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4)
- 2023(11187)
- 2022(9811)
- 2021(9501)
- 2020(7844)
- 2019(18553)
- 2018(18342)
- 2017(35114)
- 2016(19024)
- 2015(21640)
- 2014(21371)
- 2013(21371)
- 2012(19596)
- 2011(17796)
- 2010(17391)
- 2009(15819)
- 2008(15205)
- 2007(12821)
- 2006(11033)
- 2005(9726)
- 学科
- 济(77109)
- 经济(77025)
- 管理(51627)
- 业(48305)
- 企(39332)
- 企业(39332)
- 方法(37233)
- 数学(32824)
- 数学方法(32523)
- 中国(22253)
- 农(19646)
- 财(17111)
- 贸(16369)
- 贸易(16361)
- 学(16074)
- 易(15996)
- 业经(15775)
- 地方(13708)
- 农业(13016)
- 制(12895)
- 和(12414)
- 环境(12265)
- 理论(11520)
- 技术(11393)
- 银(11271)
- 银行(11232)
- 行(10765)
- 融(10694)
- 金融(10693)
- 划(10600)
- 机构
- 大学(271761)
- 学院(267230)
- 济(111375)
- 经济(109246)
- 管理(107625)
- 研究(94656)
- 理学(93992)
- 理学院(92946)
- 管理学(91521)
- 管理学院(91055)
- 中国(69970)
- 京(58807)
- 科学(58729)
- 所(47523)
- 财(47080)
- 农(44149)
- 研究所(43937)
- 中心(41453)
- 业大(40844)
- 财经(38961)
- 北京(37744)
- 经(35803)
- 江(35119)
- 农业(34940)
- 范(34887)
- 师范(34598)
- 院(33960)
- 经济学(33926)
- 经济学院(30666)
- 财经大学(29339)
- 基金
- 项目(189405)
- 科学(148684)
- 基金(139139)
- 研究(137759)
- 家(122511)
- 国家(121562)
- 科学基金(103234)
- 社会(86978)
- 社会科(82475)
- 社会科学(82451)
- 基金项目(74013)
- 省(70766)
- 自然(67360)
- 自然科(65791)
- 自然科学(65775)
- 自然科学基金(64602)
- 教育(62096)
- 划(61202)
- 资助(57684)
- 编号(54827)
- 成果(44599)
- 部(42918)
- 重点(42292)
- 发(40288)
- 创(39325)
- 课题(37475)
- 创新(36767)
- 教育部(36662)
- 国家社会(36258)
- 科研(36257)
- 期刊
- 济(115106)
- 经济(115106)
- 研究(79585)
- 中国(47463)
- 学报(44408)
- 科学(41046)
- 农(40265)
- 管理(38355)
- 财(32775)
- 大学(32732)
- 学学(30710)
- 农业(28764)
- 教育(27704)
- 技术(21491)
- 融(20427)
- 金融(20427)
- 经济研究(19276)
- 财经(18540)
- 业经(17097)
- 业(15880)
- 经(15784)
- 问题(15231)
- 图书(14675)
- 理论(13435)
- 科技(13286)
- 贸(13100)
- 技术经济(12827)
- 世界(12635)
- 实践(12156)
- 践(12156)
共检索到380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益民 张波 关二旗 张国权 张影全 宋哲民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食品工业,特别是传统食品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对食品原料的专用化和规模化,即品种的质量、规格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小麦产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本文以国内发表的论著为基础,整理、分析了小麦品质改良历史、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讨论了小麦产业链和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结合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供小麦育种、生产、收贮、食品加工等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霍治国 李美萱 张海燕 孔瑞 江梦圆 米前川 霍雨欣
[目的]霜冻害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冬春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冬小麦霜冻灾害的研究现状,对把握今后国内冬小麦霜冻害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霜冻害概念及分类出发,对冬小麦霜冻害影响与危害、致灾成因、灾害指标、分布特征、监测预警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霜冻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1)我国冬小麦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霜冻为主,由于拔节后冬小麦抗霜冻能力迅速下降,霜冻害通过影响小麦正常抽穗灌浆、推迟生育进程,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2)我国冬小麦霜冻发生范围广,北方地区发生频率及受灾强度总体上大于南方,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黄土高原冬麦区等。(3)近年来霜冻害发生区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减弱态势,但黄淮海北部、新疆等部分地区冬小麦霜冻致灾风险增加。(4)冬小麦霜冻害指标可分为形态学指标、气象学指标及综合指数指标,主要基于受冻率、减产幅度、最低温度为判识因子构建。近年来霜冻害监测研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基于霜冻灾变过程构建动态化霜冻害综合指标、加强冬小麦霜冻害模型构建和风险评估、强化霜冻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是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中虎 晏月明 庄巧生 张艳 夏先春 张勇 王德森 夏兰芹 胡英考 蔡民华 陈新民 阎俊 周阳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包括4个方面,(1)从食品品质—性状—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对中国230份小麦品种的6类49个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制作与评价方法,明确了选种指标,建立并验证其分子标记选择体系,还优化并完善面包、北方馒头和饼干的评价方法与选种指标;(2)创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酸性毛细管电泳(A-CE)与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质谱(MS)鉴定方法;发现了与面筋强度直接相关的水溶性蛋白WS-6;改进SDS-PAGE方法,明确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筛选出Glu-B1和Glu-D3位点8个亚基的S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君 马峙英 王省芬
棉纤维是优良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然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纯棉织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棉纤维发育由4个明显但又重叠的时期组成,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初生壁合成)、次生壁合成和脱水成熟。起始是影响纤维细胞数量的重要时期,而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决定发生在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棉纤维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由大量的基因参与调控。目前,已经有一些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被报道,包括各种转录因子、参与激素代谢基因、编码细胞壁蛋白和...
关键词:
棉花 纤维 基因 品质改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绍中 章练红 徐雪林 李运景 许晓萍 曹广才
研究表明,环境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小麦品质的环境间差异大于品种间差异,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子;土壤及其它生态因子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环境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小麦品质的地域差异;依品质分布规律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环境生态 品质区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勇 郝元峰 张艳 何心尧 夏先春 何中虎
作物营养和健康品质改良正在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重要研究方向和育种目标。文中围绕铁和锌、抗性淀粉和阿拉伯木聚糖、酚酸和植物固醇,从微量营养元素、功能性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植物生物活性物质4个方面对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研究进行评述,兼顾面筋过敏和赤霉菌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概括与育种工作密切相关的分析测定方法、种质资源筛选、基因定位与育种研究进展。提出国内营养和健康品质研究的重点领域,建议加强四方面的工作,(1)优先进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铁、锌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子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等微量营养元素、阿拉伯木聚糖和抗性淀粉等膳食纤维、酚酸和植物固醇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分析,开展大规模营养元素普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段院生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钢 张庆勤
远缘杂交是创造新物种、新种质以及转移异源遗传物质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进展概况,并根据我们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实践, 综合分析了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 提出了生态环境与糖蛋白互作诱导远缘杂种育性假说。
关键词:
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远缘杂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健民 李豪圣 戴双 刘爱峰 刘建军 赵振东
针对目前有关淀粉理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小麦籽粒淀粉需要的几种关键酶:ADP-葡萄糖、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和淀粉脱分支酶,其次对国内外小麦淀粉合成酶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麦淀粉 关键酶 淀粉合成酶 表达调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家柱 郭仁峻 田立平 张福胜 尹俊玉 薛民生
通过对北京地区1949 年以来不同时期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若干性状的演变规律、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遗传变异系数的比较得出:①目前推广品种的收获指数比解放初推广品种增加了11-72 个百分点,但是单位茎叶重所负担的子粒重( 克草粒重) 却增加了83-9 % ,说明库源器官的比例变化较大,光合产物输出增多。②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单个茎秆特别是单个穗子的生产能力强化了,但群体成穗数有所下降,茎秆矮化、粗壮,穗子也变得粗大,小穗勾数增加。③生产品种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有些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负值,但这些性状之间的环境相关却几乎全部为正值,说明品种在系统改良的过程中,性状的遗传相关与个体发育中的纯生物学相关不...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产量 遗传改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霞 冯浩 吴普特 王百群
【目的】通过对冬小麦施用一种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探讨调亏灌溉下该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灌水(灌水量分别为0,1.467m3/hm2)、新型土壤改良剂(施入量分别为0,1 500kg/hm2)和氮肥(纯氮施入量分别为0,160,288kg/hm2)3个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亏灌条件下,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配施后,成熟期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单施或配施均能改善成熟期冬小麦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边佳辉 刘自扬 李宗英 赵媛媛 唐益雄 孙占敏 吕嘉卫 张金林 吴燕民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具有适应性强、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和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是全球栽培面积最大的优良牧草。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紫花苜蓿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紫花苜蓿载体介导法、DNA直接导入法和种质系统介导法三类转化方法和抗生物胁迫、抗非生物胁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及生物反应器开发五方面的转基因与遗传改良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及相关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紫花苜蓿基因工程改良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基因工程 遗传转化 性状改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 原雅玲 刘青林
该文通过文献研究表明 :中国是百合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原产 47个种、18个变种 ,对世界百合品种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尚有一半性状优良的百合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近几十年来 ,围绕着百合的观赏性状、抗性、品质和繁殖能力等育种目标已培育出许多新品种 .生物技术在百合品种改良上主要应用于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 ,离体胚培养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花药培育与单倍体育种 ,利用转基因技术定向修饰性状 ,以及良种快速繁育等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结合 ,将使百合育种工作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
百合 种质资源 育种目标 生物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