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3)
2023(8224)
2022(7024)
2021(6709)
2020(5805)
2019(13763)
2018(13431)
2017(25490)
2016(13951)
2015(16272)
2014(16113)
2013(16428)
2012(15615)
2011(14342)
2010(14214)
2009(13321)
2008(13470)
2007(11977)
2006(10192)
2005(9314)
作者
(41899)
(35431)
(35329)
(33954)
(22382)
(17070)
(16109)
(13944)
(13345)
(12323)
(12295)
(11841)
(11348)
(11285)
(11183)
(11130)
(10767)
(10430)
(10256)
(10219)
(8939)
(8755)
(8709)
(8081)
(8008)
(7997)
(7804)
(7639)
(7220)
(7054)
学科
(64151)
经济(64096)
管理(34203)
(33575)
方法(31295)
数学(28544)
数学方法(28361)
(25181)
企业(25181)
中国(19041)
(16916)
(14891)
贸易(14886)
(14687)
(14551)
(14048)
(11409)
业经(10976)
农业(10936)
地方(10647)
(9926)
银行(9900)
(9537)
(9352)
金融(9350)
(9324)
环境(9177)
(8337)
财务(8322)
财务管理(8298)
机构
大学(211521)
学院(207400)
(94509)
经济(92859)
研究(79161)
管理(75866)
理学(65257)
理学院(64404)
管理学(63375)
管理学院(62971)
中国(60996)
科学(48192)
(45547)
(41328)
(41125)
(38072)
研究所(38008)
中心(35584)
财经(33295)
经济学(31116)
业大(31025)
(30473)
农业(30365)
(29679)
北京(29414)
经济学院(28277)
(28022)
(27521)
师范(27264)
财经大学(24757)
基金
项目(137815)
科学(108318)
基金(102615)
研究(97959)
(91183)
国家(90549)
科学基金(75533)
社会(63377)
社会科(60143)
社会科学(60126)
基金项目(54048)
(50065)
自然(48455)
自然科(47319)
自然科学(47302)
自然科学基金(46507)
教育(44372)
(44341)
资助(42695)
编号(37787)
(32435)
重点(32213)
成果(31371)
(30351)
中国(28248)
(27889)
国家社会(27516)
教育部(27348)
科研(27233)
创新(26349)
期刊
(98761)
经济(98761)
研究(62849)
中国(38653)
学报(35060)
(33490)
科学(32584)
(31016)
大学(25743)
管理(25058)
学学(24307)
农业(22801)
(18222)
金融(18222)
教育(17466)
经济研究(17412)
财经(16885)
技术(15971)
(14606)
问题(13938)
(13805)
业经(13733)
(13727)
世界(12065)
国际(12012)
技术经济(10866)
资源(10595)
统计(10457)
(9979)
理论(9385)
共检索到306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伍俊艺  房一禾  顾正强  朱玲  徐红  王涛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冬季一致为异常偏冷或异常偏暖的特征,且在研究时段内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a来我国的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南方的均方差普遍小于北方;三者在全国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上升趋势显著,南方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史军  穆海振  
利用中国东部1951年-2007年冬季气温、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NINO3-4区海温资料、欧亚纬向风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探讨了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7年间,中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温带地区增温最为显著而热带地区增温幅度最小。3个气候带冬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0.1mm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副热带地区≥5.0mm降水日数显著增加,而热带和温带变化趋势不明显。3个气候带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王荣喆  殷玉春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大运  熊康宁  肖华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利用1960—2016年3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空间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贵州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极端气温暖系列指数呈上升趋势,夏日日数、暖日日数、热持续指数、热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d/10a、2.7d/10a、0.02d/10a、0.2次/10a;冷系列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持续指数、冷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6d/10a、-8.0d/10a、-0.5d/10a、-1.0次/10a,进入21世纪后升温速度加快。极端气温表现出非对称性现象,冷系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幅度大于暖系列指数,其中暖日日数升幅最大,冷夜日数降幅最大,且与海拔关系密切。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发生在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厄尔尼诺对暖系列指数影响较大;拉尼娜对冷系列指数影响较大,在次年其影响程度达到最高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晓静  徐宗学  左德鹏  赵焕  
利用云南省1958~2013年2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计算10个极端气温指数。基于MannKendall(M-K)方法分析极端气温指数年代/际、季节变化趋势,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探讨极端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明确未来各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可能存在的变化趋势,利用R/S分析方法,估算极端气温指数的HuR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大于低温事件,而最低气温增温幅度高于最高气温。且年/季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均在1980年代后呈现更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四季中冬季最高、最低温度增温幅度均最大;(2)空间上,极端高温事件高发地区为滇西南与滇中...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菊  高郭平  程天宇  胡登辉  孙丹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温庆志  孙鹏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卜凡蕊  夏敏  
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为掌握淮河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提高淮河流域对极端气温灾害的应对能力。以淮河流域1961~2016年149个气象站点、太平洋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优化的非平稳性(Transformed-Stationary)极值分析方法、空间Ward-like层次聚类分析方法、M-K趋势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对淮河流域极端气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最高气温在1960和2000s为增加趋势,2000s后增加趋势不显著;从1970~1980s,年最高气温呈减小趋势;年最低气温在1960s呈下降趋势,1970s以后年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2)年最高气温重现期对应的温度多数站点表现出非平稳态并显著上升,增幅达1.5℃。年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在1978年前后出现上升的拐点,在2000年前后暖化现象有所减缓。年最高气温距离海洋越近,上升趋势越显著;年最低气温则相反。(3)不同重现期年最高气温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淮河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呈显著减小趋势,年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恰好与其相反。(4)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显著的影响着淮河流域的7、8月极端气温的变化,淮河流域的极端气温的非平稳变化有着与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淮河流域12~1月气温异常与渤海海温异常同步、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同步变化;7~8月温度异常与12~1月的温度异常结果相反。环流特征分析表明,淮河流域冬季暖化现象受到东北地区暖化的影响;7~8月温度的变化主要由青藏高原低压和蒙古低压在逐年减弱而改变环流特征造成,东南区域极端高温增加,西部区域降水增多、极端高温的降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军  张勃  赵传燕  靳晓华  王兴梅  戴声佩  王亚敏  康淑媛  刘艳艳  李丹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斌  李鹏  徐国策  成玉婷  赵宾华  魏芳  
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全国一级流域735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气温资料,利用相对差分法、Hurst指数等方法对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年气温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但长江区中部年气温变化不显著。全国、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西南诸河、东南诸河和珠江区均存在区域年气温的最佳代表性气象站点,分别为铁干里克、彰武、乐亭、菏泽、海源、井冈山、加查、武夷山市和柳州。代表性气象站点的年气温可以用以快速评估流域年气温均值的变化特征。全国一级流域年气温变化的主周期大致为25~28年。近20~30年是研究期内的偏暖期,Hurst指数分析表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呈现为升高趋势。"哈尔滨-北京-石家庄-西安-重庆-贵阳"连线附近年气温与年降水量主要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该连线接近于"胡焕庸线","胡焕庸线"附近的气候研究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隋琪  夏斌  谢寒冰  崔毅  陈碧鹃  崔正国  丁东生  
根据2014年春季和冬季对渤海营养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水域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和分布,并对该水域营养水平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无机氮含量水平高于冬季,NO2--N、NH4+-N平均含量分别是冬季的1.94、3.49倍,NO3--N的平均含量相差不明显,而PO43--P平均含量低于冬季,约为冬季的80%。与海水水质标准相比,冬季无机氮含量总体水平低于海水一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略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春季无机氮含量总体水平低于海水一类标准值,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海水一类标准值。从水平分布来看,DIN含量基本呈近岸高于中部的分布趋势,而PO43--P含量呈近岸低于中部的分布趋势,受黄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海晨  丁明月  江文华  陈勇航  张华  杜豪杰  李嘉栋  邱靖涵  
采用2007~2011年冬季(12月~次年2月)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L1监测数据,通过分析532 nm总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对重庆地区冬季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冬季霾期间,大气散射能力随高度减弱,在0~1 km高度最强;各高度层气溶胶粒子规则性与粒径大小的分布情况与全年总体分布情况基本相同,但变化趋势单调性更强,0~1 km高度层规则的、大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3~4 km高度不规则的、小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年际变化上,气溶胶散射强度逐年增强,其中2008~2010年变化较小,2011年明显增强;各年均以规则的、小颗粒气溶胶为主,2011年不规则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而大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尚程鹏  章新平  张新主  姚天次  王婷  
基于洞庭湖流域96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洞庭湖流域近54 a来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典型冬涝、冬旱年的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形势进行分析,并讨论逐年冬季降水与同期欧亚环流指数(EUCI)、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4 a,流域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降水开始增多,其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降水偏多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又呈波动减少的趋势。此外,流域冬季平均降水量和冬季降水标准差均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形势来看,典型冬涝年和冬旱年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反,表明流域冬季异常降水是与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异常密切关联的。计算发现,逐年冬季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散度和欧亚环流指数与流域冬季降水均具有较好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3、-0.68、-0.53,通过0.01的信度检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汾河流域19个气象站1960年-2007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来,汾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变化趋势,并有升高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32℃/10a、0.13℃/10a和0.50℃/10a。同时,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近48年的气温年较差递减率为0.37℃/10a。此外,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发生趋暖突变的时间分别是1993年、1996年、1981年,且近15年是流域年平均气温发生上升的主要时段。气候趋暖还表现出在冬季气温的递增速率最大的特点。流域南北年均气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