孔瑞 江梦圆 米前川 霍雨欣
[目的]霜冻害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冬春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冬小麦霜冻灾害的研究现状,对把握今后国内冬小麦霜冻害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霜冻害概念及分类出发,对冬小麦霜冻害影响与危害、致灾成因、灾害指标、分布特征、监测预警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霜冻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1)我国冬小麦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霜冻为主,由于拔节后冬小麦抗霜冻能力迅速下降,霜冻害通过影响小麦正常抽穗灌浆、推迟生育进程,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2)我国冬小麦霜冻发生范围广,北方地区发生频率及受灾强度总体上大于南方,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黄土高原冬麦区等。(3)近年来霜冻害发生区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减弱态势,但黄淮海北部、新疆等部分地区冬小麦霜冻致灾风险增加。(4)冬小麦霜冻害指标可分为形态学指标、气象学指标及综合指数指标,主要基于受冻率、减产幅度、最低温度为判识因子构建。近年来霜冻害监测研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基于霜冻灾变过程构建动态化霜冻害综合指标、加强冬小麦霜冻害模型构建和风险评估、强化霜冻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是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尚谦 潘志华 郑大玮 宋玉 黄娜 潘宇鹰 韩国琳 王佳琳 张子源 王子忠 彭瑞琦 孙国峰 刘聪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霜冻 黄淮海平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霜冻灾害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内蒙古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祁旭升 窦有恒 王晓娟 陈伟英 刘自成
利用熟性不同抗晚霜能力不同的15个冬小麦品种,采用塑料大棚(返青后)和露地两种栽培方式,在2006年两次自然晚霜冻条件下,分别调查、镜检叶片和幼穗的受冻状况,并同步测定冻前冻后叶片汁液可溶性固形物浓度。结果表明:大棚小麦的抗霜力弱于露地;前期生长发育越快的品种,抵御晚霜冻的能力越差;在早、中、晚熟组中抗霜性较好的品种分别是太原475、西峰22、OS.U.W8034;关于叶片汁液可溶性固形物浓度与品种抗晚霜性的关系,有待继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陇东旱塬 冬小麦品种 抗晚霜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钟秀丽 吕国华 任德超 宋吉青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惠贞 唐红艳 韩雪 武荣盛 张超 金林雪 越昆
[目的]秋季霜冻是影响内蒙古大豆优质丰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揭示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大豆生产,减轻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利用1981—2010年内蒙古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初霜冻发生日期,结合内蒙古不同地区大豆成熟期和种植面积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从霜冻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评估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四个因子对霜冻风险指数的贡献,建立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从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麓和阴山北麓偏南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霜冻发生较早的地区,山地众多,霜冻发生强度频率较高,占全区总面积的36%。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偏南和西部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4%,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初霜冻发生日期相对延迟,有黄河和西辽河的经过,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较高。[结论]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优化调整种植制度,在内蒙古东南部低风险区扩大优质大豆的种植面积,东北部高风险区应尽量选育和推广早熟抗寒品种,减轻霜冻带来的损失,助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实现大豆稳产增收。
关键词:
内蒙古 大豆 霜冻 风险指数 风险区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益民 张波 关二旗 张国权 张影全 宋哲民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食品工业,特别是传统食品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对食品原料的专用化和规模化,即品种的质量、规格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小麦产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本文以国内发表的论著为基础,整理、分析了小麦品质改良历史、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讨论了小麦产业链和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结合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供小麦育种、生产、收贮、食品加工等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任德超 史萍 游松财
【目的】探究晚霜冻胁迫对冬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阐明株高降低特性及其与节间长、穗长和籽粒产量的内在关系,为晚霜冻害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低温室和田间可移动式霜箱2种模拟霜冻手段,分别以冬小麦幼穗发育阶段(小花原基分化、雌雄蕊原基分化、药隔形成、四分体形成和抽穗期)和零下处理温度(-1℃、-3℃、-5℃、-7℃、-9℃和-11℃)为梯度,共开展6期盆栽试验和3期小区试验;在考察植株茎部冻害、测定株高与其构成因素、统计籽粒产量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函数拟合、以及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晚霜冻胁迫下株高降低特性,分析各构成因素对株高的贡献、以及株高与籽粒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1)在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药隔形成后期,株高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呈突变性降低特征,处理温度低于-5℃左右时突变开始,且不同植株个体、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在同一处理温度下,株高最大降幅出现在药隔形成后期。(2)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前期和药隔形成后期,对株高贡献排前两位的节间分别为倒四节间和倒三节间、倒三节间和倒二节间、倒二节间和倒四节间,其长度均因冻害胁迫而显著缩短,且与株高呈极强显著相关性(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亚男 秦耀辰 谢志祥 宁晓菊 张丽君
论文基于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和778个农业气象站点农作物生长发育数据,提取并统计了中国冬麦区265个国家气象站点麦收期连阴雨频率、最长连阴雨日数和最大过程雨量。通过构建"灾害胁迫-暴露-适应"的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4年中国166个地级市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灾害风险主导因子进行风险防范分区。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连阴雨灾害胁迫的带状递减特征明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灾害胁迫等级整体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灾害暴露和适应等级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西部、黄淮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的暴露等级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周边区域。2)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灾害中等以上风险的区域占冬小麦播种地市的73%,2 226.23万hm2的冬小麦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的胁迫中。3)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热点区域以灾害胁迫-适应主导和适应能力主导为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提升区域适应能力是降低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芬 于文金 张建新 朱凤琴 刘英丽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是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灾害。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损失的加剧,减灾工作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包括干旱在内的自然灾害的评估工作。本文旨在把握干旱灾害评估的研究现状,力求对干旱灾害评估各个方面的研究做出较全面的总结和评价,以期达到促进中国干旱灾害评估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目的。文章从干旱指标、干旱评估理论、干旱评估方法以及干旱评估类型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分析表明,现有干旱评估研究多侧重于农业干旱和区域单品种干旱灾情的特征研究,缺乏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干旱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应等区域灾害系统的模拟研究,干旱评估模型结果不能反映干旱带来的系统影响。未来的干旱评估研究要更多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关键词:
干旱 评估 研究 进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鹏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认识了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流体应力本构关系、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计算公式、粘性泥石流起动模型,提出了山洪和泥石流规模放大效应;基于降雨和地面成灾环境要素耦合分析,发展了山地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基于对灾害物理特性的认识,研发了一系列灾害监测预警仪器、数字流域平台与智能手机网络相结合的山洪预警系统;发展了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形成了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灾害形成、运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提出山地灾害学科今后面临的任务。最后,针对国家减灾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提出灾害对生态的响应机制、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水—土耦合的细观结构力学、灾害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灾害形成理论的机理预报模式、灾害防治技术规程的健全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 田红 杨玮 戴娟 吴蓉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a)、累积湿润度指数(Ma)、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Pa)开展对比分析及在安徽省冬麦区适应性研究,最终选取CWDIa作为干旱致灾危险性最优指标。根据冬小麦期望减产率划分干旱危险性强度等级,计算超越致灾临界值频次,结合承灾体脆弱度及暴露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承灾体脆弱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干旱风险等级频率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冬麦区中北部干旱高风险频率较高,而南部高风险频率较低。1999/2000年典型年干旱风险也呈北高南低分布,减产率分布与干旱风险...
关键词:
干旱指标 风险评估 冬小麦 安徽冬麦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俊晔 张峭 赵思健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
关键词:
小麦 自然灾害风险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玉凯 安萍莉 张国梁 江丽 孟丽君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自然灾害 灾害强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商彦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和损失,政府、科学家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减灾研究和实践,在致灾因子、灾害监测预报、灾害评估、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防灾减灾综合化等研究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减灾思路逐渐从以致灾因子研究和工程预防措施为主调整为全面降低灾害系统脆弱性方面。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致灾因子 减灾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